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寧
遼寧警察學院鞍山分院,遼寧 鞍山 114051
想定作業教學法在公安民警培訓教學中的應用
馬 寧
遼寧警察學院鞍山分院,遼寧 鞍山 114051
想定作業法是一種教與學互動性極強的教學過程,在注重培養學員獲取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本文從實施想定作業教學法的意義、想定作業的基本特征、教學的實施過程、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四個方面來闡述想定作業教學法在民警培訓教學中的應用,以期對公安民警培訓教學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想定作業;公安民警;培訓教學
公安民警培訓教學是一種以現場、案件為重點的實踐性教學,想定作業法是以培養和提高學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為根本目標的一種教與學互動性極強的教學過程,也是今后一段時間公安民警培訓教學創新的方向。
想定作業法是指根據教學目標,設想案件發展的方向,根據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制定出應對的方案,再依照方案進行模擬演練的一種教學方法。想定作業法最早應用于軍事指揮教學,在提高受訓者的分析和指揮能力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1]。在民警培訓教學中嘗試應用想定作業教學法,從實戰出發,根據教學內容需要,在典型案例的基礎上,將案情發展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設定為作業條件,在想定條件的引導下,通過對各種情況的分析和討論,提出解決方案及后備預案,充分鍛煉學員全方位的思考能力,引發學員的認知沖突和經驗再造,促進學員實戰能力的生成。
想定作業教學既要讓學員如身臨實際工作現場,通過討論交流來提出方案、解決問題,又不能使課程只圖熱鬧而流于形式,想定作業的設計要符合如下基本特征:
(一)目的性
教官在編寫想定作業之前首先要明確本次教學要達到的目標,即通過它是想要闡明哪些基本原理和方法,讓學員思考哪些問題,要解決什么問題。根據教學和訓練目標,結合學員工作崗位特點,提前設置好具體的情境,在課堂上巧妙地將參訓學員帶入其中,促使學員自主探究、深入思考,從而鍛煉學員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教官已經將授課內容融入到編寫好的作業當中,學員在學習、分析和討論想定作業的過程中自然就能觸碰、吸收和運用到這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從而達到教學的目標。
(二)實戰性
為了提高學員的實戰能力,教官在編寫想定作業之前通過查閱文獻、實地調研、學員座談以及利用網絡資源等各種方式盡可能多地搜集公安機關在實戰中的案例素材,這些案例不僅包括成功處置的經典案例,同時也包括處置失敗的典型案例,將實戰部門的具體做法與理論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進行比較,從中找出差距,在實際案例的基礎上設計既具有典型性又符合客觀實際的想定作業,貼近公安實戰,使學員在知識建構的同時強化專業核心能力訓練,促進學員實戰能力的生成。
(三)綜合性
想定作業主要是通過想定提供的豐富實戰背景,將學員引入設想的實戰環境中,使其能夠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和實戰經驗,對各種情況進行分析、比較、綜合和概括,從而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性較強的訓練。因此,教官在編寫想定作業時要做到覆蓋面寬、信息量大,培養學員進行發散性思維,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面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在思想和觀點的碰撞與交鋒過程中,引發學員的認知沖突,拓寬學員的思路,鍛煉學員全方位的思考能力,對授課內容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把握。
(四)思辨性
想定作業的設定不能過于簡單甚至模式化,必須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和拓展性,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開啟學員的思維空間,激發他們進行思辯。教官在導入案情后不要急于暗示學員從什么角度進行分析,而要鼓勵學員探索分析思路,然后再組織學員發言討論。其中可能會有思想的沖突與爭辯,教官應著重分析每種解決方案的優劣,使學員明白解決任何問題往往會因思路不同而選擇不同的路徑。
(一)布置作業
教官根據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設定好想定作業條件,并且形成文字、聲音、視頻等各種形式的材料,在課堂上將材料發放給學員,使學員融入到真實的情景之中,材料越詳盡越好,力爭做到將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案件處理中可能涉及到的部門都考慮到作業條件中,使學員看到作業條件即仿佛置身在實際工作程序中。
(二)交流討論
布置作業后教官要充當“導演”的角色,啟發學員對所提供的材料和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逐步探詢作業中各種復雜情形及其背后隱含的多種因素和事件發展變化的各種可能性,在學員之間及教官和學員之間展開討論和交流,形成熱烈、互動的教學氛圍,進而總結客觀規律,做出判斷和決策,找到“解決”作業中特定問題的最佳方案。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是充滿不確定因素的,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發現與探索的特點,讓學員在完成想定作業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完成任務的同時也完成經驗再造的過程。
(三)歸納總結
運用想定作業法的目的是加速學員由理論知識向實踐工作能力的轉化,提高學員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官運用基本的理論知識、原理,通過討論過程和交流結果,歸納總結出案情發展的特點,案件偵破的方法等,并對學員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使知識系統化、深入化、理論化,通過此階段,使學員對案情分析從感性到理性得到了升華。
(一)充分鼓勵學員表達意見
在交流討論過程中,很多問題并沒有絕對正確的、唯一的答案,想定教學也不是單純的尋求標準答案的過程,所以對學員的回答教官不應簡單地進行肯定或否定,而應該本著培養學員分析、判斷能力的目的,以開放、平和的心態對學員進行鼓勵,形成熱烈、互動的教學氛圍,使學員真正投入到案情發展的各個環節中去,成為課堂真正的主角。
(二)合理安排討論節奏
在交流討論過程中,教師注意合理安排節奏,即在總體上討論分幾個步驟、幾個階段,每個階段應如何把握進展,發現交流偏離主題時要及時進行引導。在這一過程中,教官要合理安排討論節奏,既不能讓課堂討論放任自流,又要讓學員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說出自己想說的話,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2]。
(三)有效運用歸納總結
歸納總結既要做到時機恰當、方式適宜,又要保證論理充分、分析透徹。在歸納總結時教官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掌握恰當時機。歸納總結過早容易導致方案的漏報,影響討論的深度和廣度;總結過晚則容易出現觀點重復甚至冷場情況,并且影響整個教學進度。第二,抓住重點。教官要將理論知識與想定作業相結合,抓住問題的關鍵所在,總結學員在完成作業中遇到的困難、存在的問題,在層層分析的基礎上“水到渠成”地得出結論。第三,采用多種形式。在歸納總結時,既可以由教官直接總結,也可以讓學員進行總結,還可以在學員自身總結的基礎上由教官進一步補充和完善。第四,教官在歸納總結時既要做到觀點明確,又要考慮到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切忌主觀武斷,簡單草率地總結方案,影響教學質量和訓練效果。
(四)及時做好調整與補充
教學結束后,教官有必要根據教學實施情況對想定作業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補充。想定作業中各個環節設定的成功與否,從課堂的活躍程度就能反映出來。教官根據課堂討論情況,可以對材料做出相應的篩選,對那些觀點新穎、討論熱烈的材料優先保留,對于那些效果不理想的部分要予以修改甚至舍棄。對學員提出的新問題,案件偵破的新角度、新思路,要及時充實到想定作業設計中,使想定作業的設計日趨完善,真正做到多思維、多角度、全方位、有見地,從而真正提高教學的效能。
[1]鄒紅霞,高永明.想定作業教學法在非指揮類專業教學中的研究與應用[J].繼續教育,2012(9):55.
[2]傅偉鋒,唐賢清.美國研究生案例教學及啟示[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6(5):126.
D631.15
A
2095-4379-(2017)33-0238-02
馬寧(1973-),女,漢族,遼寧鞍山人,碩士,遼寧警察學院鞍山分院公安業務教研部,副主任,講師,主要從事公安信息化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