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琳琳
中共靈寶市委黨校,河南 靈寶 472500
從黨內稱呼問題看“全面從嚴治黨”
崔琳琳
中共靈寶市委黨校,河南 靈寶 472500
文章以黨內稱呼問題為切入點,以小見大,對“全面從嚴治黨”的熱點話題進行了一個探討,文章從黨內稱呼的傳統和來歷、當前黨內稱呼的不良傾向、改進措施等幾個方面展開論述。
黨內稱呼;同志;從嚴治黨
16年初,中紀委網站發表了一篇名為《聚焦堅持黨的領導》的文章,文章指出,2015年,中央巡視組巡視了部分央企后發現:“有的領導干部身為黨委或黨組書記,卻習慣于被稱作‘部長’、‘董事長’,別人叫他一聲‘書記’還打愣,這就是長期把自己當成了‘官’,連黨內職務都忘了。”對于這種黨內稱呼的不良傾向給予了批評。
本來人與人之間怎么稱呼好像是一個小事情,但這件小事延伸到黨內生活中,黨員之間應該怎么稱呼就很有講究了,甚至關系到黨內政治生活的大原則。對此,十八大通過的黨章明確將黨的領導人稱為同志,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再次重申:“黨內一律稱同志。”說到這里,有人可能要問了,不過是一聲稱呼而已,還值得中央三令五申嗎?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了?
實際上,關于黨內人員如何稱呼這個問題并不是現在一下子提起來的,這個問題在我黨歷史上是有著悠久的傳統的,我們一起來梳理一下歷史上的相關文件和規定:
早在1959年,出于對毛澤東等領導人的尊敬,在黨內的文件中出現了稱呼職務的現象。針對這一現象,毛澤東專門寫信給劉少奇、周恩來、彭真、楊尚昆等中央領導,認為“這種舊習慣應當改過來,建議:一律稱某某同志”。
1965年,中共中央發出《關于黨內同志之間的稱呼問題的通知》,要求:“今后對擔任黨內職務的所有人員,一律互稱同志。”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中央再次要求:“黨內一律互稱同志,不要叫官銜。”
1980年,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明確規定,在黨內所有黨員盡管工作分工有所不同,都是平等的同志和戰友,黨內要互稱同志,不稱官銜。
2003年,全國各地黨委都曾專門制定、下發《關于進一步繼承和發揚黨內互稱同志優良傳統的通知》。
2016年10月召開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準則再次重申:“黨內一律稱同志。”
通過梳理我們發現,互稱同志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也是歷來要求堅持的重要政治規矩。
我們黨內互稱的“同志”一詞并不是隨隨便便叫的,一方面它有著很深的文化內涵。“同志”一詞出自我國古典史書《國語》,里面是這樣記載的:“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后漢書·劉陶傳》說:“所與交友,必也同志。”因此,同志這個詞本來指的就是志同道合、同心同德干事情的人。
另一方面,它又有著比較強烈的時代特色。“同志”一詞的廣泛流行,是從近代政黨興起以后開始的。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革命黨人內部成員之間就已互稱“同志”了。孫中山先生在1918年曾發表《告海內外同志書》和《致南洋同志書》,就用到了這個詞。當時的同盟會會員們是中國較早的一批民主革命的志士,他們以“同志”相稱,為中國社會帶來了一種清新的風氣,在舊中國強調上下尊卑的倫理綱常外,展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全新的正能量的關系。
“同志”一詞也被毛澤東等共產黨人沿用了下來,寫進了黨綱中。1921年,中國共產黨“一大”黨綱中是這樣規定的:“凡承認本黨黨綱和政策,并愿成為忠實的黨員者,經黨員一人介紹,不分性別,不分國籍,均可接收為黨員,成為我們的同志。”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正式文件中最早使用“同志”一詞,從此,同志一詞有了全新的含義,指以共產主義為信仰,為共產主義事業同心奮斗的這樣一批人,遂在我黨內部廣泛流行開來了。
“同志”這樣一個簡單的詞,是高尚信仰和平等人格的結合體。既體現了我們黨以共產主義為最高理想的先進性,又體現了我們黨扎根民眾不分貴賤平等相待的人民性,是非常有意義的。
盡管“同志”的稱呼有這么好的含義,但是當下,在黨內稱呼問題上卻出現了幾種不太好的傾向。
一是黨內稱呼官職化。這是現在最普遍的一種現象,我們都以為理所當然了。其實,很多時候不正常風氣的泛濫,恰恰是從這樣的“小事”開始的。比如文件里提到的“逢上必叫長”、“稱正不稱副”;有的人去別的單位辦事,不知道該叫什么,擔心叫不準或說錯了別人心里不愿意,干脆一律都叫更高的職務。其實這種“戴高帽”也是一種語言賄賂,有些思想不堅定的人聽慣了就容易飄飄然,助長了官僚主義的習氣。
二是黨內稱呼市場化。就比如我們開頭提到了的中紀委對于央企某些干部的批評。這些企業干部長期在市場經濟的浸淫中,聽慣了別人叫自己“董事長”、“老板”、“老總”,就覺得自己能力很大,感覺很好,好像整個企業都是自己的私有財產一樣。忽略了自己的真正身份只是人民請來打理公司的一個管理員而已,這道思想防線一松懈,就為很多經濟犯罪行為開了大門。
三是黨內稱呼江湖化。把社會上的一些稱呼用語用到黨內。劉某主政某部委的時候,系統內部的“江湖習氣”就很濃,不論大會小會,他在打招呼時從不說“同志們”,而說“弟兄們”,他的下屬也都視他為“老大”。后來查明,向劉某行賄的人中,有幾個就是他曾經的“鐵哥們”。稱呼上的江湖化無疑助長了劉某的匪氣,也是他不正作風的一個寫照。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黨內稱呼的不規范折射出的是我們黨內政治生活庸俗化的這樣一個傾向。我們“全面從嚴治黨”就是要從這些細微的苗頭抓起,嚴肅黨風政風,防止不正之風蔓延災。
黨內稱呼事情雖小,但是關系緊要。為了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氛圍,當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首先,就是領導要帶頭扭轉風氣。鄧小平同志多次指出:不能把黨內同志之間的平等關系,變成舊社會君臣父子關系、貓鼠關系、幫派關系。在這方面,小平同志就是一個很好的典范,他特別不喜歡官僚特權的做派,稱自己是“人民的兒子”。《解放日報》曾經登載了這樣一件往事:1984年,武漢一位工人因為受到不公的待遇給鄧小平同志寫了一封喊冤信。信中懇切地寫道:“小平同志,我這樣的稱呼,似乎不太禮貌,若有不妥之處,請給予責備。”鄧小平看了這封“稱同志”的信,當即寫下了批示:“頭一次看到這樣的稱呼,我很喜歡,酌重處理”。我們現在看到這段故事依然很感慨,試問我們現在的領導干部,和小平同志比一比,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以同志相稱呢?
其次,可以明文規定一下必須使用同志稱呼的場合,嚴肅一下紀律。比如黨內會議、民主生活會、學習交流會、批評和自我批評等場合都應該規范使用同志稱呼。形成習慣之后呢再循序漸進地向日常生活領域推進。既然互稱同志是黨內的政治規矩,就必須扎扎實實地去踐行。如果只是高喊口號,不僅不能改善風氣,反而更加敗壞風氣,助長虛浮之風。
中國共產黨誕生時,黨員人數不足百人,何以能夠從一個弱小的在野黨壯大成為一個擁有8000多萬黨員的執政大黨?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從嚴治黨,構建了一整套鐵的紀律與規矩,從而鍛造了黨的先進性與戰斗力,為我們的事業提供了堅實的政治保障。
2014年,全面從嚴治黨成為中國執政黨加強自身建設的一大關鍵詞,“從嚴”的一個表現就是抓細抓小,做到無死角。我們中國有一句古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每個人叫一聲“同志”就是在為我們政治上的青山綠水積累小善,這樣一棵棵樹栽下去,最終就會蔚然成林,形成一個風清氣正的好環境。
[1]<黨課>編輯部.黨內稱呼問題有多重要?[J].黨課,2016(11期上半月刊).
[2]陳燕.黨內稱呼現四種不好傾向,互稱同志是重要政治規矩[N].學習時報,2015-10-19.
D262.6
A
2095-4379-(2017)33-0239-02
崔琳琳(1987-),女,漢族,河南靈寶人,畢業于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專業,中共靈寶市委黨校,教研室哲學與政治教師,助理講師,研究方向:側重于原著選讀和古典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