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敏 李連杰
1.天津工業大學人文與法學院,天津 300387;2.天津市北辰區人民檢察院,天津 300400
民事訴訟的管轄權異議制度
李華敏1李連杰2
1.天津工業大學人文與法學院,天津 300387;2.天津市北辰區人民檢察院,天津 300400
目前我國的民事訴訟法在賦予公民更多權利的同時也在日趨完善,在當事人進行起訴的過程中,管轄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管轄權的確定是訴訟的起點,左右著訴訟的有效進行,因此正確確定管轄權是保障訴訟過程正確進行的首要任務。為了保障當事人的起訴權,民事訴訟法規定了民事訴訟管轄權異議制度,該制度保障的公民的起訴權,起到了一定的益處之外,在司法實踐過程中也體現出弊端的所在,這對日常的司法實踐起到了很大的阻礙。因此,該文章通過參考大量國內外文獻,利用總分總的方法,提出民事訴訟管轄權異議制度存在的幾點問題,并提出完善的方法,即明確管轄權異議的主客體范圍,明確管轄權異議的條件以及法律后果,并且在管轄權異議處理過程中建立訴權與審判權相互制約的機制等,從而來保障訴訟的有效進行。
當事人;管轄權異議;權利;訴訟;完善
民事訴訟管轄權異議制度我們可以將該制度拆分為兩個部分來理解,第一我們要明確民事訴訟管轄的概念,即指各級人民法院之間與同級人民法院之間對于處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的不同的分工以及權限的不同[1]。第二個概念管轄權異議,即指當事人認為受訴法院對該案無管轄權,而想改法院提出不服該法院管轄的意思或主張。想要準確的理解管轄權異議制度,就要明確該制度的主客體包含哪些方面,以及在何時何種情況下運用該制度,即該制度的一些構成條件,正確理解了構成條件才能準確理解該制度、運用該制度,才能用該制度維護自身的權利。
(一)管轄權異議的主體不明確
從我國《民事訴訟法》第38條規定中可以看出,案件當事人可以作為管轄權異議的主體,但只是籠統的規定出一個當事人的概念,從該法條中的前半句“當事人對管轄權有異議的”可以看出,規定出了管轄權異議的主體,即全體當事人,而后半句“應當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可以看出,卻又似乎隱藏了另外一個概念,即管轄權異議的主體是被告,因為在答辯期間提交答辯狀的只有被告,不可能是原告。所以對于“當事人”的概念,是否包括原告,這一點很不明確。
同時,基于公平原則考慮之下的第三人是否也能提出管轄權的異議,法律也沒有具體的規定。因此對于管轄權異議的主體包括哪些,理論界一直存在著較大的分歧。
(二)管轄權異議的客體范圍過于狹窄
管轄權異議的客體是指對管轄權異議的當事人所指向的異議對象,所以異議對象只能是第一審民事案件的管轄權,民事訴訟管轄權異議制度的條件中規定當事人不能向第二審民事案件中的管轄權提出異議。那么提出異議的當事人可以在哪些范圍內對什么種類的第一審民事訴訟管轄權提出異議。在目前我國的民事訴訟法中,其當事人只能就地域管轄的問題提出異議,而在日常的司法實踐中大多數對于管轄權異議的審判也都是圍繞地域管轄的[1]。
(三)當事人對管轄權異議權利的濫用問題
如今當事人濫用法律賦予的該權利也逐漸成為了一個日益惡化的法律現象,從而妨礙了訴訟的有效進行。在一些當事人中,無論有正確的理由,都要通過自身的起訴權來提起管轄權異議,從此來拖延訴訟的進程,這樣一方面影響訴訟的有效進行,降低司法審判的效率,另一方面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當事人的實體權利的實現[2]。
(一)進一步明確管轄權異議主體的范圍
管轄權異議的主體是指有權利向受訴法院提出管轄權異議的主張的訴訟主體。一般來說,該主體都是指代被告,因為一般法律訴訟上法院的選擇都是由原告來提出,原告向自己認為有利的法院提起訴訟。基于此,被告作為管轄權異議的主體毫無疑問。那么問題是,原告是否被賦予管轄權異議的權利,法律界觀點不一[3]。我認為出于公平原則,原告也應被賦予管轄權異議的權利。
除去原告與被告的爭議外,關于第三人能否成為管轄權異議的主體,在法律界也存在著不少的爭議。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第三人能否對管轄權提出異議問題的批復》中規定,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主動參加他人已經開始的訴訟,應視為承認和接受了受訴法院的管轄,因而不發生對管轄權提出異議的問題。一旦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被受訴法院通知要其參加訴訟,則其有權在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與原告的身份之間選擇,究竟以哪一種身份來參加訴訟。如果選擇以原告的身份來參加訴訟,他就可以拒絕參加,而以自己選擇的原告身份有權向其認為有管轄權的法院來另行起訴,則不必再提起管轄權異議[4]。因此在此規定中,有獨立請求權的主體都不應該被承認為管轄權異議的主體。
(二)明確管轄權異議客體的范圍
1.對級別管轄的異議問題
級別管轄是指按照指定的標準分類將法院劃分為上下級法院之間受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權限。目前來講將級別管轄歸屬于管轄權異議的客體范圍之內,這一說法毫無異議,當事人因為級別管轄提出管轄權異議,正好符合我國民事訴訟法設立級別管轄的目的,即不同等級的案件由不同級別的法院來管轄。上級人民法院就要正確對一些疑難問題的案件以及符合上級人民法院審理級別的案件進行審理,如果案件的管轄權發生錯誤,本應由上級人民法院審理的案件錯誤的由下級人民,那么當事人就有權對此提出管轄權異議,這樣有利于規范法院對于級別管轄的正確運用,同時也能夠使當事人的起訴權得到正確的保障,提高訴訟效率,保障案件審理的質量。
2.對移送管轄的異議問題
移送管轄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之后,發現自己對該案件無管轄權,從而將該案件移送至有管轄權的法院進行審理。從移送管轄的概念中可以得知,如果法院認為自己對該案件無管轄權,可以依職權做出裁定將該案件移送至有管轄權的法院進行審理,而此時當事人對此提出異議,應當明確當事人異議的是該法院作出移送的這個裁定,而并非案件當初的管轄權,當事人沒有對該案件的管轄權提出異議,法律賦予當事人的管轄權異議的權力已經沒有了,因此基于該理由我認為移送管轄不應該屬于管轄權異議的客體范圍。但當事人可以對法院作出的移送裁定提出異議,這樣既能保障自己的起訴權得以實現,從而對法院對于此種情況的移送也是一種很好的限制與制約。
3.對指定管轄的異議問題
指定管轄是指由上級人民法院以裁定方式指定下級人民法院對某一案件行使管轄權。其中指定管轄發生在兩種情況下,第一是由于原本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由于自身的原因,不能行使其管轄權,故移送至下級人民法院對其案件進行管轄;第二是人民法院之間對于案件的管轄權存在爭議,并未能解決的,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其一進行管轄權。現如今,在日常的司法實踐當中,地方保護主義是一個非常顯著的法律弊端,并且是定管轄的裁定由上級人民法院依職權進行,所以難免參雜一些主觀的色彩,所以為了避免地方保護主義的出現,以及對上級人民法院在裁定過程中的限制,我認為管轄權異議的客體應包括指定管轄異議,這樣可以更大程度上的防止因為個人主觀色彩而產生的錯誤的指定管轄的出現,以保障當事人起訴權更大程度的實現。
4.對管轄權轉移異議的問題
管轄權轉移是指依據上級人民法院的決定,使具體案件的管轄權在上下級人民法院之間轉移,是對級別管轄的變通和調整。對于管轄權轉移在司法實踐中也會有弊端的出現,有的一些中級或者高級人民法院會故意的以管轄權轉移的方式來下放管轄,以此來達到其成為終審的目的,這樣的做法在損害了法院的權威之下,也損害了當事人的利益。因此,我認為應該將管轄權轉移的異議包括在管轄權異議的客體范圍之內,當事人可以對類似的不合理的管轄權轉移提出異議,這樣一方面保障了當事人起訴權的實現,也限制了一些中級或者高級人民法院對達到某些目的而人為下放管轄的不合理做法。
(三)嚴格規范管轄權異議的條件及法律后果
當事人對管轄權異議的濫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利用此手段來拖延訴訟所需要的成本非常之低,程序過于簡單,后果幾乎為零。只要當事人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管轄權異議,那么該法院就要審查,所以對此法律就應該對于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原因作出相應的不同收費標準,并且我認為對于以此拖延訴訟時間濫用管轄權異議的當事人應處以罰款,并向另一方當事人賠償必要的損失。
管轄權異議制度在目前的重要性顯而易見,該制度給予了當事人的起訴權,保障了當事人權力的實現,同時也規范了法院對于管轄權的正確確定,保障案件審理的公平公正,對訴訟的正確有序進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法律對于該制度規定的混亂,對司法活動造成的一定的阻礙,因此完善該制度亟待解決。該文章僅僅關于該制度比較突出的幾點問題提出見解,對于該制度審查期限等問題上,都是當事人的權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因此對于該制度一些問題,仍然是法律道路上亟待解決的關鍵之一。
[1]姜啟波,孫邦清.訴訟管轄[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50-55.
[2]常怡主編.民事訴訟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138-140.
[3]楊秀清.民事訴訟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72-77.
[4]孫邦清.民事訴訟管轄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90-93.
D925.1
A
2095-4379-(2017)33-0058-02
李華敏,天津工業大學人文與法學院,2015級經濟法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經濟法學;李連杰,天津市北辰區人民檢察院,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