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瑤 李永強
海南大學,海南 海口 570203
人格權的商業化性質分析
楊佳瑤 李永強
海南大學,海南 海口 570203
人格權商業化利用指的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人格權中的某些權能因其可利用性逐漸成為交易的對象,主體之間可以通過授權他人使用或者自己使用的方式獲取商業利益,包括在受到侵害時通過損害賠償的方式獲取救濟。人格權商業化利用具有雙重屬性:精神屬性及財產屬性,因此對其保護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人格權商業化利用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
人格權;商業化利用;財產屬性
為了適應商業化的發展,人格權的內容和屬性都已經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人格權已不僅僅是傳統民法理論中被認為沒有任何財產內容而與權利主體本身所不可分離的且是不可轉讓的權利。人格權中的財產價值,隨著現代社會逐漸進入大眾消費社會,人格性利益正在越來越多被披上商業化利用的風貌。這些因素的商品化使用使得現代民法面臨著一個新課題即人格權的商業化利用。人格權的商業化利用是指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人格權中的某些權能可以通過授權他人使用或者自己使用的方式獲取商業利益,包括在受到侵害時通過損害賠償的方式獲取救濟。
由王利明為項目主持人的《中國民法典》學者建議稿人格權編已經注意到了人格權商業化利用的問題,該建議稿第297條明確將人格權商業化利用表述為商品化權,暫且不論此權利名稱是否適當,僅從此條就可以看出人格權中財產利益的商業化利用逐漸在理論界得到承認。
在該學者建議稿中,為了更好的解釋人格權商業化利用的正當性,將自然人具體的人格權分為物質性人格權和精神性人格權①。他們認為物質性人格權與財產利益無關,其與物質載體——人身具有密切聯系,是一種依附關系,具有強烈的不可分離性,當其受到侵害只能通過精神損害撫慰金和精神損害賠償的方式予以救濟。在解釋精神性人格權時,他們認為該類人格權的客體是主體的精神性人格利益,此類客體體現為姓名利益、肖像利益、名譽利益等等,它們與物質性人格權的客體對于人身的依附性不同,是獨立于主體之外,獨立享有精神利益。精神性人格利益主要是非財產利益,也包括一些財產利益,而根據其程度可區分為,具有直接財產利益的人格利益、具有一定財產利益的人格利益和基本上沒有經濟利益的人格利益。對于這些利益受到損害不僅可以通過精神損害的方式予以救濟,也可以通過損害賠償的方式彌補損失。筆者認為,這樣的區分不無道理,在可以理解與實踐的范圍內,對人格利益進行擴充性解釋,不僅為人格權商業化利用的立法奠下基礎,更可以以此滿足社會的需要,這完全符合法律不斷修繕的目的。不過,令人警醒的是,擴充性解釋并非無邊界,而是在公序良俗的前提下,以適當為必要。否則,主體就不是主體,而是商業的客體。
王利明認為人格權是指以主體依法固有的人格利益為客體的,以維護和實現人格平等、人格尊嚴、人身自由為目標的權利②。楊立新認為人格權是指民事主體固有的,以維護主體的獨立人格所必備的生命健康、人格尊嚴、人身自由以及姓名、肖像、名譽、隱私等各種權利③。
人格權作為維護獨立人格所確定的權利,其存在是以人格獨立為前提的。如上述所言,人格與人格權雖關系密切,但并非同一事物。一方面,主體若不享有人格權,其人格的獨立與自由就無法獲得保障,以至于不能以主體的形式而存在;另一方面,主體所具有的獨立的人格意識,在其塑造及健全過程中又無法脫離人格權的享有。
人格權具有權利法定的性質,是主體所固有的。主體的權利始于出生、終于死亡,人格權亦不例外,其不以權利人是否意識到為存在條件,亦不以權利人是否具有獨立意識為前提,與主體不可分離而客觀存在,只因“人之為人”而享有。同時,主體作為社會的存在,人格權通常又以立法予以規定,這不僅是因為必須由法律確認才能得到充分保護與救濟,也是因為只有由法律所規定,才能確定其邊界。人格權的保護不在于無限地放大其權能,而是不干涉他人為人格之平等。
人格權以人格利益為保護客體,包括生命健康、人格自由與人格尊嚴、肖像、姓名等利益。這些人格利益都是“人之所為人”所應當具有的權利,包括了主體的精神活動與身體安全,以及涉及人的自由與尊嚴的方方面面。
(一)一般財產權的性質——須承認的財產價值
人格權與財產權是兩個相互獨立而統一于主體的權利,二者的性質、侵害后果和法律救濟手段存在不同。人格權的客體不能成為財產權的客體,因為前者往往承載著人的主體性價值,體現著倫理性的要求,同時也只有如此剛性的要求,才能使得“人的領域”和“物的世界”清晰的區分開來。但是,隨著商業化利用的逐步深入,人格權的客體利益越來越清晰的呈現出財產性利益,在前述中,學者們已經挖掘出人格權客體的財產性利益。筆者認為將人格利益區分為精神性利益與財產性利益,不是將人格利益中體現財產利益的部分讓渡給財產權,而是該部分利益仍然歸屬于人格權部分。
人格利益中的財產價值體現在該部分的可利用性即商業價值上,對財產利益部分的利用是否就意味著人格權的某些權能具有可分離性和可轉讓性?王利明對此持肯定態度④,不過在筆者看來,對“可轉讓性”的理解不能完全等同于財產權客體的“可轉讓性”,二者存在一定的區別。人格利益的可轉讓性并非一種絕對的轉移,而是通過合同許可他人使用施加債的約束,是負擔行為,不僅受到許可使用期限的限制,也受到公序良俗的制約。人格利益中的財產價值部分是否可以繼承,我國《繼承法》并未規定,各國在此方面的立法也不盡相同。筆者認為,既然已經承認了人格利益具有獲得商業利用的功能,對此予以繼承未嘗不可,不過這僅限于涉及財產價值的部分。
肯定人格利用的財產價值可在商業化利用的人格權受到侵害時采用財產賠償的方式提供救濟,不僅可以要求精神賠償,也可以要求彌補經濟損失,同時亦允許權利人選擇不當得利制度尋求救濟。
(二)特殊性質——須尊重的尊嚴性價值
人格利益中的精神性利益是傳統民法所承認和肯定的,它體現著人的自由與尊嚴,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必然要求,充分體現著道德倫理性的要求。精神利益的尊嚴性價值充分體現在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上,此部分即使具有可利用性,也不應當允許,具有終極性的倫理價值。但是,對于姓名權、肖像權等具有財產屬性的權利,其尊嚴性也應當受到尊重,不得以違背公序良俗之方式肆意濫用。
承認人格權中包含精神利益和財產利益兩部分,是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業性的擴充,雖然可以作為商業化利用的對象,但是在本質屬性上依然屬于人格權范疇,以尊重尊嚴性價值的原則,發揮財產價值,激勵市場經濟的發展。
[注釋]
①王利明.中國民法典學者建議稿及立法理由[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1.
②王利明.人格權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2.
③王利明.中國民法典學者建議稿及立法理由[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6.
④王利明.論人格權商業化[J].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3(4).
[1]王澤鑒.人格權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2]沈建峰.一般人格權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3]張紅.人格權總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4]王利明.中國民法典學者建議稿及立法理由[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5]瞿靈敏.論商品化人格權[J].東方法學,2014(1).
[6]王葉剛.人格權中經濟價值法律保護模式探討[J].比較法研究.2014.
D923
A
2095-4379-(2017)33-0167-02
楊佳瑤(1992-),女,漢族,海南人,海南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學理論;李永強(1988-),男,漢族,海南人,海南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