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英梓
山東省臨沂第一中學,山東 臨沂 276000
我國青少年犯罪原因新探
閔英梓
山東省臨沂第一中學,山東 臨沂 276000
青少年犯罪問題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其犯罪原因的復雜性和預防的艱難性已經形成共識。通過對青少年犯罪數據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青少年犯罪數量上呈上升趨勢,且以青年犯罪為主。青少年犯罪具有很多特點比如說很多青少年生活在單親家庭,很多青少年有暴力行為,留守兒童犯罪往往很多,犯罪出現很多的不良的行為和動機,犯罪的動機呈現了突發性等等特點。
新探;青少年;犯罪
大家都知道如今青少年犯罪問題已經成為了環境污染,毒品問題之后的社會大毒瘤,社會各國廣泛的關注,我國往往也不能幸免,很多時候,青少年犯罪往往呈現了低齡化、惡性化等特點,青少年犯罪已經成為各國政府的尤其重視的社會問題,為此,我對我國青少年犯罪現狀進行了一些調查,并對其成因做了簡單的分析。
目前,青少年犯罪從2015年以后呈現了遞減趨勢,主要是犯罪人員數量得到初步的控制,但是,目前青少年犯罪在青少年6歲到18歲的群里比例還是很高的,而且呈現上升的趨勢很多情況下,這種趨勢意味著青少年人群在總人口中數量減少,但是青少年的犯罪人數卻保持的一定高位。
由此可見,我國青少年犯罪情況的總體形式還是有所改善的,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國家和社會的不斷努力,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的青少年犯罪率還會進一步下降。不過,我們還不能太過樂觀,要保持謹慎的態度,畢竟我國的青少年犯罪情況依然十分嚴重,而且我國正處于高速發展時期,青少年要面臨的誘惑很多,社會各方面的保護措施還不盡完善,我們要做的工作還很多很多。
經過調查研究,發現青少年犯罪呈現很多特殊的特點,針對青少年犯罪的特點進行特定的心理疏導和提前預防,一定能夠取得事倍功半的功效。青少年犯罪呈現了瘋狂性、偶發性、連續性、團伙與犯罪在組織結構中的整合和犯罪的突然故意和犯罪手段的殘忍等特點。
(一)瘋狂性
青年正處于從未成熟到成熟的時期。因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一些青少年還沒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誤入歧途,因為年輕人逞強好勝,在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過程中,常常帶有很大程度的瘋狂性。青少年犯罪往往不考慮后果,往往會造成報復社會,引發更多社會問題,進而形成恐怖襲擊。
(二)偶發性
因為青少年犯罪動機往往比較簡單,目的單一,任意性強。一般來說,少預謀,不仔細考慮和周密規劃,往往是由某一因素觸發或刺激的,或是突發的情緒沖動和突發性犯罪。這種突然的行為反映了年輕人的沖動沖動,不善于控制自己。
(三)連續性
對于一些盜竊、搶劫等犯罪行為的青少年,在第一次犯罪后,犯罪行為得到強化,對物質享受有著貪得無厭的欲望。產生連續犯罪。青少年犯罪的連續性在青少年犯罪群體中傳播,很大程度上,引起模仿效應,更加引起其他青少年群體的模仿,因此這種正相關的促進作用很多程度能夠刺激連續犯罪,多發犯罪。
(四)團伙犯罪
從組織結構上,一般都是臨時聚集在一起,散性,這種組合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團伙犯罪,有不同的規劃和組織的團伙性犯罪,這意外的打擊往往結束的犯罪活動和自我的分裂。青少年往往組成黑社會性質的群體,因為,青少年力氣往往比較小,單打獨斗往往不能形成破壞力,只有形成黑社會性質的群體才能更好的生存下來,并且這種群體往往不被外界注意,大家往往以為孩子在一起玩耍,往往造成一些比較惡劣的后果產生。
(五)殘忍性
青少年犯罪一般沒有充分考慮和醞釀過程,沒有預謀在先,但往往只有一些影響和刺激的沖動,它會立即啟動突發性犯罪;犯罪意圖,想做什么,做什么,不顧后果,造成惡性犯罪。很多事件直接指明青少年犯罪的群體的危害是十分巨大的,往往造成毀滅的大家,造成滅門事件,造成社會的白色恐怖,造成惡性刑事案件,造成巨大的人身財產損失。
因此,社會、家庭、學校應該盡量讓青少年得到比較順暢、有效的教育,以免讓青少年流落到社會,造成一定的犯罪,進而危害社會,危害家庭、社會、青少年自身。還應該充分調動各方面的力量,營造一種為溫馨的社會氛圍,以免青少年得不到關注,形成比較不好社會風氣,無法遏制青少年犯罪的苗頭。
青少年犯罪問題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其犯罪原因的復雜性和預防的艱難性已經形成共識。通過對青少年犯罪數據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青少年犯罪數量上呈上升趨勢,且以青年犯罪為主。青少年犯罪具有很多特點比如說很多青少年生活在單親家庭,很多青少年有暴力行為,留守兒童犯罪往往很多,犯罪出現很多的不良的行為和動機,犯罪的動機呈現了突發性等等特點。因此,應該加大對于青少年犯罪的引導和疏導,為了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高度重視青少年犯罪的問題。
[1]楊舒涵,李晉堯.青少年團伙犯罪原因分析及預防對策——基于社會心理學視角[J].云南警官學院學報,2017(02):57-61.
[2]李崇.青少年犯罪的危險因素[J].犯罪研究,2017(01):37-44.
[3]楊合理,武寧,楊惠淳.當前農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對策[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6(05):70-74.
C913.5
:A
:2095-4379-(2017)28-02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