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雨
華東政法大學法碩教育中心,上海 200042
個人網店的法律性質及轉讓問題研究
劉 雨
華東政法大學法碩教育中心,上海 200042
個人網店作為互聯網經營發展的中流砥柱,其法律性質的爭議業發展尤為迅速,其權利就有債權說、物權說兩大民法概念之分,各自學說亦有不同的觀點。也恰恰因個人網店在其性質上無法達成統一,導致司法實踐中同案不同判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司法裁判對同類案件處理的缺乏穩定性;同時,個人網店的轉讓因缺乏相關立法進行規制,故其在轉讓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因此,本文旨在分析個人網店的財產性質,認定對該財產的法律效力,分析其技術上的本質和學理上應有的內涵,從解決問題的角度提出相應建議。
個人網店;虛擬財產;網店轉讓
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進入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也進入了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ヂ摼W給人的交往和信息傳播形成便利,也從深層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互聯網+”也被稱為新的產業模式?;ヂ摼W科技從出現到深入人們的生活習慣只有短短十數年。而互聯網商品交易在整個互聯網行業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通過線上交易發達而拓展帶動線下經營,以淘寶網為代表的網店經營成為互聯網經營的主要方式,線上線下齊頭并進。個人網店經營在整個社會生產經營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并且隨著網店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地位水漲船高,網店轉讓糾紛也與日俱增,與此同時引起了關于個人網店相關的法律問題。因沒有明確規范指引,因此在實務中對于個人網店存在“是什么?”的法律屬性認定的問題。因此研究個人網店的法律屬性,對于處理實務中相關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因個人網店缺乏具體法律指引,引發了不少經依法判決后依然不能息事寧人的糾紛。其中網店的權利轉移、分割、繼承都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目前各大電商平臺對于個人網店轉讓的問題大同小異——原則上禁止個人網店的權屬流轉。2013年在“淘寶論壇”一篇名為《離婚后我們的網店怎么辦?》的帖子,成為群眾熱議的焦點,淘寶網迫于輿論壓力于同年正式開通網店權屬轉移窗口,允許因繼承、離婚財產分割所引起的網店權屬流轉。但是對于無人身關聯性的個人網店交易卻依舊嚴格禁止,網店店主只能通過第三方網店轉讓平臺如“舞泡網”“易佰店”進行網店的轉讓。根據網絡數據統計,以淘寶網為例,目前線上淘寶店已經超過800萬家,且絕大多數以中小型店鋪為主,中小型店鋪因為通常人手不多、小本薄利,面臨著生意難做的問題,隨時都有可能虧本并需要將網店轉手。從2016年3月截止至2016年5月,在第三方的網店交易平臺網店成交量已經達到1921個,環比增長37.1%,成交價格為千元至百萬元不等。①筆者總結目前關于“個人網店”轉讓的有關爭議,結合司法實例,總結“個人網店”轉讓目前存在的學理、實踐兩大方面有兩個主要法律缺陷:(1)個人網店的法律性質未定(2)網店轉讓交易秩序規制欠缺。
網店因生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飛速發展高潮,立法速度跟不上科技的發展,通過解釋法律對新發明、發現的事物進行定義總是無法周延,因此對于個人網店的法律性質學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從應不應當允許轉讓來看,筆者持積極觀點:首先,市場經濟是自由的,在無法否認個人網店的個人財產屬性且并不會影響公共利益,則應當允許轉讓;其次,若否定網店的可轉讓性,無法回應絕大多數網店經營者對于網店轉讓的迫切期望,以及現存的大量網店轉讓的市場需求將無法獲得合理解釋,并且必然引起群眾的不滿和學者的批判,無法實現民法調整市場經濟的作用。
解決上述問題有如下意義:(1)關于網店性質的不同認定而引起的“同案異判”的情形將大幅減少,個人網店不會再因為沒有立法定性而導致判決缺乏可預測性;(2)確認網店的可轉讓性,回應公民的合理需求,將現存的大量法律空白地帶進行控制;(3)網店能否轉讓的問題得到解決的同時,其問題解決的過程也能夠在新時代環境下促進我國民法理論研究。
綜上所述,解決上述問題將使民法更能發揮法律作為社會調節器的作用,符合民法作為市場經濟基本法的性質,也體現民商事規則走向成熟的過程,因為市場經濟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以民商事規則成熟為標志的。
(一)個人網店的虛擬財產屬性
對于網店及個人網店性質,其技術上本質為:網店作為電子商務的一種形式,是一種能夠讓人們在網頁瀏覽時進行消費,且通過各種支付手段完成交易的網站;而本文所討論的個人網店—C2C模式的網店交易(Customer to Customer),其有別于企業網店(B2C-Business to Customer),是一種基于第三方交易平臺網站而開設的屬于網店店主的網絡商店。[1]以我國淘寶網為例,個體在淘寶網注冊成為網店店主,在淘寶網的總域名之下,擁個人域名,該個體在現行法律以及淘寶網相關規則下對網店進行“裝修”,進行商品展示,進行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商品交換?;趯τ趥€人網店技術原理的解析,筆者認為個人網店應當屬于虛擬財產的范疇,理由如下:(1)網店本質是服務器0與1的二進制數據的堆疊,一種數字在計算機語境里的特殊排列組合。但其也并非是純粹的數字數據,它是承載了人類勞動并產生了價值的數據,因此是一種具有財產性的網絡上的信息集合體,即虛擬物,這是網絡虛擬財產的共有特征[2](2)個人網店是屬于特定的網絡平臺空間中,是在特定網絡平臺空間中再進行對部分網絡空間進行專屬享有,與傳統的網絡虛擬財產實現財產管理的形式相同(如QQ號,網絡游戲賬號等)。(3)個人網店具有虛擬集合財產性質。如(1)中所述,個人網店本身是一個虛擬物,但該物上還存在著各種各樣具有財產性質的權利。店鋪評分、歷史銷量紀錄等在網絡虛擬空間具有獨特價值的權利,因此是物與權利的集合,是一種虛擬的集合財產。因此個人網店是虛擬財產,并且是虛擬集合性財產。
(二)個人網店的法律定位
關于個人網店的法律性質,存在基于不同法律的研究視角而導致個人網店作為權利主體或客體的區分[3]。筆者論述了其具有虛擬財產的財產性質,所以將從其作為民事客體展開研究。
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所指向的對象。王利明教授認為應當根據不同的民事法律關系區分民事客體,因此民事客體被分為物、行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有價證券。結合上述觀點,關于個人網店作為民事關系客體,學界爭議主要圍繞在物與行為(債)之間②[4]。
1.債權說
個人網店權利的債權說認為:個人網店因與平臺達成用戶協議,而成立債的關系,因此經營者因該協議而對網店享有債權負有債務。而債權說下,因法律規定的合同種類多種多樣,形成以下主要觀點:
(1)服務合同說[5]
根據上海市一中院判決的浙江淘寶公司訴李某買賣合同糾紛一案二審判決中,判決書說理部分提出:網店有別于傳統店鋪,實質上是電商服務合同債權債務的載體。該觀點即為服務合同說,認為網絡平臺提供商和經營者之間簽訂的“協議”是一種服務合同,由平臺做統一的管理和服務,并由經營者接受服務并支付一定的管理、服務費用,而網店本身的存在只是履行服務合同的手段和方式,只是電商服務合同債權債務的載體。
(2)居間合同說[6]
有觀點認為,網店經營者與平臺提供商之間簽訂的是居間合同,由平臺提供商通過網頁發布待售物品信息,通過“搜索”功能,向經營者發布消費者的求購信息,并與已公布的待售物品信息進行匹配。因此該行為是一種中介行為,該合同是一個居間合同。在該觀點下,網店本質上不是“店”,在技術層面上只是一串代碼。
(3)租賃合同說[7]
有觀點認為,網店店主與平臺之間簽訂的是租賃合同。該觀點認為,電商平臺對其旗下域名均享有所有權,而通過與網店店主簽訂租賃合同的形式將該域名出租,由網店店主利用該域名進行經營活動,平臺提供商定期收取相應租金。該觀點依然認為網店不具備物的屬性,實質上出租只是域名。
2.物權說
持物權說觀點的學者認為,個人網店作為權利客體,其網店本身就是一種虛擬財產——虛擬物的存在,因此網店店主對于網店所享有的權利是一種物權。有學者認為個人網店是由平臺所有的,經營者通過與平臺之間簽訂協議,而對該網店行使占有、使用、收益的物權權能,即該物權為用益物權。但“用益物權說”并不能解釋現存大量的網店轉讓的現象,因為無論是理論層面還是現有立法來說,用益物權的權利都是可以轉讓的。網店經營者對于網店的物權權能是近乎完滿的,網店店主實質上可以在現存法律框架下做出意思表示以達到其想要的私法效果。林旭霞教授深度剖析以用益物權作為經營者權利概念載體的不足,認為網店是物,并且是集虛擬物與權利為一體的集合物,且網絡運營商與經營者之間的特殊關系并不影響經營者對網店享有支配權。
3.本文觀點及理由
綜觀物權說與債權說,筆者更贊同將網店視為虛擬物與權利的集合物,并且認定經營者所享有的權利為物權。因為既然對于一個特點鮮明新事物,為其尋找現存事物作為概念載體應當有足夠大的外延以及彈性空間。廣義上的物權,即權利人對物所享有的權利,具有廣闊的內涵以及外延,其作為經營者對網店享有權利的概念載體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就目前的網店交易環境以及現狀,將該權利認定為物權已經足夠解決現實存在的矛盾和問題,而關于該物權究竟是何種物權就立法以及解決眼前的問題來說并無意義。通過物權概念由淺入深,外延由寬到窄,也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
無論是廣義上的債權,或是細化的某種債權,都無法擺脫基于相對性原理所帶來的局限性,也從根本上否認了網店的流轉。因為首先,作為債權債務概括的集合③,債務人要轉讓債務必須經過債務人的同意,擅自轉讓將面臨著轉讓行為無效;其次,作為債權作為請求權、相對權,不受侵權責任法的保護,因此只能夠通過協議、合同的相對方請求承擔違約金、損害賠償金等合同責任;再次,因為債權為請求權,通常通過起訴來行使權利,并且有可能面臨相對方各式各樣的抗辯權的抗辯。所以無論從救濟手段的多樣性、救濟的有效性還是行使救濟手段的效率來說,債權都于物權有所不如。因此,若從保護網店店主的角度——面臨格式條款損害合法權利的“弱勢方”,以物權作為權利基礎是最可靠的選擇,因此,筆者傾向于物權說的觀點。
2017年3月15日與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并于2017年10月1日生效,其中第127條“法律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北砻髁藢τ谔摂M財產本身進行獨立的立法保護已經指日可待,但對于虛擬財產保護的相關立法出臺之前,依照物權相關規則對虛擬財產進行權屬保護依然是最好的選擇。
在網店轉讓過程中存在“用戶協議”的不平等、網店轉讓交易雙方不平等、無明確公示方法、風險轉移不明確、無法轉移等問題,矛頭都指向我國對于網店轉讓問題的立法空缺。我國制定并通過了《民法總則》,其中的相關規則對于虛擬財產相關的權利已經主張進行法律保護,但法律如何保護虛擬財產以及對于個人網店的性質依然沒有明確立法指引。物權轉讓的本質就是靜態的物權通過動態的債權依據相關的規則進行流轉,最后再歸于靜態的過程。因此對于網店轉讓的過程來說,關鍵在于流轉本身,這也自然將焦點都落在了《合同法》上,故筆者擬從規定《個人網店轉讓合同》入手提出立法設想。
我國合同法及司法解釋共計規定了十五個有名合同,規定有名合同的意義在于將生活化普遍化的合同進行規范化,將具有特殊意義的合同進行特殊化的規范保障交易進行,而對于個人網店轉讓的交易也在于此。個人網店轉讓的實質其實就是一個特殊物品的買賣合同,④而對于網店可否轉讓的問題,筆者已經從學理上進行論證——網店轉讓具有學理上的可行性,并且在實踐中也存在順應市場的必要性。
其次,《個人網店轉讓合同》也將從本質上否認電商平臺提供的格式條款中關于禁止網店轉讓的相關規定,有效保護了網店經營者的權利,使得網店轉讓交易明朗化,體現了合同法鼓勵交易的原則,也體現了民法作為市場經濟基本法的應有之義。
再次,在虛擬財產相關保護法出現之前《個人網店轉讓合同》將會是一優秀替代,在相關對于虛擬財產的保護規則出臺之后亦如是。既可以解決司法實踐的迫切需要,也可以保障立法的整體長遠利益,充分保證了法律作為社會之穩定器其自身的穩定性。
結合上述三點,以《個人網店轉讓合同》這一規定對于解決網店轉讓糾紛除其本身的重大意義之外也兼備了解決問題的效率,既可以應對當下缺乏立法的現狀,也可以作為特別立法出現后的對于交易規則方面的補充。
個人網店轉讓問題已經是并繼續將是是互聯網+時代線上經營面臨的巨大問題和障礙,阻礙了市場經濟在新時代的發展。個人網店作為虛擬財產的一種,在虛擬財產相關立法尚未制定時,參照物權進行處理無疑是最能解決實際問題,具有前瞻性,對未來虛擬財產相關立法具有重大參考價值。同時《個人網店轉讓合同》的有名合同既能夠保證網店轉讓交易在現今的流暢進行,并且能夠保證在未來制定相關特別立法時依舊可行,體現了法律的穩定性,同時也通過成文可查的規則使得網店交易明朗化——這對于個人網店的交易、電商業務的正常運行以及互聯網環境下的交易安全都有著重大積極作用。
[注釋]
①天涯論壇<淘寶“生意難做”網店轉讓漸成風>2016年5月5日.作者通過一系列數據列舉淘寶網店轉讓數量驚人,中小型網店在激烈的互聯網競爭下難以生存,因而很可能隨時需要將網店轉手防止損失擴大.
②王利明教授在其<民法學>第二版教材中表明,債權本質上是特定人之間請求為或不為特定行為的關系,所以債權的客體就是行為.
③上海市一中院處理浙江淘寶有限公司訴李磊買賣合同糾紛一案二審民事判決,判決書中說理部分提到:“淘寶店鋪作為虛擬店鋪,與傳統意義上的實體店鋪有很大差別,其是平臺運營商與用戶之間關于網絡服務債權債務的載體.淘寶店鋪的轉讓,實質上是債權債務的概括轉讓.”
④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中,有關網店轉讓的糾紛也是在買賣合同糾紛的關鍵詞搜索項下.
[1]劉婷.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關于離婚案件中網店分割的法律問題研究——以C2C交易模式下的淘寶網店為視角[J].法律適用,2016(1):87.
[2]林旭霞.網上商店物權客體屬性及物權規則研究[J].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6(3):195.
[3]劉志娟.個人網店商事主體地位辨析[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2013,25(4):48.
[4]王利明,楊立新.民法學(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5]沈鳳丹.個人網店經營權轉移法律問題研究[D].浙江大學碩士專業學位論文,2014.12.
[6]徐妤.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在電子商務糾紛中的法律定位[J].仲裁研究,2008.35.
[7]吳仙桂.網絡交易平臺的法律定位[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2008(6):47.
D923.2;F724.6
A
2095-4379-(2017)33-0004-03
劉雨(1994-),男,漢族,福建連江人,華東政法大學法碩教育中心,國際經貿法律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經貿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