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傲
湖北民族學院法學院,湖北 恩施 445300
公務員因工作受傷社會保障問題的研究
何 傲
湖北民族學院法學院,湖北 恩施 445300
一直以來,中國公務員因工作受傷的社會保障問題備受詬病,隨著公務員隊伍的不斷龐大,因公致傷、致亡的案件也越來越多,對于公務員群體來說,社會保障方面的存在著短立法層次低、認定程序不統一、認定范圍狹窄、補償標準不獨立、保障渠道不規范等短板,使得公務員的社會保障權沒有得到充分的保護。
公務員;社會保障權;工傷
2014,湖北省某縣一鄉鎮黨政辦公室主任(公務員身份)在下鄉處理兩農戶因林權確認引發的糾紛的過程中,因冬天山間小道路面濕滑,不慎摔倒致傷。隨即該鎮政府向該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提請工傷認定,由于立法層面的問題,該案未由人社部門予以受理,截至2016年10月,這位黨政辦公室主任的傷已痊愈,但是因工受傷的性質和相關待遇卻仍然未落實到位。
從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出臺后,我國工傷保險制度確立已有半個多世紀。一直以來,企業職工與公務員養老保障的雙軌制,特別是公務員不用繳費就能享受養老的“社會保障”,倍受質疑。其實,對于公務員群體來說,在社會保障的其他方面也存在“短板”。
學術界有人認為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參加工傷保險有其必要性,也提出過“公務員的工傷保障不應再參照軍隊的辦法,可以先實行統一管理而后改革為與企業工傷保險基本相同、略有差別的制度”。提出了將公務員變“國家保障為社會保障”的觀點。但其僅僅提出了觀點并沒有提出具體的改革辦法。
經過筆者的深入分析,認為我國公務員在因工作受傷后的社會保障方面存在以下法律問題:
(一)立法層次低
目前,國家對公務員工傷的政策主要是民政部《關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人民警察傷亡撫恤有關問題的通知》(民函〔2004〕334號),僅僅是一個文件,連正式的條例都沒有。①在具體的實務部門操作過程中,對于申請材料、法律時限、調查程序、認定情形、鑒定機構和標準以及賠償標準和資金渠道的使用存在著巨大的困難。
法律適用對象的問題。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險法》中明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和個人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導致公務員并不屬于社會保險法的調整對象,并不適用社會保險法及配套的法律法規。承辦單位的問題。根據民政部的相關規定,公務員的工傷認定、評定及賠償的適宜均有民政部門進行辦理,因此公務員如果參加了社會保險,那么公務員的工傷認定應該由什么部門進行認定、鑒定。法定認定情形的問題。勞動者的工傷認定或視同工傷情形依據的是《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10種情形,但是在《關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人民警察傷亡撫恤有關問題的通知》中,公務員可以認定為工傷的情形則只有因公致殘、犧牲。相較而言能夠認定工傷的范圍就很窄,對公務員社會保障權的保護也會變得局限。法定賠償標準的問題。2012年實施修訂的工傷保險條例提高了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準和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準。目前,國家對公務員工傷的政策主要是民政部《關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人民警察傷亡撫恤有關問題的通知》(民函〔2004〕334號),按這個政策標準相對于新修訂的《工傷保險條例》,明顯偏低。②
(二)各地公務員工傷保險推行的不平衡
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大陸32個省份中已有28省份開始推行機關公務員參加工傷保險的舉措。目前仍有少數省份未退休或者暫時部分試點退休公務員參加工傷保險,前面所述的湖北省正是截至目前仍未出臺相關辦法或者意見推行公務員參加工傷保險的為數不多的省份之一。
(一)公務員應當被當作普通勞動者對待
1.我國作為《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的締約國,理論上承認了人人有權享受社會保障的權利。
2.《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權受到保護、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以及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因此公務員作為公民的人權就應當受到保護,他們在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
3.《公務員法》明確了公務員不等同于我國法律意義上的勞動者,但從《公務員法》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公務員是履行一定工作職責的工作人員,仍然是以付出勞動活動工作報酬、福利待遇的一個群體。③
綜上所述,公務員首先作為一個社會人,另外作為一個勞動者都應當有獲得因工作受傷享受社會保障的權利。國家有義務為公務員提供較好的社會保障。
(二)形成公務員因工受傷社會保障體系
1.第一階段:2015年-2020年,過渡期間
(1)從國家層面,組織專家修改《公務員法》、《社會保險法》,不建議出臺專門的公務員工傷保險法或者公務員工傷保險條例,縮短立法時間,盡快進入實踐階段,節約立法資源。
(2)將公務員納入社會保險的調整范疇,在全國32個省、市、自治區制定,推行公務員參加工傷保險的措施,要求公務員參加工傷保險,建議經費由財政列支,確定不低于企業繳納工傷保險的費率,實現公務員參險全覆蓋。④
(3)各省、市、自治區各自根據實際情況出臺相關實施辦法,明確公務員因公受傷的認定、鑒定及賠償等一系列行政程序,建議明確承辦機構、具體辦事程序、提供的相關資料參照、認定情形、鑒定標準、補償標準全部參照普通勞動者因工受傷(即《社會保險法》《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
2.第二階段:2020年以后,形成公務員因工受傷社會保障體系
(1)進一步在現有法律規定中完善對公務員因工作受傷社會保障的相關規定,不再參照執行各項規定,而是有專門的法律規定。各省、市、自治區的相應完善實施辦法中的相關規定。
(2)逐步出臺相關法規解決法律修改前的公務人員老工傷問題,以到達退休年齡的費用支出渠道依然由用人單位支付,未滿足退休條件的自受傷之日起補交工傷保險,即可比照新標準補差后享受工傷待遇。
(3)形成保障體系形成由全國人大立法,國務院制定規范性文件,由各個省級行政區依據各自經濟發展情況制定實施辦法的公務員工傷法律保障體系。
形成國家機關為公務員參加并交納社會保險,由人社部門認定工傷性質,由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鑒定工傷級別,由社保經辦機構核發工傷待遇,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的工傷保障體系。
[注釋]
①陳代康,張雪麗.對完善公務員工傷保險制度的思考[J].四川勞動保障,2016(11):22.
②馬哲.人民警察納入工傷保險制度的必要性及對策建議[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1):66-68.
③陳敏.“非職工”群體納入工傷保險制度保障探析[J].政治與法律,2017(02):151-161.
④曉劍.積極探索將公務員納入工傷保險范圍[N].中國勞動保障報,2016-11-29(004).
D922.5
A
2095-4379-(2017)33-0182-02
何傲(1989-),女,土家族,湖北建始人,湖北民族學院法學院,2015級民族法學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自治地方社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