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一尹
成都七中嘉祥外國語學校,四川 成都 610000
中小企業綠色發展的制度保障
——“黃標車規定”所涉及的中小企業
袁一尹
成都七中嘉祥外國語學校,四川 成都 610000
該篇論文主要就當下中小企業綠色發展所面臨的問題,主要從“黃標車規定”對中小企業帶來的影響進行展開。為了推動我國中小企業在嚴格的環保監管下的生存和發展,本文先就近期“黃標車規定”引發的現象進行分析,然后就該現象所反映出的我國在中小型企業保障中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以及實施程度問題進行分析,最后針對我國中小企業綠色發展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建議。
中小企業;綠色發展;黃標車;制度保障
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小企業工作者大多文化水平偏低,不懂得環保減排的具體意義,要使這樣一個群體因為環保放棄其運作了數年的運營模式及在較低的經濟保障下廢棄其辛苦買來的交通工具顯然是十分艱難的。據筆者調查了解當下嚴格的環保監管帶來與中小企業規模和資金能力不相稱的環境合規成本,對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造成了嚴重不良影響。因此為了實現環保與中小企業發展的雙贏,法律對于中小企業的制度保障特別是經濟保障以及環保監管的標準明確合理和力度的把控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經濟與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環境問題越來越成為各部門整治的重點,而其中的一典型代表,就是“黃標車規定”。這一規定的出臺固然是可持續發展道路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但也對中小企業(以中小型物流企業和家具制造企業為主)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不良影響,使之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和發展壓力。具體情況如下:
(一)“黃標車規定”使得中小型物流企業的“發展之本”——各型貨車被迫報廢,而根據商務部、發改委、公安部、環境保護部日前聯合發布的《機動車強制報廢標準規定》中的條文,有載貨功能的專項作業車的使用年限為15年。而據筆者了解到,許多使用不到5年的貨車也被迫報廢,相關人員紛紛表示疑問:買車的時候是經過了檢查的車,用的也是國家的油,可為什么損失的是使用者呢?且政府對有關中小企業報廢車輛的經濟補助僅為數百元。這導致許多中小企業面臨了巨大的資金問題,企業主因大量貨車被報廢,無法正常運營、無法支付眾多員工的工資而焦頭爛額,一些小型企業甚至因此而倒閉。
(二)“黃標車規定”使得貨車必須持有“入城證”才能進城,其中微型貨車只需要辦理一次即可,而大貨車則需要每次進城時都辦理入城證,且相關手續較為麻煩,使貨物流通出現困難,運輸周期加長,運作成本上升,使物流企業顧客大量流失,入不敷出,危在旦夕。從以上兩點不難看出,當下中小型企業(尤其是依靠各型貨車運轉的物流等企業)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背負了極大的壓力,甚至已經站在了破產的懸崖邊。若是以如此形式持續,我國的綠色經濟發展必將受到負面影響。低文化水平階層大批失業也定會增大低保壓力,甚至影響家庭生活。
(一)政府對中小型企業綠色發展的法律文件中,對中小型企業發展的經濟保障所做出的直接規定或間接規定較少,多項法律文件中未提及中小型企業。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可持續發展保障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并未提及對中小企業綠色發展的經濟補償。有的即使是有規定的條文,也不夠明確、缺乏可操作性。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中明確提出: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可用于支持中小企業實施清潔生產,而如何支持,力度怎么樣都并不明確,黃標車事件中對中小企業的報廢補助金僅百元的現象就足以顯示出該項法律條文并不明確的問題。
(二)環保整治中責任不明,措施欠妥。“黃標車”是指低于國家第一階段機動車排放標準(一氧化碳不得超過3.16克/公里;碳氫化合物不得超過1.13克/公里;其中柴油車的顆粒物標準不得超過0.18克/公里;耐久性要求為5萬公里)的汽油車和低于國家第三階段機動車排放標準(碳氫化合物不得超過0.66%,一氧化碳不得超過2.1%,微粒不得超過0.1%,氮氧合物不得超過5%。)的柴油車。而據筆者了解,近期報廢的大多為攜帶數年前生產的發動機的貨車。因為那時候政府對環保的意識還不夠,對此類產品的生產監管不夠到位,導致這一批發動機進入使用。再加上執法人員素質不高,導致對貨車的檢查流程不夠嚴謹,導致了一些不必要的報廢損失。
(三)對公民的環保意識普及不夠到位,導致中小企業管理人員以及工作人員對環保的認識不夠清晰,無法做到自覺遵循可持續發展道路,增大了政府的管理難度。
(一)完善現有的中小企業保障法,制定對中小企業綠色發展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規條文。例如:加大政府對中小企業綠色發展的經濟扶持力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中,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用處中明確使用去處以及使用量,在環保整治中對受損失的中小企業進行合理的經濟補貼并制定條文以保障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二)明確環保整治的標準和力度、對中小企業的綠色發展提供合理的經濟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明確指出環保的目的: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而并非因環保而放慢發展的腳步。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并非不能并行,但是并行的前提則是合理、明確的環保整治標準和力度。筆者認為,有關部門在制定相關法律文件時,應該廣泛征求中小企業管理人員的意見,并結合實際環境情況制定有關標準和措施,這樣更易于施行,也保障了經濟的發展。
(三)提高執法監管人員的素質,對不嚴格遵循整治標準、隨意報廢公民物品的有關人員進行嚴格的法律制裁。我國在環保方面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并非沒有成型的條文,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中就有提到:國家保護中小企業及其出資人的合法投資,及因投資取得的合法收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中小企業財產及其合法收益。但筆者上述的貨車報廢不規范,補貼極少又何嘗不是一種對中小企業財產的侵犯呢?究其根本,就是執法監管人員的專業素質低,對標準的認識不清晰,導致執法不規范,影響中小企業的發展。所以筆者認為,有關部門應該提高執法監管人員的錄用標準,加強業務培訓,促使其規范執法,以保障中小企業的權益。加強對相關檢查部門的監督,嚴厲懲罰操作不規范的工作人員,切實貫徹“執法必嚴”的方針。
(四)普及中小企業管理人員的綠色發展意識,使其自覺遵循環保發展路線,定時對中小企業進行檢查,對屢次發現有超標現象的企業進行懲罰??沙掷m發展戰略的開展,是一個全民參與,共同創造的過程。中小企業的綠色發展順利進行,不僅需要上級有關部門的保障,也需要中小企業管理人員以及工作人員共同參與,所以由上而下的綠色意識普及十分重要。與此同時,對于不遵循綠色發展的企業進行必要的懲罰措施以達到監督管理作用也至關重要。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中卻只字未提懲罰二字,《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雖提到企業的懲罰,但其具體措施并未體現,所以筆者認為,在環保整治進行得如火如荼的當下,有關懲罰措施也應及時頒布。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的基礎,穩定前行的經濟是發展的命脈,缺少其中任何一種,所謂的發展都只能是紙上談兵。但好在這二者并不沖突。中小企業雖然小型微利,但其對國家經濟的積極影響不容小覷,他不僅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增長點,生產了大量的物質產品和勞務產品,在滿足人民需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增加了社會資本,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的稅金、吸納了大量人員就業,為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所以,對中小企業綠色發展的保障應該被視為可持續發展中的一大重點。國家應盡快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嚴查執法情況,讓我國經濟更好更快的發展。
[1]曹可亮.我國中小企業環保資金援助制度立法完善初探[J].法制與社會,2016(14).
[2]耿軍華.國外發展中小企業的政策舉措及啟示[J].現代商貿工業,2011(19).
[3]韋永誠.關于加快促進西部地區中小企業發展的對策措施建議[J].價值工程,2013(11).
X322
A
2095-4379-(2017)33-01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