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治辛
遼寧省阜新市太平區人民檢察院,遼寧 阜新 123000
校園暴力的法律風險及應對策略
陳治辛
遼寧省阜新市太平區人民檢察院,遼寧 阜新 123000
近年來,“校園暴力”問題較為突出,是當前危及校園安全的首要疾患。為打擊校園暴力,確保校園安全和學生人身安全,幫助學生增強法律意識、樹立法治觀念,教育部門、法律部門及各大媒體都提出了很多建議,但暴力問題現今仍肆虐校園,戕害學生們的身心,如猛虎野獸,另學生、家長及校方心驚膽戰,不勝其煩。
校園暴力;法律風險;策略
據2001年一項調查顯示,我國10.5%的中小學生面臨校園暴力的威脅。全國每年約有1.6萬名中小學生非正常死亡,其中一部分便來源于校園暴力。校園暴力不但影響了處于成長中學生們的身心健康,而且嚴重影響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同時,校園暴力的施暴者也將可能承擔民事責任、被施以治安處罰或被追究刑事責任。筆者認為,校園暴力引發可能的法律風險主要有如下四幾種情況:
(一)故意傷害
12-25歲之間的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過程的黃金階段,由于生理發育較快,體內各種激素分泌較為旺盛,但是心理發育相對較晚,常常會感到易怒、興奮、激動、慪氣等不適,很容易因同學間的玩笑、口角而演化為彼此間的打架事件。同時,某些教育工作者施以學生的暴力行為,或彼此之間的暴力,基本也是采用毆打的方式。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且構成輕傷以上的,可構成故意傷害罪。已滿16周歲可構成此罪。
(二)搶劫
如今,以暴力、脅迫方式向他人強行索取財物的行為真實存在于校園內外,且動機多樣。據有關部門統計,學生犯罪有60%是搶劫。有的為滿足自己吃喝玩樂的欲望;有的為彰顯自己威風,“稱霸一方”;有的為了貼近“較大勢力”而“狐假虎威”、助紂為虐,成為欺凌同學的幫兇……遺憾的是,不論是搶劫方還是被劫方,很多學生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是犯罪或被犯罪所侵犯。在我國,已滿14周歲便可構成此罪。
(三)尋釁滋事
處于青春期的在校學生幾乎都有一絲“英雄主義”情節,這種心理趨勢若保持良性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可督促人上進,但若在心智未發育健全時受到了不良影響,則容易使人誤入歧途。學生時代,是人身心發育的最關鍵時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培養明辨是非的能力,是學生們形成正確個人觀的關鍵。尋釁滋事的挑起者大多為校園惡霸或校外的混混,對于在校學生無故挑釁、攔截、辱罵、恐嚇、毆打,若情節惡劣或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可構成尋釁滋事罪。已滿16周歲可構成此罪。
(四)聚眾斗毆
所謂的聚眾斗毆,其實就是人們常說的“打群架”,情節嚴重或糾集人數較多者,可構成聚眾斗毆罪。青春期的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較差,有的盲目模仿影視作品中“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的熱血生活,為了所謂的“哥們兒義氣”,幫人出頭打架;有的自恃交友眾多,為講究所謂的面子、排場,或因瑣碎小事便糾集眾人與他人毆斗或毆打他人。我國《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條規定:出于私仇宿怨、爭霸一方或者其他動機,聚集眾人進行毆斗的行為即構成聚眾斗毆罪。已滿16周歲可構成此罪。
校園暴力是學生、家庭、學校和社會問題的綜合反映,只有構建校園暴力防治體系,明確規定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建立相對完善的法律程序與法律救濟制度,才能切實解決校園暴力問題,預防青少年犯罪。
(一)對校園暴力實施專項立法,構建校園暴力預防體系
我國現行的保護未成年的法律法規在新形勢下對于保護校園學生的生命安全顯得捉襟見肘,已顯得較為滯后和局限。筆者認為,完善相關法律或及時出臺立法,通過健全完善的法律來保護在校學生,懲戒施暴者,將會有效遏制校園暴力事件的頻發。同時,學校要認識到校園暴力問題是社會各方面負面效應的體現,但校方應作為防治校園暴力的主要力量,堅持“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防勝于補救”的理念,對可能發生暴力行為的人、事、物等因素,加強管理,妥善規劃,在事前就進行評估、推測、檢查與預防,以避免暴力事件的發生,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學習環境。
(二)細化法律的保護條款,并在學校常規管理中體現
健全教育法律、法規中關于學生人格尊嚴等相關法律保護制度的建設,通過設置嚴格的教育法律責任的方式,對侵犯學生人格權的教育法律責任進行較詳細的規定。同時學校要積極轉變教育觀念,強化道德教育,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加強法制教育,加強對有不良行為學生的管理和輔導,關注師生的心理健康,為師生提供心理咨詢和指導。
(三)完善校園暴力法律救助制度,各部門做到齊抓共管
要加快完善對教育行政法律救濟制度的建立,并制定與校園暴力相關的教育行政申訴條例或辦法,規范申訴過程的程序,同時要發揮教育行政復議制度的作用。將因教育公權力行為失范而導致的行政性質的校園暴力納入行政訴訟范疇,同時,強化校園暴力的司法預防,加大對校園暴力的懲罰力度,通過司法威懾作用減少校園暴力的發生。
(四)引導學生增強法律意識,樹立法治觀念
只有學法,才知何為犯法,才能保證不犯法。學校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應增加對學生的普法教育內容,加大法治宣傳力度,不僅讓學生們做到用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還讓他們學會用法律武器來武裝自己、保護自己。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培養寬容大氣的品格,引導他們培養良性的興趣愛好,自覺抵制社會上不良文化的熏陶。另外,還應引導學生正確交友,謹慎交友,遠離危險人群和不良場所,以免沾染不良習氣,誤入歧途。
學生時代,菁菁年華,似不肯忘懷的留聲機,是珍藏于心的追憶;是歡聲笑語的象牙塔,滿溢著純凈和圣潔的氣息。而當一雙雙邪惡的黑手肆虐校園,玷污的不單單是的“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寧靜學堂和學生們的身心健康,也傷害了大多數人心底那段純真美好的校園時光,更阻挫了我們對下一代的教育培養,沖擊著全社會對莘莘學子的殷切希望。校園網貸和校園暴力是危及校園安全的兩大毒瘤,亟待社會各界齊心協力,摘除救治。尤其是教育部門和公檢法機關,更要形成合力,多方齊抓共管,建立“四方共建(校方、公安、檢察院、法院),法治伴行”的校園安全保障機制,努力將法治觀念根植于學生們的心中,讓法律這項制度工具為校園安全保駕護航。
D922.16
A
2095-4379-(2017)33-0118-02
陳治辛(1989-),女,漢族,遼寧省阜新市太平區人民檢察院公訴科,科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