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敏杰鄧 韜
(1.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廣西 南寧 530007;2.廣西人民出版社,廣西 南寧 530021)
廣西書院鉤沉(五)
鄧敏杰1鄧 韜2
(1.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廣西 南寧 530007;2.廣西人民出版社,廣西 南寧 530021)
清道光元年(1821),武緣縣知縣張顯相捐廉購買縣城西北隅薛、黃、劉三姓地基,與縣舉人阮修誦、職員李琛園倡建書院。思恩知府汪云任、武緣知縣慈士衡董其事。建有頭門、二門各3間,講堂、后堂各3間,涼亭1座,廚房2間,東西學舍共27間,周筑圍墻。舊址在今南寧市武鳴中學。道光七年,知縣申及甫添建文昌閣,加開小池塘,增建學舍8間。咸豐年間(1851—1861)為難民借住,后崩壞殆盡。光緒二年(1876),由壯族文學家、詩人韋豐華任山長。次年,知縣孫德元以修學宮余資并籌捐重修。韋豐華掌院十余年后,由曾任賓州知州等官職的武緣人黃君鉅接任山長,兼修縣志。光緒二十二年(1896)知縣周頌聲復修西齋1所,捐俸購置書籍,以供研讀。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為武緣縣立高等小學堂。1954年,原建于武鳴縣城明秀園的武鳴縣第一初級中學①民國30年(1941)初辦為私立鳴山初級中學,民國33年改為武鳴縣立鳴山初級中學,民國35年更名武鳴縣第一初級中學。遷至嶺山書院舊址,校門牌坊上書“光明之路”四個大字。1959年,武鳴縣第一初級中學更名武鳴中學,至今沿用。
清道光三年(1823)始建,由懷遠縣(今三江)文人倡議,上甕、斗江、岜團、獨峒、古宜、丹陽、沙宜等地人士踴躍捐資興建,短期內共籌集1000兩白銀,建院于丹洲古城外東南角,占地10畝。書院分文峰校門、宿舍、講堂、教室、圖書室、體育場、桃園等。民國擴建后,包括前后樓房、南北二樓。前樓上為師生宿舍,樓下為辦公室、會議廳、膳廳、儲藏室、學生活動室;后樓上下均為教室,中座為大禮堂、孔圣牌位及圖書館、儀器室等。大門樓有四根文峰石柱高聳屹立,面向融江。民國3年(1914)更名丹洲高級小學。民國21年又更名為三江縣第一學校。民國24年改為丹洲鄉中心國民基礎學校。1963年,改名丹洲小學。2007年,丹洲小學撤銷。2009年,丹洲書院被列為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晚清至民國,在校學生最多時達800多人。
丹洲書院依山鄰水,坐西朝東,面臨融江。大門通往前樓的道路兩側,林立著各類紀念牌匾,樓門兩側矗立著舊時的石獅。連接南北二樓的中座大禮堂,講堂依舊居中,右側墻壁上,毛主席語錄赫然醒目。后樓肅靜的教室和書庫,依然延續著當年治學的氛圍。丹洲書院緊接北樓的桃園,曲徑通幽,蜿蜒百余米,至丹洲古城門。
清道光五年(1825),融縣知縣趙秉麗在縣城小東門內籌建,歷時數年。書院原址今為融水苗族自治縣中學職工宿舍樓和籃球場。光緒十二年(1886),訓導盧世用兼書院山長。光緒十八年,融縣知縣先后親臨書院講課。光緒三十三年,改為融縣縣立兩等小學。民國13年(1924)3月,成立融縣縣立初級中學。1952年,更名為大苗山自治區(縣級)中學。1964年,改為融水苗族自治縣中學,至今不變。仙山書院紀念亭、北帝樓、柳北地區第一個中共支部舊址等,成為今融水苗族自治縣中學彌足珍貴的歷史記憶。
清道光五年(1825),建于上林縣三里城。據光緒《上林縣志》卷6記載:“匯溪書院在二里城內文昌閣下,道光五年縣丞陳詞建。”2016年7月,筆者在上林縣三里鎮考察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匯水橋畔碑林”時,發現多數石刻字跡已漫漶難辨,但其中光緒七年(1881)所立石碑清晰記載了縣丞徐顯榮開辦“匯溪書院”及學生賦詩的情況。由上引出關于匯溪書院的不同說法:一是書院舊址是在二里城內文昌閣下,還是在三里城內?二是創辦書院的縣丞究竟是陳詞還是徐顯榮?謹此存疑。
清道光十四年(1834),將葛陽社學改為葛陽書院,舊址在今南寧市武鳴區太平鎮葛陽村葛陽小學。道光二十九年,建文昌閣(一說曾冠“葛陽文昌閣書院”之名)。咸豐七年(1857)重修。民國元年(1912),改為葛陽初等小學校,后改為葛陽小學。據筆者2014年的探訪,葛陽書院僅存文昌閣,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幾經修繕,完好地屹立于當年書院右側。而當年書院大門的兩個石鼓,則被丟棄一旁,書院門額亦不知封存于何處。
清道光十四年(1834),廣西巡撫鄭祖琛創建于孔廟左側,又稱經古書院、榕湖經舍。舊址在今桂林中學校園內。書院建有講堂3間,宿舍17間。道光二十七年后,有“兩粵宗師”之譽的象州人鄭獻甫曾任主講。同治十年(1871)巡撫康國器重修,并奏請賜給“經明行修”匾額,為秀才應鄉試肄業之所。次年重建。后遷至桂山書院一起辦學。學者薈萃,名盛一時。光緒二十八年(1902)停辦。清末改為桂林公學。民國16年(1927)改為廣西省立第三中學。今為桂林中學。
曾緊鄰榕湖書院的奎光樓,是桂林府學標志性建筑之一,后因用途不同而幾經改造,先后做過桂林中學的辦公室、教室、保管間、宿舍等,現為該校校史陳列室和接待室。書院右側匯集有桂林府學文廟的歷代石刻碑林、石柱。
清道光十四年(1834),河池知州鄧樹榮發動地方富民唐志明等捐田創建鳳儀書院,亦作考棚①鳳儀書院的建置時間,《廣西通志·教育志》載為“道光中葉知州鄧樹榮建”。此從《河池市志》。。因背靠州內鳳儀山,故名。舊址在今河池市金城江區河池鎮。從此河池州文武童生免赴慶遠府應試。同治六年(1867)州署移入院內,每年照例交納租錢3000文給學董,為祀奉鄉賢之用。光緒九年(1883),知州陳師舜重建公署,并率縣紳捐資修葺書院。置東西文場,規模仿照試院,名書院考棚,中建魁星樓1座。光緒十七年,陳師舜復任,東西文場后增建屋宇5間,為南丹土童考棚。光緒三十年,知州甘祖翰復移公署入書院內,遂變為官府房舍。光緒三十二年,改建為縣立鳳儀高等小學堂。據現存史料統計,經書院培育,河池生員考中舉人者8人;童生考上生員者,包括恩貢33人、歲貢87人、選貢3人、優貢1人、廩貢8人、附生7人、增生1人、監生1人、廩生1人、登士1人、案元1人、選科4人、未注等第2人,還有武舉4人,共164人。
民國19年(1930)鄧小平親率紅七軍三進河池時,曾在該校文廟召開農民群眾大會,此處如今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而鳳儀書院幾經更易,現為河池市金城江區河池鎮中心小學。
清道光二十年(1840),慶遠府同知蕭煊倡率紳士創建于河池千戶所舊城東北隅。道光二十二年,建成頭門2間,儀門3間,講堂10間,先師饗堂3間,橫舍30余間。首聘“兩粵宗師”鄭獻甫為山長。另有教師數十人。咸豐年間(1851—1861),書院房舍多毀于戰火。同治六年(1867),地方人士捐資修復,并在懷遠(今宜州市懷遠鎮)買地建房收租,以作經費。光緒年間(1875—1908)停辦。舊址在今宜州市德勝鎮老街,現遍地種植桑樹。
清道光二十年(1840),全州西延分州州同程慶齡將大埠頭義學改為西延書院,設于廣福殿舊址,有書室20間。程慶齡帶頭為書院捐資,并撰寫《募西延書院膏火引》一文,勸諭鄉紳富戶樂捐田畝,四方人士積極響應。程氏每月親自考查士子文藝,手批口授,優加獎賞,受業者盈門。光緒年間改稱湘西書院①《廣西通志·教育志》《全州縣志》將西延書院、湘西書院記為兩個書院,而未提及兩者的承襲關系。,趙潤生執教。該書院有學租八百余擔。民國元年(1912),湘西書院改稱湘西兩等小學。民國16年,更名為西延小學。民國24年,改為延東民國中心校。1949年,改為延東中心校。1952年,改為全州縣第十二區中心校。1954年,改為延東完小。1969年,改為城關完小。2012年,更名為資源縣第一小學。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建,光緒十七年(1891)重修,占地面積1709.4平方米,是博白縣古代九大書院之一。坐北朝南,為三進磚木結構硬山頂建筑,具有南方客家民居建筑風格。光緒三十二年改為博白縣第二高等小學堂。民國34年(1945)2月27日,部分護校隊員參加了桂東南抗日武裝起義。民國38年2月,龍潭地下黨支部主要負責人在這里組織“秘密讀書會”(即中共的外圍組織),并成立護校隊。1956年,學校更名為博白縣第二中學。1967年又改為博白縣龍潭中學。
2012年,文龍書院列入博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該書院四周外墻為基線外延,總面積3905.76平方米。
清道光三十年(1850)建,匾額“歸德書院”,為秀才寧愛之墨跡,至今尚存。舊址在今浦北縣寨圩中學。民國11年(1922),在書院原址設歸德師范講習所,民國20年改為寨福平師范講習所。次年秋,更名合浦縣立鄉校。民國26年11月,更名為合浦縣立簡易師范學校,學制四年。民國33年7月,更名合浦縣立第七初級中學。1952年更名為浦北縣第三初級中學,l959年更名合浦縣寨圩中學,1965年8月更名為寨圩中學,1967年更名浦北朝陽中學,l975年更名浦北縣寨圩第二五七中學,1978年更名浦北縣寨圩中學。
清道光年間(1821—1850)②據蘇宗經纂輯的《廣西通志輯要》(光緒十五年刻本)卷首繪制的桂林城圖(1845年)所示,桂山書院早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前已建。,廣西巡撫鄭祖琛于疊彩山(又稱桂山、風洞山)南麓建桂山書院,面向全省招生,專門考課舉人。設孝廉課,故又名孝廉書院。后因戰事停辦。同治十一年(1872),巡撫劉長佑重建,恢復孝廉課。書院設山長1人,主持教學和院務。歷任山長者,有翰林7人、進士2人,其中臨桂縣籍6人。有“諫垣三直”和“嶺西五大家”之稱的臨桂人朱琦曾任書院山長。光緒二十八年(1902)停辦。書院曾流傳兩副名聯,其一為“桂林無雜林,山水有清音”;其二為“理本精深,看階前雙水合流,尋到源頭方悟澈;學無止境,想宇后孤峰獨秀,登至巔頂莫辭來”。書院舊址在今桂林市疊彩山東南麓的桂林市第二人民醫院內。
清咸豐十年(1860),由合浦(今浦北)鄉紳謝傅巖、吳德堂、黎耿庭、李厚齋、李載石、余穆庵、李思軒等人倡建,并發起募捐,于護國廟右邊建講堂、書舍、廚房、廁所共20間及文昌閣4層,當年秋正式開辦。舊址在今浦北縣福旺鎮福旺初級中學。首任山長朱永觀,翰林,橫縣人。至同治六年(1867),士子日眾,書院日興,原有講堂、書舍不敷使用,擬于文昌閣右邊空地增建,復發起募捐。同年10月興工,增建講堂3座、書舍16間及院門、圍墻、四周溝渠等。至此,院內共有講堂、書舍40間,肄業士子400人。新書院落成,用院中田產出租生息,連年延請山長,按月考課,按例獎賞,爭勝于海門、龍門、廉湖、珠江等書院,文風日振。光緒三十年(1904)廢科舉,興新學,福江書院改名為福江小學堂,分高、初兩等,聘請橫縣貢生雷大珍任校長。當時主要講授國文,兼開設數學、歷史、地理和一些自然科學課程。辛亥革命(1911)后,福江小學堂更名福江小學,民國15年(1926)改制為中學,當年下半年成立升中班。次年,改名廣東省合浦縣立第二中學,簡稱福旺二中。民國29年,福旺二中適應潮流增辦高中部。民國31年,福旺二中建造仿歐式大門牌樓,氣勢雄偉,建成時適逢廣東省省長李漢魂視察南路經過福旺,校方遂請其書寫校名“廣東省合浦縣立第二中學”,鑲嵌于牌樓頂部正面。1952年,福旺二中更名為廣西浦北縣第二中學,簡稱浦北二中。人民公社化期間,浦北二中改稱福旺中學和東風中學。1966年,浦北二中更名福旺中學。
清咸豐年間(1851—1861)始建①據《廣西通志·教育志》載,鰲山書院始建時間為“咸豐同治間”。此從《廣西大百科全書》。,民國4年(1915)春改為橫縣東區公立鰲山高等小學,民國31年3月又改為橫縣私立鰲山初級中學,1953年改為橫縣第二初級中學。1959年改稱橫縣百合中學。據筆者2014年的探訪,該校每學期開學伊始,每個班都要輪流到書院道德講堂誦讀弟子規。平時同學們在學習生活上碰到迷惑不解之處,也會到書院靜坐默念,以求釋疑解惑,或以前賢勵志。
清咸豐年間始建,舊址在今柳城縣鳳山鎮(時為柳城縣城)北門外鳳凰嶺(一說青鳳山)之麓,故名。同治十年(1871)麥文震《重建柳侯祠碑記》載“邑之鳳山書院,舊在北關外”,可為佐證。日久崩塌。光緒十五年(1889)冬,在縣城北門街文廟左側,建成鳳山書院樓閣四重,有頭座、正座、后座各5間,內設文場座號五百,耗銀1100多兩。光緒三十一年,改為縣立模范小學堂②《柳城文史》第七輯稱“在書院舊址成立柳城中學堂”。。民國19年(1930)秋,改為縣立初級中學校。
清咸豐年間,舉人吳景蘇、韋健新倡捐共建③據《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志》載,環江書院始建時間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此從《廣西通志·教育志》。。院址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創建的環江義館舊址,即今環江縣第一小學所在地。書院建成后,聘請縣內名士分齋講學,成為該縣振興文教之基地。每逢考期,以兩旁房舍為東西文場,中廳為講堂,內3間為官廳。光緒五年(1879)知縣周材芳捐俸重建,并設賓興局,聘貢生韋汝澄為書院山長。后因經費漸少,書院荒廢。光緒三十二年知縣王履晨改建為思恩縣兩等小學堂。民國2年(1913),改為思恩縣立第一初等高等小學校。民國33年,更名為思恩縣立表證中心校。1950年,改名為思恩縣第一小學。次年,改為環江縣小學。1987年,改為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第一小學。
清同治元年(1862),改經館義學為粵岑書院,后改名為皇華書院,院址毗鄰舊縣署西壁,即今岑溪市第一小學(一說在孔廟,即今市文化局)。平時開壇講學,每逢縣試,用作童生應試場所,故俗稱書院文場。進士葉燦章、馮錫瓌、嚴欽等曾講學于該院。光緒末年廢科舉后,改設師范傳習所。民國元年(1912),在院址籌建岑溪中學。1953年,岑溪中學遷至今山棗頂。
清同治五年(1866),義寧縣文昌會籌資興建,又名文昌閣,教諭當地童生,院址在今桂林市臨桂區中庸鄉(原屬五通)高田村文昌小學。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為初等小學。
清同治十年(1871),始設于柳城縣縣城(今柳城縣鳳山鎮)南門外的柳侯祠(舊址在今鳳山糧所)內,面臨柳江、背靠鸞山,延請舉人謝三聘主講。1958年損毀。
清同治年間(1862—1874),縣人捐建,為土木結構。舊址在今靈山縣城六峰山上。毀于民國年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里曾作為靈山縣委小會議室。1960年9月14日,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陶鑄到靈山檢查指導工作,曾在此發表過重要講話。
清光緒元年(1875),由黃作霖等捐資仿照陸川縣賓興館創建①據《廣西通志·教育志》載,親睦書院系“光緒初年紳民捐資建”。,院址在陸川縣清湖圩背面,即今清湖鎮與廣東省化州市平定鎮交界處的清湖鎮中心學校內。有田租50余石。清末廢。民國10年(1921),建親睦小學。后又更名為清湖高中、清湖鎮第一初級中學。2007年秋,清湖鎮第一初級中學與清湖鎮第二初級中學合并為清湖鎮初級中學。2013年2月起,為陸川縣清湖鎮中心學校校址。
清光緒二年(1876,一說光緒三年)春,恩隆縣知縣陳如金在平馬圩租用民房,開辦經正書院,用于培養當地生員。當年冬,發動社會各界人士捐資建設書院②《廣西通志·教育志》和《田東縣志》均載經正書院始建于光緒三年。此從《廣西大百科全書》。。光緒四年夏,書院正式落成,為磚木結構,分前、后兩院,前院為四合院,正門有左右室各一間,東、西兩廂各有房5間,正廳3間,后院有房3間。光緒二十四年,清王朝推行新政,將經正書院改稱經正學堂。
20世紀20年代末,鄧小平領導百色起義時,與張云逸、韋拔群等曾在經正書院工作、生活,創建右江蘇維埃政府,經正書院遂成為領導右江地區土地革命的指揮中心。1978年正式對外開放。同年8月16日鄧小平同志親自題寫的“右江工農政府舊址”匾額懸掛于大門。1995年l2月,這里被命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館藏文物600余件,其中不乏珍貴文物,如鄧小平當年使用過的馬鞭、戴過的斗笠,民國15年(1926)恩隆縣上田里塘喜鄉農民協會木印、隆安縣守望區百馱鄉農民協會犁頭旗,右江蘇維埃政府頒發的至今保存下來的唯一一張結婚證書。舊址按原樣保留了右江蘇維埃政府和中共右江工委的會議廳,赤衛隊和警衛排營房,鄧小平、雷經天、陳洪濤同志的臥室等;另外開辟四個陳列室,約140平方米,按時間順序,分別以圖畫、照片、文字、實物等形式介紹紅七軍和右江蘇維埃政府的革命史跡。
清光緒二年(1876),岑毓英在西林縣祖宅創辦①據《廣西通志·教育志》載,南陽書院為“光緒三十年(1904)岑春煊創建,為岑氏家族書院”。《廣西大百科全書》認為是光緒二十一年由岑毓英之弟岑毓琦創建。此從《西林縣志》。。光緒三十一年,岑毓英之子岑春煊擴建,并書匾額“南陽書院”。因岑氏自認為系東漢將領岑彭之后,祖籍河南南陽,故名。書院建制似一座官衙,二進廳房,朱漆楹戶。有院門、一廳、二廳、兩廂房及廚房。二廳設孔座,又叫圣堂主。舊址在今西林縣那勞鄉那勞村。雖屬私家書院,亦收鄰近居民子弟入學。初入學收學費谷100斤、白米30斤,菜金錢150文;以后每升一級,增加學費谷100斤。學制無暑假,只放舊歷年寒假。每天分上、中、下3節課。學生入學啟蒙,須參拜孔子圣像。課程從《三字經》入門,繼而《千字文》《百家姓》《幼學瓊林》《聲律啟蒙》《千家詩》《昔時賢文》《增廣賢文》《秋水軒尺牘》《詩經》《易經》“四書”等。重背誦,少講解。第一年教學生用官話念書本,第二年始用壯語講解課文內容。民國初年停辦。
清光緒四年(1878),由鄉紳、村民集資創建,翌年落成。院址在今邕寧區劉圩般山,又稱般山書院。因般山全山皆石,顏色鐵紅,雜以青黑色,故又名斑峰,于是以斑峰命名書院。建筑總面積約160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進,兩邊廂房為四合院式結構。整座建筑古樸雄偉,歷經滄桑,今前座、中座、后座基本保存原貌。光緒十一年,劉圩籍進士鐘德祥奉命視察在鎮南關(今友誼關)抗擊法國侵略者的清軍,便道回鄉,應鄉紳、硯友羅立亭、黃皎湖之請,寫下《斑峰書院記》和“斑峰書院”的題字,由當地名匠鐫刻石碑。光緒三十一年,清政府下令廢除科舉,改辦學堂,書院此時亦順應潮流進行改革。民國元年(1912),經鄉人父老商議,將書院田產及積下的資金全部用來創辦劉圩第一所高等學校,接收各村國民基礎初等學校的畢業生,定名為斑峰高等學校。民國4年,因旱災停辦。民國7年復辦,改名為斑峰高等補習學校。民國27年,復于原址創辦邕寧縣私立斑峰初級中學。1952年并入邕寧縣第一中學。1991年復辦斑峰中學,后并入劉圩中學第二教區。
清光緒五年(1879),由博白縣城守官李丹陽及秀才李瑞偕創建,亦稱“文昌閣”。舊址在今博白縣雙鳳鎮雙鳳圩北面1千米處的雙鳳中心校內,距離縣城28千米。舊校訓為:“文運天開,鐘靈毓秀;昌明圣教,成德達才。”20世紀50年代為雙鳳鄉立高小,60年代曾是博白縣初中一分校,1974年改為完全小學,1985年改為雙鳳鎮中心小學。
光緒七年(1881),百色直隸廳同知陳如金響應前任同知楊廷玙的提議,倡議捐建學宮,于廳署東籌建書院。舊址在今百色軍分區司令部和右江區人民政府第二辦公區。在次年書院竣工之前,即暫借考棚延請山長主講,取名鵝城書院。因百色俗稱鵝城,故名。每月初一、十五日學童到書院聽講。光緒三十一年,將書院改辦為經正兩等學堂,一代宗師楊煊從“百色之學堂改良百色之學界”的辦學目的出發,利用本地孔廟等創辦校舍。宣統三年(1911),在校內修建清風樓。民國18年(1929)鄧小平領導百色起義,創建工農紅軍第七軍,其政治部舊址即在清風樓。次年經正兩等學堂改名為廣西勞動第一小學。此后學校幾易校名,分別為百色縣城廂鎮第一小學、百色鎮第一小學、百色鎮中山小學等。1997年改為百色市百色鎮八一希望學校。2010年秋季該校遷至江南新校區后,舊址即為右江區人民政府第二辦公區。
K291/297
B
1003-434X(2017)03-004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