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廣 邵兆乾
1.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2.山東文亭扶正律師事務所,山東 菏澤 274000
統一裁判尺度下談死亡賠償金糾紛
張仁廣1邵兆乾2
1.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2.山東文亭扶正律師事務所,山東 菏澤 274000
死亡賠償金糾紛案件目前案由無統一界定,各地案由規定不一,分配規則不明,尺度有待明晰,秉承一定原則基礎上,堅持判例相統一,確保裁判尺度相當,對當前的司法實踐具有積極意義。
死亡賠償金;裁判尺度;精神損害
稱謂多有變化,表述各不同。1886年通過的《民法通則》第119條規定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殘廢者生活被助費,造成死亡的,并應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扶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用等費用,沒規定死亡何種賠償。1991年通過的《道路交通法》及最高法(2001)法釋3號《關于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表述為死亡補助費;《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國家賠償法》《產品質量法》最高法(2001)法釋7號《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表述為死亡賠償金;最高法(2003)法釋20號《關于人身損害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七條三款表述為死亡補償費,第二十九條、第三十條表述為死亡賠償金以及2008年通過的《侵權責任法》第十六、第十七條均表述為死亡賠償金;2010年修訂的《工傷保險條例》繼續表述為工亡補助金。至此出現了多個稱謂:死亡補償費、死亡補助費、工亡補助金、死亡賠償金,因此表述各不同。
表述文字不同,體系意義相同。我國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稱謂,僅最高院人身損害司法解釋中就出現兩種稱謂:即死亡補償費,死亡賠償金,那么這兩種表述是兩種意思嗎?該兩種稱謂同屬一個司法解釋,說明的是一個問題:十七條三款提出的是應當賠償死亡補償費,沒提具體細節,第二十九條,第三十條則是賠償的具體標準,彼此直接關聯,前后是承接關系,如果沒有后面,前面則成了無本之木,因此從體系上解釋,是同一化的,從文義解釋上意義基本相同,只是語言表述不同,即文字表述差異,前后貫通實質意義相同,相關人士也是認同的,因此,此司法解釋最高法院實質上對其是同一化的對待的。另外,1994年通過的《國家賠償法》明晰了死亡賠償金的實質內涵:受害人收入損失的賠償,屬于財產性質的收入損失賠償,標準按人均可支配性收入進行。在我國賠償體系的各個法律條文中對死盡管對死亡賠償金稱謂不同,其實質意義都是相同的。
性質是此是彼?爭議中有方向。死亡賠償金是因不法侵害他人生命應依法支付的金錢。各理論學說不同:有精神撫慰說;扶養喪失說;繼承喪失說;物質水平維持說等學說。下面簡要的剖析下相關學說,精神撫慰說,在我國因精神損害賠償有單獨的司法解釋,因此持有此說只能以偏概全;扶養喪失說,因我國相關法規均單獨有被撫養人的生活費或工亡撫恤金等費用,因此無法占腳;繼承喪失說被日本現行判例通說采用,最高法給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2004)民一他字第26號:《關于空難死亡賠償金能否作為遺產處理的復函》明確答復死亡賠償金不宜認定為遺產(其法理為遺產應為死者個人財產,而此不是死者個人財產),因此該說在我國不能占住腳;另外物質水平維持說,該觀點得到理論和實務界的認同,張新寶提出是對撫養喪失和繼承喪失的修正,人身損害司法解釋起草人的陳憲杰博士認為對未來收入的賠償。人身損害司法解釋采用的是死亡賠償金(標準為家庭收入不減)+扶養費(標準為近親正常消費)二塊并行關系合計的救濟途徑,在此基礎上,我國死亡賠償金通說認為是未來收入的賠償,收入是可以盈余的,扶養費則以消費水平為限制,實務中也是按此操作的。
案由無統一界定,影響案件走向。最高院(法[2011]41號)第一次修正《民事案件案由規定》經過查找,沒有查到死亡賠償糾紛案由。隨著近年來死亡賠償糾紛案件的增多,該類案件的立案案由成為尷尬的事情。規定中第二部分婚姻家庭糾紛中第18項撫養費糾紛,不夠全面,只是一部分,我國采用死亡賠償金+扶養費并行合計的方式,如采用此案由,難免以偏蓋全,影響案件走向;第25項繼承糾紛中法定繼承糾紛,也不妥,因為繼承的是死者生前財產,且不是保險金糾紛;如果采用第三部分的第48項共有糾紛,看似合理,但事實上訴訟標的相去甚遠,因為此部分屬于物權糾紛,而死亡賠償金屬于金錢性質,并不是物權糾紛,因此如果選用此案由也是與案件性質天差地別;如果采用第九部分侵權糾紛,也是難為其當,因為該部分是索賠的案由,而不是索賠后如何分配的案由。因此綜合全國各地的成案判例來案由看五花八:侵權糾紛、死亡賠償款糾紛、死亡賠償款分割糾紛、工亡補償分配糾紛、追索死亡賠償款糾紛、財產權屬糾紛……最終導致的判決結果差異自然天攘之別,導致同案不同判的后果,對法律實施的一致性毫無疑問是不利的。
行業計算標準多樣,如何盡顯公平?行業計算標準上看,各個行業的死亡賠償限額不一:如航空限額為40萬元,涉外海上運輸80萬限額,鐵路旅客人身傷亡限額15萬元,港口海上旅客運輸死亡限額4萬元,如何賠償?采用什么模式和盡度?才能兼顧彌補損失又體現社會公正性,如果從受害人費用增加,財產減少角度考慮:職業、年齡、收入、愛教育程度等進行,可以大限度彌補損失,日本和我國港臺地區采用此實行差額賠方式,侵權責任第一次審議稿提出此方案,但不同人往往差異較大,最后沒有采納;如果定額賠償從社會公正性上看,社會體現上更為妥當此,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分成兩塊:對交通、醫療費等具體性損失實行差額賠償方式,對死亡賠償金和被扶養人生活費實行這種定額方式,但區分農村和城市,侵權責任法第十七條規定:同一侵權中可以實行同樣賠償標準,但卻更為簡略,只是為了防止同命不同價在同案中的差異現象產生。隨著戶籍制度的變化,城鄉的區分已經取消,不再區分農業和非農業,統稱居民戶口,2017年浙江等省份人身損害賠償標準已經實現城鄉統一,但目前很多省份直接還沒有明確,法律的遲涉性亟待改變。
賠償未全面體現,空白有待填補。死亡賠償從賠償的內容而言,除醫療、交通、護理等差額賠償的版塊外,我國分為二塊進行:死亡賠償金+被撫養人生活費外。精神損害賠償我國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二條明文規定,提出的條件是嚴重精神損害才可以提出精神損害賠償,而中性的精神損害當前沒有被我國法律列入其中,但從現實性角度講:長久陪伴、溝通關愛、交往服務等中性長期的精神缺失沒有進行明確,英美等國家對此以金錢價值形式體現。馬克思指出價格是對象化在商品內的勞動的貨幣名稱,其實質就是在法律上的價格,死亡賠償金是生命價值的體現,當然從某種意義上講“生命無價”,而這些中性損失屬于勞動可得直接利益損失之外的一種相對弱化的勞動體現,在損害賠償中缺位不利于賠償的全面性。另外從受賠償主體上講法律規定把共同生活的擬制近親屬乎略在外,也是不恰當的,現實中有的喪偶一方對另一方的父母進行了很好的照料,并形成了事實的的扶養關系,但法律卻將其排除在外,在此方面賠償的均衡性沒有體現。
當前分配規則不明,尺度有待明晰。死亡賠償金分配給誰的問題,現行法律并沒有明文規定規則,最高人民法院給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2004)民一他字第26號近一步釋明了死亡賠償金非遺產繼承案件;最高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對吉林高院賠償一案的批復(法賠復〔1996〕2號指出了該案的原則:賠償金不應按份額平均分割,考慮到受害人已經與父母分家(即考慮單個家庭收入),子女尚小等因素,在作出賠償決定時,應適當照顧未成年人的利益,并應就賠償請求人各自獲得的賠償金額直接做出決定。實踐中各級法院常常采用一攬子判決方式(一個總的數額),沒有進一步分割給單個主體,現實中分配糾紛日益增多,許多案件一審不能服判,往往上訴到二審重新審理,足見此類案件各地認同不一:有的參照繼承法進行分配,有的以家庭收入減少為考慮,有的以收入減少結合進行比例切割分配,一些法院通過“會議紀要”、“指導意見”等來規范本省本市的方向,比如山東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第80條就規定了死亡賠償金的分配原則:與受害人共同生活的近親屬為限,即死亡賠償金即扶養費之外的以作為共同生活收入的彌補,有效防止了本省此類案件裁判的尺度的偏差。
堅持判例相統一,確保裁判尺度相當。堅持判例指導,以相同標準和尺度,可以確保同類案件間不會產生大的差異,2005年最高法院《第二個五年綱要》就提出了建立完善案例指導制度,這是我國法院近些年努力的方向。2012年以來我國在河南鄭州中院、天津高院、四川成都中院開展了案例指導試點,積累總結了一定經驗,2017年8月1日施行的《最高法院司法責任制實施意見(試行)》,為進一步統一裁判尺度該意見新創設了類案與關聯案件檢索機制,確保同院做出的案件尺度相當。對死亡賠償金糾紛其秉承的原則明確案由:死亡賠償糾紛案件,吃透相關立法時制度設計(死亡賠償金是以收入為計算標準,是可以做為家庭盈余的,扶養人如果不是家庭成員,只能以正常消費的扶養費為標準分配,一般不應參家庭盈余分配,山東高院指導意見第80條,即以此為法理依據進行的細化),如果本省沒有指導意見可參照最高院1996和2004關于死亡賠償金的兩個復函,最后說明一點如果近親屬缺失情況下,可參照繼承法對盡扶養照料義務的喪偶兒媳、喪偶女婿等進行合理分配。
[1]張愛萍.淺析我國的死亡賠償金制度——由城鄉人身損害賠償差別問題引發[J].法制與社會,2009.3.
[2]周玉輝.中國死亡賠償金制度的解釋論——以<侵權責任法>第16條、第17條為中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2015.8.
[3]宋豫,李健.我國死亡賠償金制度的檢討與完善——兼評我國<侵權責任法>相關條款[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1-03-30.
[4]趙敏,眭鴻明.論死亡賠償金的制度價值[J].南京社會,2011-12-15.
D923
A
2095-4379-(2017)33-0074-02
張仁廣,兼職律師,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