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晨
福建天衡聯合律師事務所,福建 廈門 361004
基于新媒體時代下網絡謠言傳播規律及其法律規范研究
張 晨
福建天衡聯合律師事務所,福建 廈門 361004
近年來,隨著網絡用戶數量的不斷增長,網絡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對于一些公共事務或熱門話題,公眾大多利用網絡平臺來發表自己的觀點以及意見。另外,由于處在一種閉環性網絡之中,且網絡中的好友之間是一種強關系的連接,用戶對于網絡傳播的信息接受程度高,從而使得傳播信息的效果較好,這樣對于某一公共事件就容易形成共識,這種共識經過不斷地傳播,最后形成公共輿論。然而,現階段,網絡輿論的監管方面,還存在很多漏洞,大多時候都容易產生謠言,因此,必須加強對網絡輿論的監管力度。本文主要對網絡謠言的傳播規律進行分析,并探討了對網絡輿論進行規范的法律措施,從而實現對網絡的科學管理,發揮網絡應有的傳播作用。
新媒體時代;網絡謠言傳播規律;法律規范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傳遞的方式也發生極大的改變,微博、微信、QQ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傳遞信息的主要方式。但與傳統的交流方式不同,網絡因為其自身的特性正在成為人們在互聯網上聯系的主要方式之一[1]。網絡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因此在一些突發事件以及在一些公眾關心的話題上正在成為一種新的信源,影響社會輿論的發展。
(一)病毒式傳播
傳統媒體傳播,是一種基于虛擬網絡的傳播方式,網絡兩端對于各自的了解很少。這種傳播方式下,人們很難相信來自網絡另一端的發出的信息,造成信息的傳播效果不佳。但是,隨著web2.0時代的到來,很多通訊工具都是建立于一種強關系網絡之下。在這樣信息傳播過程中,由于傳播雙方通常在現實生活中也存在聯系,因此,人們對發送的信息通常更易接受,防備心理較少,從而使得謠言傳播十分快速[2]。另外,由于網絡傳播的信任成本較低,對于網絡上好友所傳播的信息,人們通常認為是真實可靠的,因此容易引起好友間的共同關注。
(二)形成輿論可能性大
在網絡中,由于都是處于一種強關系網絡里,大多都是現實世界里的熟人,在網絡的虛擬空間里,面對大量難辨真假的信息,人們更易相信這些網絡里的熟人。也就是說在傳播中,如果網友之間所要表達的觀點一致,那么這個觀點由于被大多數人所認可,就會形成一種“合意”,最終形成輿論。而謠言在網絡中傳播如果得到多數人的轉發呼應,也會形成輿論,進而產生影響。
(一)網絡謠言的民事責任處理
在新媒體時代下,新聞信息傳播具有海量性及快速性特點,因此就算采取有效預防,也難以對禁止網絡謠言的發生。當網絡謠言發何時能后,需要對造成的民事責任依法及時處理,對網絡謠言的制造者及傳播者進行懲罰[3]。但需要注意的是,懲罰需要區別對待,對于一些無意行為且沒有造成惡劣嚴重影響的,要勒令發布者立即停止發布,并向被侵害方道歉。而對于那些蓄意傳播謠言且造成一定后果的傳播者,除了勒令其停止侵權外,還需要責令其承擔民事賠償等。
(二)網絡謠言的行政責任處理
從組織及個人兩個層面展開。個人若發布網絡謠言,政府、司法機構及新聞媒體內部應該視情節嚴重程度,予以警告、記過等處理,若情節尤其嚴重,影響十分惡劣,則予以吊銷新聞從業資格證的處理。從組織層面來看,對于新聞媒體制造的網絡謠言,視情節輕重,對媒體及其負責人予以書面批評、通報批評等處罰,若情節尤其嚴重,則罷免負責人職務,甚至取消媒體從事新聞活動的資格。
(三)網絡謠言的刑事責任處理
對網絡謠言產生的刑事責任處理,是對網絡謠言處理中最為嚴重的,在對刑事責任進行處理的同時,往往還需要對網絡謠言發布者及制造者的行政責任及民事責任進行追求。由于虛假新聞傳播所導致出現的網絡謠言可能構成擾亂社會治安罪及誹謗罪,如在某些突發事件中散步謠言,導致社會恐慌,就造成擾亂社會治安罪[4]。在新媒體時代下產生的網絡謠言,新聞工作者及執法人員、公眾都應該積極動員,按照事前預防、事后積極處理的原則,避免網絡謠言的出現,并將可能帶來的后果降到最低。
在新聞傳播過程中,首要需要保證的就是新聞的真實性,這是新聞的根本特征。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新聞傳播領域所面臨的調整也日益研究,國際競爭壓力加大。為搶奪新聞,各新聞發布方都試圖以獨特的新聞內容吸引受眾,這給謠言產生提供了條件。謠言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因此要對謠言處理持積極態度,規范網絡平臺謠言現象,創造一個清潔的網絡環境。
[1]王理,謝耘耕.公共事件中網絡謠言傳播實證分析——基于2010-2012年間網絡謠言信息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202:86-99.
[2]黃文義,王郅強.轉型期網絡謠言傳播過程及政府治理機制探析[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4,03:107-111.
[3]賴勝強,唐雪梅.信息情緒性對網絡謠言傳播的影響研究[J].情報雜志,2016,3501:116-121.
[4]蘭月新.突發事件網絡謠言傳播規律模型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2,5614:57-61.
D669;G206
A
2095-4379-(2017)33-0188-01
張晨(1993-),男,福建廈門人,畢業于西南政法大學,福建天衡聯合律師事務所,實習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