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如
成都七中萬達學校,四川 成都 610036
當今公務員制度與科舉制度之比較
陳星如
成都七中萬達學校,四川 成都 610036
本文以科舉制度和公務員制度的異同為出發點,對兩種制度展開對比討論,淺談公務員制度對科舉制的繼承,并由科舉制的失敗之處得出對現今公務員制度的警示,由古鑒今,根據科舉制的優點和公務員制度存在的缺陷,提出對公務員制度改善的建議。
科舉制度;公務員制度;借鑒;揚棄
科舉制度與公務員制度分別為古今的選官制度,二者擁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直至今日,我們仍可以從古代的科舉制中挖掘出其具有歷史意義的優點,從而進行學習與借鑒,使之用于完善當代的公務員制度。
(一)公務員制度的由來
1993年,我國正式確立公務員制度。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制定,我國才算正式規范了對人事干部方面的管理。而我國現行的公務員制度,是借鑒了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產生的“文官制度”。但事實上,早在新航路開辟時期,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度便被葡萄牙傳教士寫入游記,帶到了西方,受到了當時歐洲社會的廣泛關注,而后的西方文官制度也一定程度上的借鑒了我國的科舉制度。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國當代的公務員制度,并非一種舶來品,而是對古代科舉制度的一種揚棄。
(二)公務員制度對科舉制度的繼承
1.考試選官制度的繼承
科舉制度自確立起,就有著嚴格的考試程序,其內容由中央規定,憑考試成績錄取官員,考試過程公開且嚴格,是一種相對公平的選官制度。這種以考試形式為主的選拔性制度,在封建專權的古代社會中,改善了以私人關系為選舉官員標準的情況,使真正有才能的人進入政治領域。而考試制度作為一種突破性的創新型制度,實質上是讓政治管理走向精英化,即通過層層考試,選拔出相對優秀的人才進入管理領域。這種精英政治,可以提高決策的正確性,減少失誤,從而提高行政效率,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我國當代的公務員制度,也是一種考試選官制。中國公務員制度的眾多舉措中,最具突破性的貢獻就是繼承了科舉制,確立了經過競爭性考試擇優錄用公務員的基本原則,從而為人才能夠脫穎而出創造了制度條件。這種考試選官的方法,為公務員考試提供了公平公正公開的理念,還達到了為國家選拔人才的目的。使國家政治由精英來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優化了公務員制度的管理系統。
2.面向全社會招收人才
科舉考試的確立,改善了我國古代的用人制度,打破了血緣世襲和貴族壟斷,抑制了用人唯親的現象,使“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仕族”的局面轉變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促使國家行政機關向平民開放,使出生寒門的讀書人可以“投牒自進”,也極大程度的拓寬了人才的來源,使朝廷有更多的機會招攬到天下賢能之士。面向全社會招收人才的好處,不僅在于擴大了政府招攬人才的基礎,而且還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從社會中選取出的人才,大多都來自中產或下級家庭,大多都有著較強的平民意識,能夠廉政執法,從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腐敗,促進了廉政建設,緩和了社會矛盾。
而當今我國的公務員制度,很大程度上繼承了科舉制面向廣大社會大眾招攬人才的方式。無論什么階層,符合條件的人只要通過考試,便可以成為公務員。這樣促進了不同階層的人才流動,也為更多的有志之士創造了條件,緩和了階層間的矛盾,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一)考試內容單一,束縛思想
科舉考試內容單一,僅考察儒家經典。到了明清后期,還出現了形式死板的八股文,使得想在畸形社會下出人頭地的人都開始死讀書,眼里只剩下了呆板的試題,從而無心鉆研社會創新。這導致了社會的活力減少,創新型人才流失。同時束縛了學者們的思想,使近代化發展遲緩。以科舉制度為鑒,公務員考試應避免出現考試內容單一,重知識而輕能力,無法為應試者提供展現個人亮點與創新思維機會的情況。考試內容應靈活多變,與我國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大政方針相聯系,從而選拔出思維活躍,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識和道德素養的創新型人才,而非只會死讀書,頭腦里全是呆板條規的“書呆子”。
(二)過于追求功名,導致自然科學畸形發展
在以小農經濟為主導的封建社會,科舉制度使人們形成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觀念。這種封建的思想使得社會大多有志之士都走向了仕途。然而,科舉考試的內容是從統治者推崇的儒家經典中選擇,儒家學派又主張重人文而輕自然,所以人們大都不大關注自然與科學的發展,只醉心于功名利祿。這使得研究醫藥卜歷諸學的專才減少,近代中國的自然科學發展遲緩,也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中國錯過了工業革命的浪潮。
現今的中國應以此為鑒,注重自然科學的發展,淡泊人們對功名利祿的追求。公務員制度也因響應國家“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號召,注重科學領域的發展與創新。并加強宣傳,使人們關注自然,關注科學,給人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人們的科學文化素養。另外,若人們改變了以往以仕為尊的傳統觀念,平等地看待科學領域的發展,那么報考公務員考試的人也會相對減少,從而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考生的報考壓力。
(一)公務員積極性缺乏
現如今只要人們通過了考試,成為了一名公務員,便可坐享“金飯碗”的職業優待:收入穩定,且不易被開除。這便很容易溫水煮青蛙,使公務員在內部競爭力不大,且沒有嚴格淘汰制度的舒適環境下失去積極性,從而使公務員團體的工作質量下降。為提高和樹立公務員的積極性和危機意識,應完善公務員的考核機制,設立起公務員內部的淘汰機制,奉行優勝劣汰的原則,從而把一些懶惰,不思進取的人淘汰出局。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公務員的積極性,轉變他們對國家和人民的態度,使得公務員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提高,而且還能為更多的應試者提供機會,為公務員隊伍送去更多新鮮血液,激發公務員的活力與創新。
(二)相關法律制度和監督體制仍有待完善
我國現在的公務員制度,雖然比起成立之初的法律法規有所完善,但其法制基礎仍然較為薄弱。我國目前的《公務員法》雖然法條數眾多,且涵蓋了公務員的責任,義務,權利等多方面的規定。但其中大多為籠統的概念和原則性的定義,比較具體的相關標準卻很少涉及,所以實際的可操作性較弱,容易讓有心營私舞弊的人鉆了法律的空子。同時,我國公務員考試的錄用管理環節也沒有配套成文的監督體制。公務員法的第四章第二十二條至第三十二條規定,分別對錄用考試的組織管理權限及其各種程序與環節作出了相關規定,但相關考試的監督體制,監督機構和措施卻并沒有提及。這使得在實際實施過程中,有關監察行為流于形式,從而致使考試制度有失公正。對此,我國公務員制度應完善法律法規,對籠統的定義作出細節性的補充與解釋,完善配套的措施,提高法規的實際可操作性,使公務員法的相關規定得以充分的實現。同時對考試錄用的監督體系作出補充,使相關的監督措施與成文規定得以落實,增強監督的力度和實際意義,從而使考試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與公開,維護公務員考試的權威性。
科舉制自從創立以來,便對中國乃至世界起著重要的作用,甚至被一些人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至今仍影響深遠。而我國公務員制度作為科舉制的延續與發展,應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正如杜蘭特先生所言“當下乃為成事而拾掇的往昔,往昔尤為解惑而展開之當下。”我們應當從傳統制度中汲取教訓與經驗,適當放寬公務員內部晉升的條件,有所揚棄,建立起淘汰機制,完善當代的公務員制度與法律,健全監督體系。從而為中國夢添磚加瓦,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主義國家。
[1]趙安琪.科舉制度對公務員選拔制度的借鑒作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4.
[2]牟曉飛.論科舉制度對我國公務員制度的啟示[J].博覽群書·教育,2016.2.
[3]呂改梅.我國公務員制度對古代科舉制度的繼承與借鑒[J].黑龍江史志,2014.17.
[4]徐藝興.我國公務員制度對科舉制的借鑒與發展[J].決策與信息·下旬,2013.10.
D630.3
A
2095-4379-(2017)33-01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