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剛 毛穎曦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人民檢察院,浙江 衢州 324022
司法改革視野下刑罰變更執行同步監督的反思與拓展應用
吳 剛 毛穎曦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人民檢察院,浙江 衢州 324022
在司法改革背景下,刑事執行檢察從以往的“辦事模式”向“辦案模式”轉變,“辦案模式”客觀上要求檢察官對刑事執行活動充分知悉,并參與到執法程序中,而同步監督的程序設置則為“辦案模式”的實踐提供了路徑。作為刑事執行活動的重點領域“刑罰變更執行”,在實踐中已經開始實行同步監督,但適用范圍主要局限于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對于其他的刑罰變更執行活動,司法實務中做法不一。本文試從刑罰變更執行的立法沿革分析入手,反思刑罰變更執行的現狀,論證刑罰變更執行全面適用同步監督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并結合司法實踐,提出拓展應用的具體思路。
刑罰變更執行;同步監督
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第255條、第262條新增了檢察機關對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以下簡稱“減假暫”)的同步監督規定,這是立法層面首次確立了檢察機關對刑罰變更執行的同步監督模式,解決了以往減假暫事后監督的各種弊端,也積極回應了群眾對刑罰變更執行公信力的各種質疑。然而,鑒于法律規定的籠統單一,除了減假暫之外,其他的刑罰變更執行活動,比如說緩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撤銷、財產刑的延期、減免等,是否也應建立相應的同步監督程序,實踐中尚未達成共識,也缺乏規范的程序設置規定。本文試從減假暫同步監督的立法沿革分析入手,從執法目的層面、立法層面、司法改革層面,論證刑罰變更執行全面適用同步監督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并結合司法實踐,重點構建了社區矯正變更執行、財產刑變更執行的同步監督程序。
1996年的《刑事訴訟法》第215條、第222條確立了檢察機關對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事后監督模式,該執法模式一是明確了監督啟動的時效,二是明確了監督的法律后果,即啟動再審或再核查程序。這種事后監督模式一方面不利于維護生效裁定、決定的穩定性和公信力①,且糾錯成本很高;另一方面,事后監督將檢察機關排除在刑罰變更執行的程序之外,檢察機關很難依靠裁定、決定提供的有限信息,開展法律監督,監督流于形式成為常態。基于對上述監督困境的反思,最高人民檢察院相繼出臺一系列監所檢察的規范性文件,主要有2001年《關于監所檢察若干問題的規定》、2003年《關于加強派駐監管場所檢察室規范化建設的意見》、2007年《關于加強和改進監所檢察工作的決定》、《減刑、假釋監督程序規定》、2008年《人民檢察院監獄檢察辦法》、《人民檢察院看守所檢察辦法》、《人民檢察院監外執行檢察辦法》等“四個辦法”,上述文件探索性地提出了檢察機關通過審查并簽署意見的方式介入減假暫的提請、呈報、裁定活動,并在試點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2009年中共中央轉發《中央政法委員會關于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意見》,要求“改革和完善人民檢察院對刑罰執行的法律監督制度。完善對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法律規定,嚴格重大刑事罪犯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適用條件,建立檢察機關同步監督制度”②,從黨的意志層面肯定了減假暫同步監督制度的可行性。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改,最終在立法層面確立了檢察機關對減假暫活動開展同步監督的職能定位。
回顧刑罰變更執行同步監督的立法沿革,從1996年到2012年,這16年間,檢察機關通過不斷完善監督機制,完成了對立法的反思和修正;而另一方面,這16年間,司法實踐對刑罰變更執行的研究仍重點圍繞監禁刑展開,將減假暫等同于刑罰變更執行的全部內容,至于其他的刑罰變更執行活動,無論是社區矯正變更執行,還是財產刑變更執行等,均沿襲傳統的“事后監督”模式,監督效果不盡人意。
從執法目的層面言,刑罰執行作為刑事訴訟活動的終端,是刑法彰顯“懲罰犯罪、保障人權”功能的落腳點,而刑罰變更執行作為刑罰執行領域的重要一環,其執法公信力長期以來備受社會關注。而要實現刑罰變更執行的公正性,最根本的路徑是分權制衡,改變以往刑罰變更執行書面審批式的封閉模式,采取司法化構建。在確保案件信息共享的前提下,檢察機關通過提出書面監督意見、出席法庭發表監督意見等方式,開展同步監督,并明確將檢察監督意見作為法院裁定的依據之一,從而體現司法權的公開、透明及多方參與性,積極回應群眾對刑罰執行領域司法公正的期待。從立法層面言,《憲法》第129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刑事訴訟法》第265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對執行機關執行刑罰的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如果發現有違法的情況,應當通知執行機關糾正。”上述條款原則性地確立了檢察機關對刑罰執行活動的監督權。而《刑事訴訟法》第255條、第262條、《暫予監外執行規定》第13條、第18條等則將減假暫的同步監督機制條款化。由此,依據上位法的原則性授權,刑罰執行監督應包括所有刑種刑罰執行的每一個執行環節,而不是某一種刑罰或者刑罰執行過程的某一個階段,③再加上相關法律、司法解釋的具體規定,要擴大變更執行同步監督的范圍,在立法層面并無明顯障礙;反之,對不同的刑罰執行變更活動,采取不同的監督模式,卻存在執法尺度不一的明顯弊端。
從司法改革層面,司法改革所著力推行的“辦案主體責任制”,要求刑事執行檢察從以往的“辦事模式”向“辦案模式”轉變,而辦案模式就需要檢察官參與到刑罰變更執行的程序當中,通過對案件事實和程序的審查,提出案件的處理意見。而同步監督為刑事執行檢察辦案模式的實現提供了路徑,與此同時,檢察官們也基于案件“司法責任制”的壓力,審慎地對刑罰變更執行活動提出監督意見,提升了監督的實效。
綜上,檢察機關對刑罰變更執行進行全面的同步監督,既有執法目的的現實需求性,也有立法層面的可行性,更有司法改革背景下的必然性,亟待進一步規范完善。
刑罰變更執行廣義上囊括了死緩執行的變更、暫予監外執行、減刑、假釋以及緩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撤銷、特赦、財產刑的延期、減免等內容。上述變更執行活動可以大致劃分成兩類,一是減輕對罪犯的懲戒,比如減刑、假釋等;二是加重對罪犯的懲戒,比如撤銷緩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從司法實踐的情況看,死緩執行的變更、特赦已經參照減假暫的做法,實現了同步監督。相對而言,監督方式不統一,執法規范較籠統的是社區矯正的變更執行活動及財產刑的變更執行活動。
(一)對社區矯正變更執行同步監督的程序構建
社區矯正變更執行活動主要包括撤銷緩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2017年1月1日試行的全國檢察機關執檢統一系統,將撤銷緩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監督活動統稱為收監執行監督,并建立專門的收監執行監督案件模塊來辦理此類案件。從系統的設置來看,收監執行監督案件,需要檢察官根據案件的繁易程度,制作案件審查報告或者案件意見書,并在此基礎上,以院名義制發“收監執行檢察意見書”。目前,收監執行檢察意見書根據案件來源不同,有兩種格式版本,第一種是檢察機關在日常檢察或者專項檢察中自行發現應當收監而未收監的情形,后依據相關法律規定提出收監監督意見;第二種是司法行政機關將報請收監的材料移送檢察機關,檢察機關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五條的原則性規定,對案件材料進行審查,出具收監執行建議書。上述兩種監督方式,一種系事前的糾錯監督;一種系事中的審查式監督。前者,法律規定具體詳盡,在實踐中廣泛適用,但監督數占全部收監案件數的比例較低,致使檢察機關對大部分收監案件的監督流于形式。后者,依據刑訴法的原則性規定開展同步監督,但該執法程序的構建缺乏具體的法律規定,司法行政機關的配合度不高。
對此,筆者建議:在《社區矯正法》尚未出臺之前,相關職能部門可以采取聯合文件的形式試點運作。在程序設置上明確,司法行政機關在向法院提請撤銷緩、假釋建議前、在向法院、監獄管理局、公安機關提請撤銷暫予監外執行建議前,應當征求人民檢察院意見,并將征求意見函及相關案件材料移送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經審查后,在五個工作日內出具收監執行意見書,司法行政機關應將收監執行意見書一并移送裁定、決定部門。檢察機關不同意司法行政機關的收監建議的,司法行政機關應予以重新核查,核查后仍認為應當提請收監的,應將檢察機關不同意收監執行的建議一并移送法院;裁定、決定機關不同意檢察機關收監執行建議的,應在裁定、決定文書中予以說理。檢察機關認為人民法院、監獄管理局、公安機關的裁定、決定不當的,應視情節輕重,制發檢察建議、糾正違法通知書予以糾正。該程序參照減假暫的做法,將檢察機關納入收監執行的程序當中,以收監執行意見書為主要監督載體,以檢察建議、糾正違法通知書為后續監督載體,再加上,檢察機關自行發現“收監情形”的事前監督,從而構建了較為完整的事前、事中、事后收監執行同步監督程序。
(二)對財產刑變更執行同步監督的程序構建
依據《刑法》第53條之規定,財產刑的變更執行主要是指罰金的延期、減免活動。現行刑法共有180個左右的條文規定了罰金,罰金對于趨利型犯罪的懲治性功能日益明顯。對此,建立與立法功能相匹配的執法機制,強化檢察監督,刻不容緩。2016年8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刑事執行檢察廳印發了《關于財產刑執行檢察工作的指導意見》,對財產刑執行監督工作予以了進一步規范,但對罰金刑的延期、減免監督僅作了原則性規定,至于如何開展監督,文件并未細化,實踐操作性不強。
對此,筆者建議:相關職能部門可以采取聯合文件的形式對財產刑變更執行同步監督進行試點運作。在程序設置上,要求人民法院在作出財產刑變更執行裁定前,征求檢察機關意見,并移送相關證據材料,檢察機關依法對人民法院延期繳納、減少或者免除罰金的活動實行監督。檢察機關可以通過書面審查被執行人的申請材料、法院執行部門的核查材料;向有關單位或者個人調查了解被執行人的經濟狀況及其協助人民法院執行的有關情況;向被執行人、被害人、利害關系人、案外人等調查了解情況;會同法院執行部門約談被執行人,對被執行人申請延期的期限、延期支付的方式、申請減免的事由進行詢問質證等方式開展監督。檢察機關經過調查核實,在法院作出變更裁定前,出具書面的檢察意見,載明是否同意變更裁定以及對延期繳納的期限設定等。人民法院應在裁定中對檢察機關的檢察意見是否采納予以說明,對于未采納檢察意見的,應說明理由,從而實現對人民法院財產刑變更執行的同步監督。
[注釋]
①邢娜.同步監督改革問題思考[J].前沿,2012(23).
②李澤新.刑罰執行同步監督制度的完善[C].訴訟法修改與檢察制度的發展完善—第三屆中國檢察基礎理論論壇文集,2013,9:356.
③李澤新.刑罰執行同步監督制度的完善[C].訴訟法修改與檢察制度的發展完善—第三屆中國檢察基礎理論論壇文集,2013,9:357.
D926.3
A
2095-4379-(2017)33-0109-02
吳剛,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毛穎曦,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人民檢察院監所科,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