朱春鳳
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我國訴訟時效制度得以存續的價值依據的反思
朱春鳳
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訴訟時效制度得以存續的法律依據和價值是一個經久不衰的法哲學話題。其現存價值理念并不合理:以促使權利人能夠盡早的行使權利為目的的理念不符合權利的自由本質;訴訟時效制度是實體法上的一項制度,追求法院及時正確處理民事糾紛,效率優先,這應是程序法的追求,僭越了實體法與程序法的界限;以維護社會經濟關系穩定為指導理念的立法目的舍主求次,不符合公平正義。法律是道德的最后底線,應當符合道德的基本要求,訴訟時效制度打破了我國“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的傳統道德觀。
訴訟時效;道德;本土資源
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盡管訴訟時效制度違背人類的自然道德情感和一般的社會正義觀念,但是仍然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發揮著作用,被社會公眾普遍加以接受,必存在深刻的理論依據與價值。
新中國民法的發展深受蘇聯的影響,其中訴訟時效制度就是向蘇聯學習所得產物。當初的借鑒具有特定的歷史背景,時過境遷,法律自身也有一個成長的過程。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民事活動形式日益豐富,民事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也變得復雜起來,一旦發生糾紛訴諸于法律予以解決的情況愈來愈多。然而,之前的《民法通則》所規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對于中國人傳統道德觀念致以強有力的沖擊,如“欠債還錢”的傳統道德觀在現行法律規范的沖擊下變成了“欠債未必會還錢”。2017年3月15日,隨著《民法總則》的出臺,將普通訴訟時效期間由2年改為3年,這樣一個極其小的時間區間上的修改,不知立法者的用意何為,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關于訴訟時效制度存在的法律依據及價值仍值得我們深思,這似乎應該是一個古老而不衰的法哲學話題。
誠如黑格爾所言:“凡是存在的即是有原因的”,訴訟時效制度必有其存在的理由。我國臺灣地區的民法立法理由認為“規定請求權經若干年不行使而消滅,蓋期確保交易之安全,維持社會秩序耳。蓋以請求權永久存在,足以礙社會經濟之發展。”①從此立法理由中我們可以歸納為三點:(一)為了確保交易的安全;(二)為了維護社會交易秩序;(三)為了追求社會經濟之發展,即是效率范疇的追求。在我國大陸地區,學者們對于訴訟時效制度的價值理念基本歸為以下幾點:
首先,該制度能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其次,該制度可以作為證據之代用,有利于法院及時正確處理民事糾紛。最后,該制度能維護社會經濟關系的穩定。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義務人獲得時效經過的抗辯權,不履行債務。債權雖未消滅,但是成為一種自然權利,不能再得到法律的強制力保護,損害權利人的利益,須有合理的依據。上述理由看似為我國訴訟時效制度的存在提供了法理依據,看似言之鑿鑿,總體上體現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價值理念,實則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
(一)“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的反思
新制定的《民法總則》將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規定為三年,僅以請求權為適用對象。“在探討何為權利的各種理論當中,雖然對權利的定義表述各不相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將權利與自由聯系起來。權利的核心要義就是權利人對特定利益享有自由意志,權益人享有權利本身就當隱含著如何行使、何時行使、和是否行使權利等內容。”②債權請求權作為債權人的一項權利,在不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他人利益的情況下,享有自行決定行使權利的時間、地點和方式與放棄行使權利的自由。將訴訟時效期間由兩年改為三年,同樣會使債權人產生緊迫感,促使債權人及時行使權利。但是,訴訟時效制度的設立并不是為了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不應當以此作為訴訟時效制度存在的理論基礎,這有悖于權利的自由本質。
“法律是權利的前提,權利由于法律,而后才有生命,才有氣力,同時又將生命與氣力歸還法律。……當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而坐聽加害人的橫行,不敢起來反抗,法律將為之毀滅。”③訴訟時效制度當具有保護個人權利之功能,然而隨著訴訟時效期間的經過,于債務人而言,明明存在對債權人的義務(此時已變為事實上的義務),但卻可依時效期間經過之法規范以此對抗權利人的權利,不予履行義務。反之債利人的權利就得不到法律的保護,盡管權利人如何堅決主張自己法律上的權利仍無濟于事。所以,訴訟時效制度又如何能更好地保護權利人的權利,這無異于是在破壞法律,損害法的威嚴。
(二)“可作為證據之代用,利于法院及時正確處理民事糾紛”的反思民事訴訟舉
證責任以“誰主張,誰舉證”為一般之原則,權利人如果不能提供充足證據證明其訴訟請求,就由其承擔敗訴的不利后果,利于法院及時正確處理民事糾紛。所以,使法院及時正確處理民事糾紛的直接制度保障是舉證責任制度,并非訴訟時效制度。再者,訴訟時效作為一項實體法上的規范,不應當為程序法上的問題操心,使法院高效處理民事糾紛應當是程序法的價值追求,亦非實體法之范疇。并且作為證據之代用意味著假如有其它證據存在,應當適用其它證據而不應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然而根據《民法總則》第197條規定,當事人預先放棄訴訟時效利益無效,也就是說訴訟時效制度是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即使在存在其它證據可以證明權利人的權利是真實存在的情況下,也必須適用訴訟時效制度。因此,訴訟時效制度并不是“作為證據之代用”的。
司法機關具有獨立之地位,不為行政指令所動,不受社會團體之干涉,亦不受任何個人之干涉。在具體案件中,獨立適用法律,任何個人、團體以及機關不得干涉。司法機關的這一獨立性也恰恰說明了法官應具有中立的立場,在具體案件裁判中不以個人喜好,不以個人情感為依據,不得帶有任何偏袒之行為,這一正義的形象我們可以通過“正義女神”予以詮釋。但是,以權利人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保護其民事權利,法院是否對權利人的權利進行保護取決于其權利是否已經經過訴訟時效期間。“作為證據之代用”表明法院主動適用訴訟時效規定對相關案件進行審理和裁判。并且民訴法意見規定法院在受理案件后主動查明,以免法院于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后仍對權利人的權利進行保護。④法院的這一雙手是不是伸得過長了,這一行為似乎為債務人做出了自認為更加公平合理的選擇,但卻是對當事人自主選擇權利的極為不尊重,壓縮了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空間,同時也并沒有保持其中立位置,有損司法獨立性威嚴。
(三)“維護社會經濟關系的穩定”的反思
法律不能,也應當從不會為了實現效率而可以放棄公平正義。那么以“維護社會經濟關系穩定,促進民事流轉”作為訴訟時效制度所追求的價值理念的夙愿并不是正當的。法律應當追求的基本價值理念包括:自由、秩序、安全、公平和效率。但是作為與民事主體權利緊密相關的訴訟時效制度應將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居于首位,同時兼顧效率,不能以犧牲個案的公平正義作為實現社會效率的代價。
事實上,訴訟時效制度致力于維護的社會經濟關系是什么亦是一個相當含混的概念。首先,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后權利人的權利就不能得到法律的強制力保護,可見它保護的并非是權利人與義務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其次,將其理解為權利人或義務人與第三人形成的新的法律關系也是不恰當的。訴訟時效制度適用于請求權法律關系中,這是一種相對法律關系,原則上對第三人的法律關系并無影響。即便不存在第三人,訴訟時效制度也同樣適用于權利人與義務人之間。在第三人存在的例外情況下,訴訟時效制度保護新形成的支配性關系,這是一種絕對權,并不適用訴訟時效,對其保護具有永久性。
既然如此,我們是否可將“對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并致力于維護公共秩序”理解為訴訟時效制度所要維護的社會經濟關系。我們結論同樣是否定的。因為,訴訟時效期間屆滿使權利人與義務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發生損益,并不涉及社會公共利益的領域。保護權利是民法的基本宗旨,為了實現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僅在特殊場合下對個人的權利加以限制。在不具備權利限制的條件下對個人權利加以限制,這違背了權利的本質。即使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與公共秩序而對個人的權利需要加以限制,那么也要對訴訟時效制度所要維護的社會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加以限定,使其明確化,不要處于一個空泛的概念之中。需要在具體的個案當中進行價值判斷和利益平衡來予以具體化。
道德性是法律的人性基礎,即法律以道德為出發點,來自道德并服務于道德,它表達道德的要求,以道德律為其主要內容,并以道德所追求的最高目的——正義為自己的最高價值目標。⑤我國民間存在著一種“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的社會觀念,認為債的履行不受期限限制,欠債還錢不僅合乎情理,而且也是人們慣常的道德觀念。權利人沒有在訴訟時效期間內催還債務通常表明其對債務人的情誼和寬容,法律并不能就此規定權利人于時效期間屆滿后喪失權利。在社會生活中,多數情況下義務人不會主張時效抗辯,而是放棄時效利益。義務人行使時效抗辯,是有違道德的,將極大第損害義務人的聲譽,使其不被熟人社會道德共同體認同。訴訟時效制度不應當忽視“欠債還錢,天經地義”這樣的道德觀念,應將其作為基礎理念。
道德不僅是法律的正當性基礎,也是評價一項法律制度好壞的主要尺度。制定得良好的法律才能獲得人們普遍的服從,而良好的法律必然體現人們所珍愛的道德價值。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后,如果債務人行使時效抗辯,不履行債務,那么債權人的法定權利就難以得到保護。債權人的權利效力減損,成為一種自然權利,此時債務人對債權人僅負擔自然義務,僅具有道德上的約束力。司法公正是維護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時效期間屆滿后,權利人公平正義得以維護的最后一道防線都失去了,還能如何更好地保護自己的權利。這樣的法律制度欠缺其科學性和合理性,難以被社會公眾所信仰。國家制定的法律不能得到人們的普遍接受,法律制度的穩定性也將遭到破壞,法律的權威何以實現。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訴訟時效制度已被人們普遍接受,說明其存在具有一定的正當性基礎。至于這一正當性基礎到底是什么,還有待我們學界和實務界繼續加以研究。法律的主要功能在于建立和保持一種可以大致確定的預期,以便利人們的相互交往和行為。但是并非只有國家制定的成文法才能確立這種大致確定的預期,各種習慣和慣例都起到這種作用。⑥
在我國民間“欠債還錢,天經地義”這樣一種行為習慣也為人們交往提供了一種預期。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后,債務人獲得時效利益從而免除對債權人的法律義務,這與人們的習慣慣例不符。法律規定并不能替代社會生活中所需要的習慣慣例,在構建訴訟時效制度時必須注重利用中國的本土資源,注重中國的傳統法律文化,并超越中國的法律傳統,建立與中國現代化相適應的訴訟時效制度。訴訟時效制度中真正能貫徹有效執行的是那些與通行的一些習慣或慣例相似的規定。因此,在我國社會生活中一些習慣和慣例的基礎上建構訴訟時效制度才具有正當性,否則該制度將形同虛設。
[注釋]
①王澤鑒.民法總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410.
②[美]羅斯科·龐德.法理學(第四卷)[M].王保民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49-58.
③王澤鑒.民法總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5-7.
④奚曉明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案件訴訟時效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53-60.
⑤嚴存生.西方法哲學問題史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214-215.
⑥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7-9.
[1]連光陽,陳燦祁.我國訴訟時效制度倫理正當性之思考——基于文化解釋的視角[J].社會科學家,2014(9):92-95.
[2][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3]楊巍,彭雙五.反思訴訟時效制度的目的——質疑“三目的說”[J].江西社會科學,2006(5):231-236.
[4]魏盛禮.訴訟時效的理論基礎:有待破解的法律之謎——訴訟時效基本理論的反思與我國訴訟時效立法的重新選擇(一)[J].河北法學,2006(3):2-6.
D925
:A
:2095-4379-(2017)28-0075-03
朱春鳳(1992-),漢族,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法學理論專業學術型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