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倩
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江蘇 淮安 223001
立案登記與惡意訴訟的熵變反應及制度完善初探
何 倩
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江蘇 淮安 223001
立案審查制變革為立案登記制后,催生了不少虛假訴訟、惡意訴訟、無理纏訴行為的發生。浪費有限的司法資源去解決大量的濫訴和惡意訴訟等行為,司法公權力就無法用在刀刃上,立案登記制改革就無法發得到有效的實施,急需相應制度進行規制與保障施行。
立案登記制;惡意訴訟;訴權
截止到今年,立案登記制改革實施已滿兩年。這次變革提高了社會公眾對立案登記制的認可,增強了立案登記工作的透明度,努力營造依法行使訴訟權利的良好社會氛圍,但同時帶來了諸多挑戰,最為突出的即是惡意訴訟的激增。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陳衛東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實施立案登記制,是對案件當事人訴權最為充分的保障,是解決“立案難”的改革重拳。一方面來說,立案登記制旨在保障當事人依法無障礙行使訴權,除非有法定的特殊情形,法院必須接受當事人提交的訴狀,從訴訟的初始階段就保護好當事人的起訴權。另一方面,“立案難”問題也是眾人皆知的司法難題,這一問題一定程度地損害著我國的司法權威,破壞了司法公信力。
法院不忘“有案必立、有訴必理”的承諾,攻堅克難,抱著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立案難”問題,從起訴階段就讓當事人掌握解決糾紛的主動權,不再受到法院不合理權力的制約。但司法資源的有限性與訴訟案件的激增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加上立案登記制后惡意訴訟、濫訴對于法院產生了不小的困擾。下一步最高法將出臺關于防范和懲治惡意訴訟、無理纏訴的司法解釋。
惡意訴訟(misuse of legal process)一詞為舶來品,字面直譯為“法律程序的濫用”。我國的法律規定中并沒有惡意訴訟的概念,對于惡意訴訟的定義,學界學說眾多。本文認為不應將惡意訴訟等同于惡意起訴,而忽略了在訴訟程序之中以損害他人利益為目的的濫用訴訟程序的情形,也不應將其局限在民事訴訟領域。本文中認為惡意訴訟是指訴訟當事人明知或應知不享有訴權的情況下故意提起訴訟,或者雖然享有訴權,但出于非法目的與動機而惡意行使其訴訟權利,損害他人及社會合法權益的行為。
立案登記制度之所以被西方發達國家所沿用至今,與其國家的經濟政治發展歷程及法律文化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第一,從經濟政治發展歷程來看,隨著西方國家超前的經濟政治變革發展,其司法制度也在不斷改革以適應其經濟基礎水平。其公民擁有更好的平臺去獲得良好的法律素養。并且,西方律師代理制度也相對完備,律師在受理案件時會進行嚴格的審查,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惡意訴訟的數目。此外,西方國家的審前程序包含有爭點整理、證據開示及審前會議等實質性審查,通過此類審查,能篩除部分惡意訴訟、濫訴的行為。
第二,從法律文化背景來看,西方國家注重權利本位,強調個人的權利保障及價值,特別重視在程序正義的基礎上實現公民個人的實體正義,也就強調對當事人的訴權保障。且西方法律傳統中,當事人一般通過訴訟形式定紛止爭,解決糾紛與矛盾,因此,訴權作為啟動司法救濟的第一步,西方各國在立法上基本對起訴條件沒有過高的限制。另外,西方的立案制度釋明了起訴要件與訴訟要件的區別,法院是否有權對案件的實體權利義務進行審理,屬于訴訟成立后的任務。這種理論上的區分使西方的立案制度更加的簡便。
(一)保障措施
1.完善立案登記相關辦法
如何確保立案登記制高效便民、合理運行,離不開更科學、更具操作性的具體規范來保駕護航。立案登記制度施行以來,遇到不少新情況、新問題,如多元化解、訴調對接和繁簡分流尚未全面落地,部分當事人對登記立案認識存在偏差,濫用訴權現象更加突出等,更加需要制定出一些具體可行的操作辦法幫助改革措施落地。在信息化大數據時代,出臺《網上立案規則》《人民法院訴訟服務司法協作指導意見》等規范性文件,進一步規范網上立案、跨域立案、協作立案工作,提升運用質效,為立案登記制度提供充足的制度保障。
2.完善立案登記黑名單
此處的黑名單不僅僅包含對案件本身的甄別,還應包括對立案當事人的審查。立案登記制度的初衷應是除了法定不予立案的情況,其他應該無條件立案,最高法《關于人民法院登記立案若干問題的規定》明確了數項不予登記立案的情形,包括違法起訴或者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涉及危害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危害國家安全的,所訴事項不屬于人民法院主管的等,但落實到具體操作上,需要進一步的細化和完善,列明目前已知的不予登記立案的具體情形。另外最高法發布的《關于防范和打擊虛假訴訟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加大對虛假訴訟的審查力度,對虛假訴訟參與人,適度加大罰款、拘留等妨礙民事訴訟強制措施的法律適用力度,探索建立虛假訴訟失信人名單制度等。故對于虛假訴訟、濫訴等惡意訴訟行為人應當建立黑名單,在立案初期階段進行審查,甄別其訴訟目的。
(二)優化措施
1.推進案件繁簡分流
對于訴至法院的案件,根據案件性質及難易程度,推進繁簡分流。可對已經登記立案的案件進行審前篩查,必要時輔之以聽證程序,對于小額或者簡單訴訟通過簡易程序或者調解結案,對于不具有審理可能性和必要的予以駁回。對于經過第一次分流后進入審理階段的案件,如果案情簡單,事實明了,適合快速處理的,可通過“小額民事訴訟速裁模式”,分流大量較簡易案件,簡化庭審程序,提高辦理效率,將絕大部分審判力量用于審理復雜案件上。
2.完善矛盾多元化解機制
當事人的矛盾糾紛有時候不僅僅可以通過訴訟解決爭端,法院可牽頭建立旨在擴大糾紛解決途徑的多元化解機制。對于不應由法院主管的案件,或者通過其他途徑解決效果更佳的案件,法院在立案階段就應甄別出,制定處理的最佳方案,引導當事人通過最高效
快捷的手段如訴訟外糾紛解決機制或調解仲裁機制,以期達到當事人解決矛盾糾紛的目的。對于特定的案件如醫療事故責任糾紛及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還可聯合醫院、保險公司等成立聯動化解機制,建立信息共享與溝通制度,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三)懲罰措施
最高院除出臺《關于防范和懲治惡意訴訟無理纏訴若干問題的規定》司法解釋外,可以規定對于惡意訴訟進行相應的懲罰和賠償,以避免浪費有限的司法資源。當非理性甚至惡性訴訟行為進入審理程序,其破壞審判秩序的成本過小,而民事訴訟費用由敗訴方負擔也不能對惡意訴訟的當事人構成懲戒,無法保護無辜當事人的利益。認定惡意訴訟的當事人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可對其形成威懾,規范當事人依法行使訴權,一定程度上起到懲治惡意訴訟、無理纏訴的作用。
[1]胡斌.立案登記制改革:創新與踟躕[J].決策,2017.7.
[2]潘敏.淺析民事立案相關配套制度的構建[J].商,2017.
[3]周學貞.民事立案登記制度之淺談——以十八屆四中全會為視角[J].經濟與法,2017.
[4]何倩.知識產權惡意訴訟法律規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5.
D925.1
:A
:2095-4379-(2017)28-0141-02
何倩(1990-),女,漢族,江蘇揚州人,碩士研究生,任職于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