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盛鑫
廈門市湖里區人民法院,福建 廈門 361006
淺談老年人刑事責任
陳盛鑫
廈門市湖里區人民法院,福建 廈門 361006
我國作為一個人口膨脹、老齡化日益嚴重的大國,老齡化在經濟發展的今天壓力倍增。老齡化問題包含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而老年人犯罪就是其中之一。“矜老恤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保障作為弱勢群體的老年人的合法權益,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對老年人犯罪立法現狀進行分析,結合關于老年人犯罪刑事立法的實踐,對老年人犯罪刑事責任的從寬處罰進行了相關的思考。
老年人犯罪;刑事責任;從寬處罰
2011年2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八》對老年人犯罪刑事責任的從寬制度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規定。《刑法修正案八》第一條規定:“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第三條規定:“審判的時候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第十一條第一款規定對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符合條件的,應當宣告緩刑。《刑法修正案八》的出臺,不僅為老年人犯罪從寬處罰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更是體現了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則,符合刑罰的人道主義精神,還充分地體現了我國“矜老恤幼”的傳統思想。
雖然《刑法修正案八》的出臺對于貫徹落實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保障人權具有積極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是老年人的覆蓋面過窄。我國《刑法修正案八》中對老年人從寬處罰的年齡是設定在七十五周歲。目前,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74.83歲,男性為72.38歲。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刑法修正案八》將老年人犯罪從寬處罰的年齡設定在七十五周歲對老年人的覆蓋面過窄,實際意義不大。二是對老年人犯罪關注度不夠[1]。《刑法修正案八》中明確將老年人犯罪從寬處罰的年齡界定在七十五周歲,雖然這在我國刑法立法史上是一個很重大的進步,但相比較刑法中關于未成年人犯罪從寬處罰的規定,《刑法修正案八》中對老年人犯罪從寬處罰的規定就顯得過于簡單、不夠全面。三是對老年人從寬處罰的力度不夠。《刑法修正案八》規定對七十五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享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意味著法官裁判時也可以選擇不從輕處罰。此外,在緩刑、減刑、假釋等刑種和刑罰執行方式各方面對老年人犯罪從寬處罰的力度都是有限的。
(一)明確界定老年人犯罪從寬處罰的年齡
結合我國國情及實踐來看,筆者認為,應當將老年人犯罪從寬處罰的年齡界定在七十周歲為宜。目前,我國公民法定的退休年齡為男性六十周歲,女性五十五周歲。雖然我國居民的平均壽命在延長,但是由于我國的醫療衛生服務、社會保障體系還不是很完善,養老服務業也比較滯后,人口素質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綜合考慮我國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實際情況,將老年人犯罪從寬處罰的年齡設定在七十周歲是與我國目前的國情相符的,也是與國際上的立法趨勢相接軌的。
(二)對老年人犯罪的有期徒刑刑期進行限縮,慎重適用無期徒刑
我國《刑法》規定的有期徒刑的期限是六個月以上十五年以下,數罪并罰最高不超過二十五年。《刑法修正案八》規定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即老年人故意犯罪極有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這對一個步入生命末期的老年人來說無異于判處其死刑。長期監禁,只會使其產生更加絕望的心理,并不符合刑法的人道主義精神和我國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因此,在對老年人量刑時,應該充分考慮老年人的實際身體和心理狀況,從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角度出發,慎重適用無期徒刑,限縮有期徒刑刑期。
(三)采取非刑罰處置措施,給予老年犯更多的關懷
監獄里面的環境對于身體機能衰退、疾病纏身的老年人來說是極其不利的,長期的監獄生活更有可能會縮短他們的壽命。如果進了監獄,他們不僅不能通過勞動改造為社會創造一定的價值,還有可能需要額外的醫療條件甚至他人的照顧,將會是社會和財政負擔一筆沉重的負擔。
因此,增加專門針對老年人犯罪的非刑罰處置措施是極其有必要的。《刑法修正案八》雖然提出了社區矯正的制度,但是仍不夠完善。我國應該對老年犯罪人進行教育改造和安置幫教,積極提高對老年人犯罪的非刑罰處置措施的效果,使其能夠感受到社會關懷,實現對老年犯罪人的人道待遇。
[1]王震,沙云飛,顧靜薇.老年人犯罪的概念與刑事責任年齡上限關聯性研究[J].政治與法律,2012(7):156.
D924.1
A
2095-4379-(2017)33-0209-01
陳盛鑫(1987-),男,福建廈門人,本科,廈門市湖里區人民法院,法官助理,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