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力菊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1
老年人財產保護問題探究
況力菊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1
本文探討的是老年人財產保護的方式問題,我國于2017年通過的《民法總則》之監護一節規定了意定監護,為我國老年人財產保護提供了方式之一,但是其對老年人的財產保護也未作明確規定,這很難適應社會的客觀需求。這要求有其他制度例如信托等制度的運作,以更好地保護老年人的財產權益。
老年人保護;意定監護;信托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判斷力、記憶力會出現衰退的跡象,這會嚴重影響其民事行為能力。無疑,老年人屬于弱勢群體之一。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部分老年人不乏擁有雄厚的資產,但是作為弱勢群體之一老年人自身很難很好的保護其自身財產權益不受侵犯。近年來,侵犯老年人財產權益的事例屢見不鮮,此處簡單列舉一二。第一,老年人成為電信詐騙的主要對象。第二,保健品傳銷騙局容易在老年人群體中發生。因此如何綜合運用各種法律制度保護老年人的財產權益己成為大勢所趨。
在民法通則時代,法學界們強烈呼吁我國積極學習國外先進法律經驗,比如德日的成年監護制度、英美的持續性代理制度,為我國建立意定監護制度做了充分的理論準備。意定監護制度于2017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正式表決通過的民法總則中應運而生。
(一)意定監護制度的重大意義
首先,意定監護制度的建立解決了我國成年人監護制度適用范圍過窄的問題,適用對象由精神病人擴大到成年人。這就為老年人適用該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據,在我國民法總則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其次,我國意定監護制度的設定,改變了我國監護種類單一的局面。與法定監護和指定監護相比,在保護老年人財產權益方面,意定監護制度更能實現老年人的意思自治。據《民法總則》第三十三條之規定,可推知它允許老年人在具有完全行為能力時為自己選定監護人,于將來自己喪失行為能力或行為能力減弱時對自己行使監護權,從而保護自己的財產權益。
(二)意定監護制度不足之處
我國當前立法順應時勢,引入意定監護。《民法總則》第三十三條規定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協商確定監護職責。問題在于書面可以約定哪些內容并不明確,可見此規定比較籠統。因此,在此基礎上需要進一步梳理國外經驗,細化本國規定,尊重當事人的自我決定權,賦予其更大的意思自治,體現意定監護制度的精神實質。另外,《民法總則》第三十四條對監護人職責權利只是原則性規定,從有關規定和實踐看,監護人的職責包括保護被監護人的身體健康、照顧被監護人的生活、管理和保護被監護人的財產、代理被監護人進行民事活動等。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在缺乏監督機制以及相關理財專業知識的前提下,監護人未必能夠很好的保護被監護人的財產權益。其二,有關監護人的權利法律規定并不明確,缺乏獲取報酬權等,何以保障監護權的正當行使。
綜上所述,意定監護制度的建立為我國老年人財產保護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式,但是它并不是盡善盡美的方式。
意定監護制度尚不足以保護老年人財產權益,因此還需引入信托制度。信托可確保信托財產依委托人的意愿,透過健全的制度,幫助受益人規劃未來的生活,以期能有更好的生活質量。
首先,在受托人的選擇方面,基于老年人的意思自治,從最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出發,充分考量受托人財產管理的專業性和服務質量。這無疑比監護制度更能尊重老年人的殘余意思能力,也正好順應了國際潮流。
其次,在注意義務方面,信托受托人管理信托財產時,應依信托本旨,以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進行。而監護人管理被監護人的財產時,應與處理自己的事務為同一注意。顯而易見,前者負有較高的注意義務,更有利于保護老年人的財產權益。
最后,信托可以通過合同設立,合同的意思自治原則將淋漓盡致的發揮優勢了,作為信托委托人的老年人,可以根據自身身體健康狀況以及精神狀態,為自己制定符合自我實際需求的履行的條件、方式及時間等,并且在合同履行過程中,作出必要的修正從而最大限的保護自身財產權益。
雖然信托制度可以彌補監護制度對被監護人保護的欠缺,更好地保護老年人的財產權益。但是信托制度在保護老年人財產權益方面也不是萬能的。比如,信托不能防止財產因市場行情變化而投資收益受到損失。
老年人財產保護方式問題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意定監護制度與信托制度在老年人財產保護領域仍屬于新生事物,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僅是拋磚引玉,以期能給同樣致力于研究此問題的同仁們一點啟發。
[1]李霞.成年監護制度的現代轉型[J].中國法學,2015,4.
[2]劉得寬.成年監護制度之比較研究——以日、臺、德為中心[J].月旦法學雜志,2003(10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2017.
D924
:A
:2095-4379-(2017)28-0215-01
況力菊(1990-),女,漢族,陜西漢中人,西北政法大學,2015級民商法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