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瓊
黃岡師范學院政法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0
淺議公民的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資格
劉 瓊
黃岡師范學院政法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0
民事訴訟法的修改為公益訴訟的引入提供了法律依據,也引發了社會各界對民事公益訴訟主體資格認定的探討。回溯公益訴訟的發展歷程并考察其他國家的做法,本人認為公民起訴確有必要,并針對公益訴訟現狀,提出了賦予公民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的構想建議。
公益訴訟;公民;原告資格
所謂公益訴訟,是指對損害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由法律規定的國家機關或組織向法院提起訴訟的制度。[1]2012年修訂的《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為今后我國的公益訴訟之路開啟了大門,是我國立法上的一大進步,使得民事公益訴訟制度有法可依。隨后2013年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2014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分別對哪些主體可以提起公益訴訟作出了更具體的界定,但公民個人全部排斥在外。事實上,國外公益訴訟實踐的本質就是公民參與,我國公民成為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賦予公民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資格能最大限度的保護公共利益
公民是社會上分布最廣泛、數量最龐大的群體,一旦出現侵害公共利益的不法行為,公民的反應往往最快速、最靈敏、最準確。倘若不盡早阻止不法侵害并加以彌補,公民個人就成為了公共利益的犧牲品。只有充分調動公民的積極性,形成廣泛而動態的監督網,才能真正維護公共利益,也只有在公共利益得以維護的優良環境下,公民個人利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二)賦予公民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資格能彌補司法救濟的空白
現行法律將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給予了國家機關和部分社會團體組織。國家機關的職權由憲法、組織法所賦予,改變成本巨大;社會團體多半處于起步階段,規模較小,資金來源不穩定。若法律下適格的當事人不愿或不敢提起訴訟,賦予公民原告資格可以很好地彌補權利保護失靈及適格當事人不訴訟時的救濟空白,滿足現代社會公共利益全方位保護的需要。
(三)賦予公民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資格是落實憲法權益的表現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屬于人民,人民按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務,管理社會事務。”人民當然具有維護公共利益的權利,依法理應有之意,這種權利不僅體現在實體層面,同時表現在程序層面。而公民作為民事公益案件的受害人或知情人行使該權利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提起公益訴訟。
(一)設置必要的前置審查程序,防止訴權的濫用
現階段不將公民納入公益訴訟原告范圍的一個重要考量是擔心公民濫用訴權,增加法院的負擔。事實上,在古羅馬時期,為了彌補國家公職人員數量有限及公益訴訟積極性不高等缺陷,賦予具有公民權的羅馬市民獨立的公益訴訟起訴權。[2]現代社會,美國、印度等許多國家也規定了公民個人可以提起訴訟。借鑒歷史和現實,我國可以在允許公民作為公益訴訟原告的同時設置審查制度,以防濫訴現象的出現。首先針對公益訴訟的實際情況,國家通過立法方式,平衡行政權和司法權,擬定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如環境權益保護案件、消費者權益保護案件、壟斷案件、國有資產流失案件、勞動者權益保護案件等,公民才能提起公益訴訟。其次,公民起訴前先必須將紛爭交相關的國家機關處理,如消費者維權案件中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環境侵權案件中的環保部門,待國家機關逾期未處理或不顧公眾的意見恣意作出行政行為后,公民方能提起訴訟。最后,為了防止“搗蛋者訴訟”的頻繁發生,立案時法院需要對案件先進行全面審查,只受理損害國家利益或對很多人的合法權益都造成侵害的案件,歷經嚴格篩選,使真正需要司法機關維權的案件浮出水面。
(二)建立完善的獎懲機制,規范公益訴訟有序開展
民事公益訴訟成本極大,包括案件受理費、鑒定費、律師代理費以及證人、鑒定人、翻譯人員在法院指定日期出庭發生的交通費、住宿費、生活費、誤工補貼等,普通公民憑一己之力恐難以承受。為了鼓勵公民積極加入抵制違法行為,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隊伍中來,可以嘗試在案件受理階段,讓公民少交或者免交訴訟費。待案件終結后,若原告勝訴,則費用由被告方負擔;如果原告敗訴,則由法官根據法律規定以及案件情況自由裁量確定原告需要繳納的額度;倘若發現公民惡意訴訟或者濫訴,還須對其加以懲罰,責令其承擔高額的訴訟費用。此外,對于能勇敢起訴且最終獲勝的公民,應該提供一定的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如由有關國家機關對該公民給予表彰;設立專門的基金從中抽取適量金錢獎勵給公民個人。[3]
(三)提高公民個人的訴訟能力,完善民事訴訟的舉證制度
民事訴訟證明中奉行的基本原則是:誰主張,誰舉證,若將公民個人列為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其舉證能力的欠缺往往會遭致不利的訴訟后果。一方面起訴的公民可以尋求公益律師、法學專家的援助,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普法宣傳的平臺提升自身的法律素養。而作為法院方面,應考慮到公益類訴訟證據收集、舉證質證過程中的專業性和技術性要求,適度給予弱勢的公民一方便利。如推行調查令制度,原告方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搜集證據時,其代理律師可以向法院申請調查令;法院審批后將給代理律師簽發向有關單位或個人搜集涉案所需證據的法律文書,這樣可以大大增強其調查搜集證據的能力。
在公民法律意識、權利意識得到大幅提升的時代,因噎廢食而全面剝奪公民作為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是不合適的。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制度設計預防濫訴,增強公民的訴訟能力,充分發揮個人起訴對化解群體性糾紛的積極作用。從長遠角度考慮,將公民加入原告行列是大勢所趨。
[1]<民事訴訟法學>編寫組主編.民事訴訟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279.
[2]高志宏.我國公益訴訟原告制度的現實考察與應然變革[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6(02):73-80.
[3]白彥.論民事公益訴訟主體激勵機制的建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2):83-90.
D925.1
A
2095-4379-(2017)33-0170-02
劉瓊(1979-),女,漢族,湖北黃岡人,碩士,黃岡師范學院政法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