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欣楠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3
淺談現場勘查概念之界定
田欣楠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3
科學地界定現場勘查概念是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目前我國立法及學術界對于現場勘查概念的界定均不夠科學,從比較不同類型的概念入手,分析我國現場勘查概念界定的問題和不足,從而科學地界定我國現場勘查的概念:現場勘查是指勘查人員為了查明事件性質和案件事實、確定犯罪嫌疑人,依法對與犯罪有關的場所、物品、人身、尸體、信息進行勘驗、檢查的立案審查措施和偵查措施的總稱。
現場勘查;概念;界定
概念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是人們在認知的過程中,對于客觀事物的特征加以抽象、整合、概括而成的。現場勘查的概念界定對于實踐工作來說,似乎并非一個重要的問題,但是對于理論的學習與研究來說,則是一切研究的邏輯起點。現今的立法以及學術界的觀點對現場勘查概念的界定,可謂眾說紛壇,有的難以全面而客觀地反映現場勘查的本質特征,有的則與現實脫節或互相矛盾。目前,我國關于現場勘查概念界定的觀點很多,將其中代表性的觀點可以歸納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為“性質型概念”。此類型主要以立法的形式出現,例如公安部2015年頒布的《公安機關刑事案件現場勘驗檢查規則》第2條規定:“刑事案件現場勘驗、檢查,是偵查人員運用科學技術手段,對與犯罪有關的場所、物品、人身、尸體等進行勘驗、檢查的偵查活動。”目前持此觀點的學者較少,在公安部刑事偵查局出版的相關現場勘查實務訓練冊中有所提及。
“性質型概念”雖然揭示了現場勘查的主體、范圍、性質,但缺少現場勘查的任務,表述并不全面,沒有反映現場勘查的基本特征。
第二種為“任務型概念”。即在我國相關立法的基礎上,通過界定現場勘查的任務來界定現場勘查的概念,例如管光承教授認為,“刑事案件發生以后,偵查人員為了發現偵查線索,搜集犯罪證據,查明犯罪事實,依照法律規定,運用一定的策略方法和技術手段,對于犯罪有關的場所、物品、人身、尸體等進行勘驗、檢查,對事主、被害人、知情群眾進行調查訪問。”這種“任務型概念”主要從主體、任務、范圍方面界定,楊正鳴、阮國平等學者均持此觀點。
“任務型概念”雖然對現場勘查的任務有所詳盡表述,但卻沒有對現場勘查的根本性質進行界定,如同無土之木,難以將現場勘查同其他法律活動相區別。
第三種為“任務兼性質型概念”,這種類型的概念較為普遍,不僅多見于教科書中,在學術著作中也有所論述。如郭曉彬教授認為,“現場勘查是指偵查人員為了查明事件和案件的有關情況、搜集有關證據、發現偵查線索,而運用一定的策略方法和技術手段,對與案件有關的場所、物品、人身、尸體進行勘驗、檢查以及對有關人員進行調查訪問的一項偵查活動。”①何家弘、王大中等學者均持此觀點。
“任務兼性質型概念”主要從主體、任務、范圍、性質予以界定現場勘查之概念,為前兩種類型的結合,較為全面,不僅體現了現場勘查的任務,也同時揭示了現場勘查屬于何種性質的活動,彌補了前兩種類型的不足。因此,這種界定方式更為合理、科學、嚴密。
綜合以上三種類型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將現場勘查的概念大致分為四個組成部分,即現場勘查的主體,現場勘查的任務,現場勘查的范圍,現場勘查的性質。筆者從這四個方面入手,做一膚淺探討,分析其矛盾與不足之處,以期能夠拋磚引玉。
“主體”一詞,哲學上指對客體有認識和實踐能力的人。通說認為現場勘查主體是偵查人員,這是因為《刑事訴訟法》第126條規定:“偵查人員對于與犯罪有關的場所、物品、人身、尸體應當進行勘驗或者檢查。”可知在立法層面,偵查人員應當是現場勘查的主體。但實際上,現場勘查的主體并非僅僅是偵查人員,因為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32條與191條也同樣賦予了人民檢察院與人民法院參與現場勘驗、檢查的權利。可以得知,檢察人員與法院人員也可以成為現場勘查的主體,并且在實際的現場勘查運作模式中,形成了偵查人員負責現場外圍調查,技術人員負責實地勘驗的傳統現場勘查模式。
綜上分析,可以得知現場勘查的實施主體不僅僅是偵查人員,因為在進行實地勘驗、檢查時,不僅偵查人員與技術人員參與,檢察機關與人民法院也有權派員參與。因此,筆者認為現場勘查的主體不應僅僅理解為偵查人員,而應當立足于現實,認識其多元化的特點,將其表述為“勘查人員”較為合適,包含偵查人員、技術人員等主體,使用勘查人員這一定義,不僅符合現實的狀況,也有利于實踐的發展。
在現場勘查概念中對于現場勘查任務的界定,有的認為是:為了查明犯罪事實,收集犯罪證據,發現偵查線索;有的認為是:為了查明事實真相;有的認為是:為著查明案件事實、收集有關證據、獲取有關線索、緝獲犯罪嫌疑人。那么對于現場勘查的任務究竟如何界定之?筆者認為,在概念中對于現場勘查任務的描述,應當盡可能概括性,全面性,同時也應當分清主次與順序關系,因此應將現場勘查任務概括為首要任務、主要任務、最終任務。
(一)現場勘查的首要任務
首先,現場勘查的首要任務應當是查明事件性質。在實際中,偵查機關接到公民扭送、報案、控告、舉報或者犯罪嫌疑人投案后,需要趕赴現場進行勘驗、檢查,但是此時的現場并不一定是犯罪現場,也有可能是非犯罪現場,因為對于自殺案件、意外事故等現場,并沒有發生客觀的犯罪事實,即便是違法的行為,也有可能構成行政案件,而并非刑事案件。因此,現場勘查的首要任務并非是查明犯罪事實,而應當是查明事件性質,即查明究竟是不是犯罪事件。但目前部分教科書中所陳述的“查明犯罪事實”,實際上是一種先入為主的觀點,因為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2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而這種將現場勘查任務界定為查明犯罪事實的方式,不符合無罪推定原則。
(二)現場勘查的主要任務與最終任務
現場勘查的主要任務應當是查明案件事實。查明案件事實是一個較為概括的界定,因為作為概念的構成,應當盡可能簡要、明確、具有高度概括性,如果將收集有關證據、發現偵查線索、發現和提取與案件有關的各種痕跡物證等內容列入概念之中,不僅不能概括,而且還會不夠全面。因此,無論是證據的收集,偵查線索的尋找,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查明案件事實。其次,現場勘查的最終任務是確定犯罪嫌疑人。無論是現場訪問、實地勘驗,還是現場分析等工作的開展,其最終的任務只有一個,就是對犯罪嫌疑人的同一認定,以確認何人實施的危害行為,沒有犯罪嫌疑人的存在,現場勘查也就無存在意義之說了。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26條的規定,可以得知現場勘查的對象范圍是“場所、物品、人身、尸體”,其方法是“勘驗或者檢查”,通常認為“勘驗”就是對場所、物品、尸體等對象進行實地勘驗,“檢查”的對象則是人身。但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計算機犯罪也在不斷出現,作為一種新興的犯罪不斷沖擊著社會的秩序,因此,網絡犯罪也具有一定的現場,但網絡空間并非是一種場所,因為場所是有形的空間,具體存在的,而網絡空間是虛擬的存在,從打擊犯罪的角度來講,對于這種現場進行勘查是極為必要的。網絡空間所表現出來的則是電子數據、通訊記錄等形式是以信息的方式向人們所傳達,因此將信息作為現場勘查的對象符合當下犯罪活動發展的新特點,是一種十分有益的探索。
此外,也有學者將現場的調查訪問納入到現場勘查概念的范圍之中,認為現場勘查是指偵查人員遵守有關的法律規定,運用策略方法和技術手段,對犯罪或有犯罪嫌疑的場所進行勘驗、檢查,并對事主、被害人和知情群眾進行調查、訪問的一項偵查措施。不可否認,現場訪問是現場勘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現場勘查不僅僅包含實地勘驗與現場訪問,也同樣包含著現場保護、偵查實驗等內容。可見,現場保護僅是現場勘查的內容之一,若將其納入到概念的范圍之中,那么要做到全面原則,便需要將其他的內容也同時納入進來,這樣就難以體現概括性。
探析現場勘查的性質,是區別于其他法律活動的重要途徑,也是從根本上認識這一活動的重要方法。首先可以承認,狹義上的現場勘查屬于刑事訴訟的范疇,因為它規定于《刑事訴訟法》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之中。那么現場勘查是否屬于偵查活動?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現場勘查屬于偵查活動,但也有的認為是一種偵查措施或者偵查行為。筆者認為,現場勘查的性質并不能簡單地界定為單一的偵查活動或偵查措施,因為刑事訴訟活動的開展是由立案而始,現場勘查的首要任務本身就是查明事件性質,若該事件為犯罪事件,則應當立案偵查,若為非犯罪事件,也沒有立案偵查的必要,在實踐中現場勘查也多用于立案之前。我國法律明確規定了偵查的啟動程序為立案程序,只有立案之后才可以進行偵查活動,沒有立案則不能進行偵查活動,這也是人權保障的需要,那么立案之前的現場勘查便不是偵查活動了。從立法的角度探析,立案之后才可以啟動偵查程序,立案前并不能啟動偵查程序,所以現場勘查在立案前應是一種立案審查措施,是為了審查立案而實施的一種調查活動。此外,立案后的現場勘查性質也同樣存在偵查活動與偵查措施之爭,筆者認為,偵查措施應當屬于偵查活動之范疇,偵查活動之中應當包含多種偵查措施,我國《刑事訴訟法》中明文規定的偵查措施一共八類,這八類偵查措施基本構成了整個偵查活動,而整個刑事訴訟活動是由偵查、審查起訴、審判等活動構成。因此,現場勘查是一種具有雙重性質的活動,即立案之前屬于立案審查措施,立案之后屬于偵查措施。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現場勘查的概念應界定為:現場勘查是指勘查人員為了查明事件性質和案件事實、確定犯罪嫌疑人,依法對與犯罪有關的場所、物品、人身、尸體、信息進行勘驗、檢查的立案審查措施和偵查措施的總稱。
[注釋]
①唐魁玉.虛擬社會人類學導論[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15:62.
D918.4
:A
:2095-4379-(2017)28-0105-02
田欣楠(1992-),男,漢族,陜西西安人,西北政法大學,2016級偵查學研究生,研究方向:偵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