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美國際貿易中專利維權的制度差異:基于案例的比較研究

2017-01-27 23:02:12武晨簫李正風
中國軟科學 2017年6期
關鍵詞:企業

武晨簫,李正風

(清華大學 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北京 100084)

?

中美國際貿易中專利維權的制度差異:基于案例的比較研究

武晨簫,李正風

(清華大學 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北京 100084)

本文以通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與美國斷路器企業的知識產權糾紛為案例,分析中美兩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專利保護制度差異。研究發現美國在進口環節設置的337調查作為一種準司法制度,有效彌補了專利司法保護國際貿易領域的缺點,其實質是保護美國國內產業,具有“防火墻”的功能。比較而言,中國針對專利侵權的行政保護力度弱,未能真正發揮對司法制度的補充作用,同時本土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缺少有針對性并行之有效的專利維權渠道。本文認為,在整體上提高我國專利行政保護力度的前提下,有必要針對國內和國際貿易這兩個不同領域的特點,構建有差異的專利行政保護體系。

專利保護;國際貿易;337調查;案例研究;制度差異

一、引言

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是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僅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而且要在國際競爭中有效地維護自主知識產權,同時要有效地利用市場這一戰略資源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我國的創新戰略和政策,比較強調知識產權的創造,但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特別是在全球競爭中專利維權的關注嚴重不足,如何合理利用市場資源促進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在全球貿易市場中,知識產權維權問題一直存在。這對于目前正努力實現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轉型的中國來說,更是不可避免的挑戰。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我國企業研發出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在國際貿易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并由此面臨越來越復雜的涉外專利維權風險;另一方面,在國內市場,我國企業也與國外企業發生了越來越多的知識產權糾紛。

在已經發生的國際貿易專利侵權糾紛中,國內一些企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對我國企業遭遇國際貿易知識產權糾紛的原因,學術界多有探討。一方面,隨著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入,國際貿易中知識產權產品不可避免地受到國際經濟、制度等大環境影響[1],如中外貿易持續順差[2]、外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3]。另一方面,國內企業[4]、行業[5]和政策制度[6]確實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2-3],如我國企業技術能力弱,知識產權儲備和運用不足;各主體不熟悉外國知識產權訴訟程序和規則等。以美國337調查為例,337調查是對在美國進口貿易中知識產權侵權或其他形式的不公平競爭等行為展開的準司法調查。人們發現,近年來涉及我國企業和產品的337調查數量逐年上升,調查訴由以專利侵權為主,涉案產業高技術化趨勢明顯[7]。有學者對涉及到中國企業的337調查案件進行回顧,通過案例分析我國在應對337調查存在的問題[3],也有人試圖針對調查的不同階段[8]或調查涉及到的各個參與主體,在應對策略方面提出建議和對策[9-10]。

但在這些分析中,人們對不同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專利維權制度的差異的探討尚不深入。而認識這種制度設計上的差異,對進一步完善我國創新體系和知識產權政策有重要意義。本文將選擇通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通領公司”)和美國企業在美國、中國發生的專利糾紛的案例為研究對象,比較分析中美兩國專利維權的制度差異,反思我國專利維權體系存在的問題。選擇該案例的原因如下:第一,中國企業在美國337調查中多以和解或敗訴告終,而通領公司海外維權案是“中國知識產權海外維權完勝第一案”[9],并且“首次起訴美政府機構獲勝”[10],其維權過程具有典型性。第二,自2004年起,通領公司遭到美國斷路器企業巨頭輪番提起的多次專利侵權訴訟與337調查。在應訴的六年時間里,通領公司經歷了敗訴、上訴、反訴等,可系統展現美國專利維權制度體系的特點。第三,在此案例中,美國斷路器企業在美國制度體系內訴通領公司侵權,同時,通領公司在中國制度體系中訴美國企業的中國子公司侵權,是對中美兩國專利維權制度進行比較研究的恰當案例。

通過基于案例的比較分析,本文試圖回答以下問題:中美兩國在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維權制度存在哪些差異?我國應如何處理專利司法保護與專利行政保護的關系,進而通過維權機制設計促進我國產業的發展并提升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

二、案例:通領公司與美國企業的專利糾紛

通領公司是我國一家生產斷路器的民營企業。

斷路器是一種漏電保護器,其工作原理是當設備探測到帶電導體和回路導體間電流不平衡時自動斷開電路,防止漏電事故發生。《美國國家電氣法規》*《美國國家電氣法規》最早于1879年由保險公司、機電業者、建筑業者和其他機構聯合制定。1911年,由美國國家消防協會(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簡稱NFPA)接管,成為美國國家消防系列文件中的一部分(NFPA 70),是美國電氣安全領域最重要的文件之一,每三年修訂一次,現最新版本為2017版。(National Electrical Code,簡稱NEC)[11]規定,一套住宅必須至少安裝八只斷路器,且每兩年必須更換一次。由于NEC在全美50個州適用,因此,形成了巨大的市場需求。

自20世紀80年代起,萊伏頓(Leviton)、庫珀(Cooper)、帕西西姆(Pass & Seymour)、哈卜(Hubbell)等多家企業壟斷了美國斷路器市場。它們生產的接地故障斷路器(Ground Fault Circuit Interrupter,簡稱GFCI)產品采用機電一體化漏電保護技術,并申請了大量專利,形成了密集而立體的知識產權高壩和陷阱。通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智能接地故障斷路器產品是以零功耗永磁式電磁脫扣和電磁復位原理實現自動控制的漏電保護技術,突破了傳統技術局限[12],實現了自動復位、通訊控制和網絡系統控制,提高了產品的安全性和檢測靈敏度。

在進入美國市場前,為規避知識產權訴訟風險,通領公司委托兩家美國律師事務所進行了產品侵權評估。在拿到兩份不侵權司法意見書后,通領公司進入美國市場。憑借新穎的技術和較高的性價比,通領公司2004年在美銷售額達到5000多萬美元,占據了美國約10%的市場份額[13]。通領公司產品的迅速擴張引起美國斷路器寡頭的恐慌。自2004年起,美國萊伏頓公司、帕西西姆公司多次通過專利侵權訴訟、337調查等手段對通領公司發起進攻,試圖將通領公司的產品擠出美國市場。從2004年到2010年,通領公司經歷了艱苦的國際知識產權維權之路。在此過程中,通領公司也在國內提出了針對萊伏頓公司、帕西西姆公司中國子公司或生產商的專利侵權訴訟。

2004年,擁有60%美國斷路器市場份額的萊伏頓公司以侵犯知識產權為由,先后在美國三個州四個不同地方法院起訴通領公司的美國經銷商專利侵權[11]。通領公司主動以第二被告身份介入此案。經過3年多的對抗與較量,通領公司兩次拿到不侵權的馬克曼命令(Markman Order)*馬克曼命令(Markman Order)是美國法官根據馬克曼程序做出的審理專利侵權糾紛、解釋專利權利要求、確定保護范圍的司法裁決,對侵權判決結果具有決定性作用。2006年5月23日,通領公司拿到針對558專利不侵權的馬克曼命令。根據美國法律,在馬克曼程序中敗訴的當事人不能提起上訴。但萊伏頓公司隱瞞了正與通領公司打官司的事實,用766專利再次起訴。2007年3月5日,通領公司再次拿到針對766專利不侵權的馬克曼命令。。最終,2007年11月,萊伏頓公司以不上訴為條件與通領公司達成和解協議。這場備受中外媒體關注的“中美知識產權官司第一案”[14]是我國企業在美國知識產權糾紛案中第一次被判完全不侵權。

2007年,美國帕西西姆公司以專利侵權為由,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簡稱USITC)提起通領公司等多家企業侵犯其美國知識產權的337調查(案件號為337-TA-615)。同時,帕西西姆向美國紐約聯邦北部分區法院提起專利侵權訴訟。2009年,USITC下達337調查終裁判決,裁定通領公司侵犯帕西西姆公司的美國專利,對中國企業產品實行有限排除令。2010年8月,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裁定通領公司不侵權,撤銷對通領公司的有限排除令。這是中國企業首次徹底推翻USITC的337調查。

2010年,萊伏頓向USITC提起針對通領公司等企業的337調查(案件號為337-TA-739)。由于萊伏頓與通領公司曾達成和解協議,通領公司主動向美國新墨西哥州聯邦地方法院提出訴訟。2010年12月,美國新墨西哥州聯邦地方法院判令萊伏頓在一周內撤銷針對通領公司的337調查。至此,通領公司跨國維權之路終于告一段落。

在應對美國企業發起的專利訴訟與337調查的同時,通領公司采取反制策略,在中國先后兩次起訴美國企業中國子公司侵犯通領的中國專利。

2006年,在萊伏頓公司通過美國聯邦法院專利訴訟起訴通領侵權的同時,通領公司在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起訴美國萊伏頓公司中國的子公司立維騰電子(東莞)有限公司在華生產的產品侵犯了通領外觀設計專利。立維騰公司請求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判定通領公司外觀設計專利無效。2007年3月,立維騰公司不服專利復審委員會維持通領公司專利有效的決定[15],轉而在北京法院起訴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和通領公司。在經過一審、二審[16]后,最終,最高人民法院于2012年10月發布終審判決,裁定通領公司外觀設計專利權無效[17]。立維騰公司采用專利無效策略成功地應對了通領公司在中國發起的第一次反擊。

2008年,在通領公司全力應訴帕西西姆337調查的同時,發現帕西西姆在華制造的GFCI產品侵犯了其子公司希珂爾電氣有限公司的中國發明專利,隨即向國家海關總署提出海關保護申請。2008年7月,希珂爾公司在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將美國帕西西姆公司在華生產企業東莞長安訊誠電業制品廠告上法庭。與立維騰的策略相同,長安訊誠提出涉案專利無效宣告請求。專利復審委員會經審查判定希珂爾專利權利要求10無效,在權利1-9的基礎上繼續維持專利有效[18]。然而,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于2011年12月20日判定長安迅誠的產品未落入希珂爾專利權利要求范圍內,因此未構成侵權[19]。至此,通領公司在中國發起的兩場以反制為目的的維權官司均以失敗告終。

三、美國337調查的制度設計及其實質

通領公司知識產權維權的案例不僅涉及到涉案的國內外企業,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中美兩國在國際貿易中知識產權維權制度上的差異。對該案例的分析表明,在美國的國際貿易中專利維權體系中,337調查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美國337調查是獨立于美國聯邦法院體系的準司法調查。更為重要的是,337調查僅適用于美國進口知識產權糾紛。通過比較分析337調查與美國專利司法保護的關系及其差異,我們可以比較清晰地發現美國337調查這種制度設計的目的。

(一)337調查的歷史演變

美國337調查的法律依據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國《1922年關稅法》,其中第316條規定,進口貿易中的不公平競爭方法和不公平行為屬于非法行為,總統有權對相關產品增加關稅或禁止其進入美國。這是一條總攝性條款,立法者的目的是通過提高關稅或禁止相關產品入境來限制不公平競爭。1929年,美國遭遇經濟危機,為在大蕭條中保護本國利益,美國國會將《1922年關稅法》第316條納入《1930年關稅法》第337節。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有權對在美國進口貿易中知識產權侵權或其他形式的不公平競爭等非法行為進行337調查[20]。

二戰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強國,為在世界范圍內推廣本國企業產品,美國大力宣揚自由貿易,要求各國開放市場,在此期間幾乎無人提起337條款。然而,20世紀70年代后,美國經濟滯漲為337條款的復興提供了機會。首先,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對美國造成沖擊,1971年美國第一次出現貿易逆差。其次,知識產權逐步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美國產業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內在動力愈發強烈。最后,由于司法程序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存在不足,尤其在國際貿易中,司法程序往往缺乏效率、取證困難,侵權人可以通過變更美國進口商輕易規避法律制裁。因此,美國產業界建立知識產權邊境保護制度的呼聲日益高漲,337條款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21世紀后,隨著美國經濟的持續低迷,337調查數量不斷增長。

337條款作為337調查的法律依據,經過《1974年貿易改革法》《1979年貿易協定法》《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1994年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等多次修改。一方面,美國國內產業界不斷游說政府保護國內企業的利益,降低美國企業提起337調查的門檻,使申訴人能夠更為輕易地證明進口產品侵犯了其知識產權。另一方面,其他國家企業在337調查中受到打壓,來自國際產業界的壓力迫使美國對337條款進行了局部修改[3]。可以說,促使337調查規則不斷演變的動力源于美國產業界與國際產業界的博弈、美國對國內企業的貿易保護與國際市場自由競爭原則之間的張力。

(二)337調查與美國專利訴訟的比較

由于337調查僅適用于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糾紛,比較該調查與美國專利訴訟的差異可以更好地揭示其制度設計的目的。

從337調查的程序看,在申訴人提出337調查申請后30日內由USITC下設的不公平進口調查辦公室審核并給出是否啟動調查的建議,在立案后的45日內提出結束調查的目標日期,由行政法官進行取證、審理并給出對初裁結果和救濟措施的建議,之后由USITC委員對337調查案件進行裁決。在337調查中,美國聯邦法院體系的作用包括:(1)美國聯邦地方法院受理337調查中的反訴及平行訴訟;(2)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對不服USITC最終裁決的上訴進行一審判決;(3)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337調查上訴進行終審判決[3]。

實際上,從337調查開始至USITC終判,一直是準司法程序。如果被告不服USITC的終裁判決,可向聯邦法院上訴,案件才真正進入司法審查程序。337調查與司法調查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立案條件和成本。美國337調查立案條件極低。申訴企業不需繳納訴訟費用,只需遞交申訴書即可。在立案材料方面,在1988年對《綜合貿易與競爭法》中的337條款進行修訂后規定,337調查中的知識產權案件立案時,只需要申訴方提供行為要件和產業要件,而不需提供損害要件。在申訴人方面,337調查對申訴人或企業的國籍或注冊地不做限制,只要申訴人認為其在美登記注冊的知識產權受到進口產品侵犯,或認為進口產品存在不公平競爭行為,并證明美國國內已經存在或正在形成相關產業,即可向USITC提起337調查申請[3,21]。

比較而言,美國司法體系需要申訴人證明損害的存在,即遵循“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相對于普通民事訴訟,專利侵權案件的取證更為困難[28]。首先,專利侵權具有行為隱蔽性。侵犯專利權不是對有形財產的直接占有,而是以同樣的專利技術方案制造產品或實施方法。第二,專利具有公開性,專利權人難以獲得侵權人復制其專利產品的翔實證據。尤其是如果侵權事實發生在境外,侵權的證據更無從查起。第三,司法制度對專利侵權證據的要求非常嚴格。因此,通過美國專利司法保護體系,專利權人在立案前的取證工作上就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和精力。

在前述案例中,作為申訴企業,萊伏頓公司或帕西西姆公司只需向USITC提出我國接地斷路器產品侵犯了其美國知識產權且美國國內存在斷路器產業,無需費力收集證據證明我國產品究竟如何侵權,也無需證明我國產品給企業或產業帶來多大損失,即可提出337調查,調查立案成本極低。

第二,案件管轄權。337調查對案件管轄權的要求較為寬松。在涉及到通領公司的兩起337調查案件中,涉案的中國企業并沒有在美國直接設立分公司,而是通過中間商將產品銷往美國,但也被列為被申訴人[3,23]。寬松的管轄權為美國專利權人維權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在美國司法體系內,對管轄權的限制較為嚴格,要求被告必須能夠以法律規定的方式被送達、必須在美國境內擁有可執行的資產[3]。在進口產品環節,外國制造商在美國境內一般沒有工廠或經營場所,如發生侵權行為,美國專利權人只能起訴該產品的進口商。國外的生產商可以輕易地通過更換美國進口商規避司法制裁,繼續由其他美國進口商進口侵權產品。特別地,由于外國制造商不是案件當事人,法院難以要求他們提供專利訴訟所需的材料,進而無法調查取證。

第三,救濟措施。專利司法訴訟判定被告存在侵權行為后,只能針對有限的被告執行懲處措施、裁定金錢賠償,但不能向非被告頒發禁令。而在337調查中,雖然無法使申訴企業直接得到經濟賠償,但USITC除可以發布針對特定當事人產品的有限排除令之外,還有權發布普遍排除令,即不分進口產品來源地或生產商,禁止所有同類侵權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甚至可以將侵權產品的上下游產品全部排除在外[3]。這樣一來,通過337調查,勝訴的美國企業可以有效地阻止競爭產品進入美國。

在通領公司經歷的兩起337調查案中,USITC終裁分別發布了有限排除令和普遍排除令。如果中國企業不再向聯邦巡回法院上訴,USITC普遍排除令成立,那么我國漏電保護行業將重蹈VCD行業的覆轍,我國自主生產的接地斷路器將失去美國市場,國內漏電保護產業將面臨停產倒閉甚至消失的風險。

除了立案門檻低、管轄權限定寬松、救濟措施嚴厲外,與美國聯邦法院司法體系的專利侵權訴訟相比,337調查還具有審理周期短、被告應訴成本高等特點。一般地,337調查時間不超過12個月,較為復雜的案件也須在18個月內結束[3]。與美國司法體系專利訴訟審判周期相比,337調查的時間縮短了約一半以上,具有周期短、見效快的明顯優勢。此外,337調查是無賠償訴訟,即使最終判定被申訴人不侵犯申訴人權利,被申訴人也得不到任何賠償[3]。且由于案件涉及美國企業商業機密,中美兩國語言、制度存在較大差異,中國律師通常很難發揮直接作用,被訴企業必須聘請美國律師。這就導致很多被訴企業由于無力承擔巨額費用而不得不尋求和解、甚至直接放棄美國市場。

(三)337調查的目的與實質

從以上關于337調查的歷史變遷,以及對337調查與美國司法調查差異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337調查從一開始就有保護美國市場和美國產業發展的動機,只是隨著全球化的演進、與貿易相關的國際規則的變化,以及知識產權重要性的提升,這種目的或動機在“反對不公平競爭”或“促進對知識產權的有效和充分的保護”等制度理念下有了更大的解釋空間。事實上,在國際貿易中,自由主義和保護主義之間始終存在著張力。自由主義的原則有利于消除貿易壁壘和促進公平競爭,但全球競爭中對國家利益的維護也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保護主義。這種張力在337調查中有突出的體現。

如果從專利保護的行政執法的角度理解337調查,那么我們可以看到該調查的兩種功能及其沖突。一方面,337調查有通過行政執法來彌補司法保護不足這方面的功能。Marisa A Pagnattaro等人[22]的研究認為:“在進口產品知識產權侵權方面,由于司法保護耗時長、過程具有不確定性,美國企業通常提起337調查作為最后的補救措施。”Jack Q Lever[23]也指出:“337調查是打擊外國產品不公平競爭的有力武器,為美國產業提供了阻擋外國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的途徑。在很多情況下,337調查是法院司法系統的重要替代與補充。”

但另一方面,337調查制度在確實為美國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提供了有效渠道的同時,“337調查可能被用作抵制進口產品的貿易保護工具:在國際競爭中利益受到威脅的美國企業提起337調查是為了尋求貿易保護,而不是捍衛其知識產權。知識產權保護的根本目的是鼓勵創新,但337調查制度可能損害創新、對研發投資產生負面影響:美國企業可能會發現從保護已有知識產權上獲得的利潤已經足夠‘多’。因而337調查可能會被濫用為貿易保護工具,而非知識產權維權工具。”[24]有學者更加明確地指出:“USITC是一個擁有重要權力的強勢機構,其保護主義(protectionism)目的有時甚至會傷害專利體系的目標。”[25]

如果準確把握337調查在制度設計上的特點,可以更加清晰地發現該調查的實質。337調查有兩個突出特點,其一,337調查僅針對進口貿易中的知識產權糾紛;其二,該調查明顯有利于申訴人而不利于被申訴人。這種制度設計反映了337調查的根本目的,是要有效地維護美國知識產權、美國產品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從通領公司的案例看,不論是美國企業直接發起的專利司法侵權訴訟,還是由通領公司不服337調查終裁上訴至司法體系,均以美國企業敗訴或和解告終。可見,在美國司法體系下,美國國內企業并不能在以“公正”為宗旨的司法制度下“討到便宜”。但是,這些美國企業卻可以在以“保護”為根本指向的337調查中獲得多方面的庇護,即便通領公司在最終的司法訴訟中獲勝,但已經在多次337調查和漫長的司法訴訟中付出了較大的代價,喪失了發展的良機。可以說,美國在商品進口環節建立的337調查制度發揮了“防火墻”功能,通過專利行政保護,打壓具有強勁競爭力的外國產品,阻礙其瓜分美國市場,從而為美國企業的利益提供了保護。

四、中國專利維權制度的特征與問題

在通領公司的案例中,通領公司也在中國對美國公司的專利侵權進行維權。但通領公司不是通過專利行政保護,而是通過司法訴訟來尋求保護。選擇這種策略與中國專利維權制度的特點有關。

對比美國337調查及其與美國司法體系的關系,我們可以發現,專利維權在制度設計上涉及兩方面問題:第一,從手段上看,專利的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的關系;第二,從對象上看,不同的保護手段是否同等地應用于國內的專利糾紛和國際的專利糾紛。總體上看,美國專利維權制度的特點:第一,存在司法保護和行政保護兩種互補的制度設計;第二,有區別地對待國內、國際的專利糾紛。具有行政保護和“準司法”特征的337調查僅適用于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糾紛。

下面可以從這兩個方面來看我國專利維權制度的特點。

第一,專利行政保護是否成為專利司法保護的有效補充?專利司法保護是依據相關法律,為保護與恢復專利權人被破壞或侵害的利益,而對侵權人實施強制性的法律措施。專利行政執法則是政府機關或委托單位依法處理專利侵權行為、調節專利糾紛及查處假冒專利或專利侵權的具體行政行為。1994年,專利行政保護得到國際條約的認可。在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中達成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簡稱TRIPS)規定,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可以采用行政手段,由此形成了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的“雙軌制”方式。

司法審判的出發點在于執行法律,側重于保護權利人的權益。專利司法保護具有力度大、權威性高、規則明確等優勢,但由于遵循“不告不理”的聽審原則,司法保護無法對侵害行為進行預防。同時,根據民事訴訟“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被侵權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金錢成本收集證據。加之專利侵權行為具有隱蔽性,取證難度大。司法程序也導致審判時間過長,一旦侵權人提出專利無效抗辯,即使嚴格按照各個階段的審限,至少也需要三年時間才能結案[26]。以上因素導致可能存在司法保護失靈情況:“在調查取證不能、發現侵害人不能、制止侵害行為繼續不能、畏懼訴訟程序繁瑣、預期獲賠數額低于訴訟成本,以及大規模、群體性侵權等情況下,都會出現民事司法救濟‘失靈’的現象”[27]。

相比較而言,專利行政保護作為專利司法制度的有效補充,強調“效率優先、兼顧公正”[28]。專利行政執法注重效率,執法程序便捷,具有一定的主動性與靈活性,有利于及時解決矛盾,維護專利權人合法權益。在處理侵權糾紛的過程中,專利權人可請求專利管理部門調查取證,相較于司法訴訟,專利權人付出的成本較低。同時專利行政執法人員調查取證也具有專業性優勢。

我國自1984年建立專利制度起,就施行專利司法保護與行政保護“兩條途徑,協調運作”[28]的策略。特別是在我國專利制度建立之初,司法救濟調處社會糾紛的力量不足[29],行政保護曾發揮重要作用。但在此后《專利法》修改的過程中,行政保護的執法力度被明顯弱化。2000年《專利法》第二次修改[30],明確了行政保護的地位在司法保護之后,取消了專利復審委員會的最終決定權;同時弱化了專利行政機關對專利侵權糾紛的處理,取消了專利行政機關責令賠償的職權。這樣一來專利行政執法部門只能調解或責令停止侵權,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侵權行為人的主動配合。針對專利侵權案件,專利行政執法部門無法使用暫扣、查封、沒收、賠償等行政執法手段或措施,僅擁有行政調處權。2011年開始施行的《專利行政執法辦法》[31-32],明確了專利行政執法的原則與制度、主體與職權以及執法程序等,但并未對針對專利侵權的行政執法權力做出修改。

在責令侵權人停止侵權行為或調解中,專利行政執法部門對侵權人不具任何威懾或約束作用。若當事人不服行政部門做出的處理決定,反過來可以提起行政訴訟。行政部門的權力和責任嚴重不對等,這一方面導致專利行政執法力度弱,專利權人往往不愿尋求專利行政保護,被申訴人也可以通過上訴輕松地使案件進入司法程序;另一方面也使得行政執法部門因擔心發生行政訴訟影響績效考核而不愿處理專利侵權糾紛[33]。在這種情況下,行政保護對專利維權難以起到應有的作用,可以認為我國專利行政保護并沒有成為專利司法保護的有效補充。

從通領公司的案例看,在面對兩家美國企業在華子公司進出口環節出現的專利侵權問題時,通領公司選擇提出專利侵權訴訟,走司法保護程序,而沒有選擇行政保護程序,固然與我國沒有專門針對國際貿易中專利侵權的行政保護有關,但也是因為我國現行的行政保護制度作用相當有限。

第二,是否應有區別地對待國內專利侵權糾紛與國際貿易中的專利侵權糾紛?美國對專利行政保護或“準司法”體系的執行范圍進行了限定,專利行政保護僅適用于國際貿易中的專利侵權糾紛,在美國國內并無針對專利侵權糾紛的行政保護體系。對此,有學者認為,美國產業競爭秩序較為穩定、規范,企業專利意識較強,鮮有大規模、群體性的侵權案件,因此國內專利侵權的處置為法院訴訟。但在國際貿易中,涉及到復雜多樣的主體,通過司法訴訟解決專利侵權糾紛非常困難,所以在國際貿易中建立了行政保護制度[29]。我們此前的分析表明,以337調查為代表的美國專利行政執法手段只用于進口貿易,其實質是要保護美國市場、產業和企業,維護美國國家經濟權益、美國專利權人在國際貿易中的權益,其制度設計目的與功能與司法體系有很大不同。

實際上,我國有與美國337調查類似的專門針對國際貿易中知識產權摩擦的法律規定。2004年4月6日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增加了“與對外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專章,該法第29條規定:“國家依照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行政法規,保護與對外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進口貨物侵犯知識產權,并危害對外貿易秩序的,國務院對外貿易主管部門可以采取在一定期限內禁止侵權人生產、銷售的有關貨物進口等措施”[34]。該法條對進口貿易中知識產權侵權的行政執法提供了法律依據,但我國至今尚未在該法律規定下形成專門針對進出口產品的、可操作的調查和維權制度體系。換言之,就維權體系看,我國的行政專利保護和司法專利保護在實際操作上仍然未對國內專利侵權、國際貿易中的專利侵權做出區分。

從理論上看,把專利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兩種手段運用于國內專利侵權及國際貿易中的專利侵權,在把司法保護作為必須手段并保持其一致性的前提下,我們的制度設計可以有四種選項。(1)不論是國內專利侵權,還是國際貿易中的專利侵權,均采用統一的司法保護,而不使用行政保護的手段;(2)對國內專利侵權運用司法保護;對國際貿易中的專利侵權運用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兩種手段;(3)對國內專利侵權、國際貿易中的專利侵權,均運用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兩種手段,并使用統一的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4)對國內專利侵權、國際貿易中的專利侵權,均運用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兩種手段,但在司法保護保持一致性的情況下,在行政保護方面有所差異。

第一種制度設計難以避免司法保護的不足,專利保護的力度有限,維權的成本較高。第二種制度設計大體與美國相似;第三種制度設計與目前中國制度設計的實際運行情況相近。但如果行政保護的力度不大,被侵權人不愿意提請行政保護,這種制度設計實質上將與第一種制度設計類同。因此要想使這種制度設計真正發揮作用,加強行政保護力度,使之真正成為司法保護的必要補充是一個必要條件。第四種制度設計涉及到針對國內專利侵權、國際貿易中專利侵權行為的不同,充分考慮國際貿易中專利侵權行為的特殊性、專利維權的需求和目標的差異,制定有區別的行政保護措施。

從目前我國專利保護制度設計及其實際運行狀況看,一方面,我國和美國的專利司法保護體系較為相似,在國際貿易中的專利維權不具優勢。另一方面,由于行政保護不能作為司法保護的必要補充,被侵權者往往不得不主要依賴司法保護。從通領公司的案例看,其在國內起訴美國公司侵權時,最終選擇司法途徑,立案之前原告付出大量時間精力收集侵權證據、被訴企業提出管轄權異議拖延審理時間[35]、在被告交足擔保金后海關放行了扣押的疑似侵權產品,其結果是本土企業維權的成本很高。

從我國當前和未來的發展看,隨著我國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以及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不僅我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將面臨越來越多的專利糾紛,在國內市場也將面臨越來越多的產品專利維權問題。而且這種國際貿易中的專利維權不僅涉及到涉案企業,也關系到我國相關產業的發展,更進一步關系到國家利益。考慮到國際貿易中的專利侵權,往往存在涉案國外企業差異性大、多樣性強,取證復雜、難度大,以及調查和處置涉及到法院、知識產權局、商務部、海關等多個部門的協同,我們認為,有必要針對國內和國際貿易這兩個不同領域的特點,構建有差異的專利行政保護體系。

因此,通過以上關于中美國際貿易中專利維權的制度對比和分析,我們更傾向于第四種制度設計,即對國內專利侵權和國際貿易專利侵權,均運用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兩種手段,但在司法保護保持一致性的情況下,在行政保護方面針對其特點而有所差異。一方面要從總體上提高行政保護的力度,賦予行政保護更大的管轄權,允許專利行政執法部門在專利侵權案件中使用暫扣、查封、沒收、賠償、責令賠償等實權,以提高執法的權威性、有效性和操作性,使行政保護真正成為司法保護的必要補充。另一方面,要針對國際貿易中的專利維權特點和目標,形成更能夠整合知識產權局、商務部、海關等多個機構職能的專利維權體系,改變各部門職責不明、分工不清、協調不力的狀況,通過合理的制度設計保持司法體系公平、正義與行政保護快速、靈活的張力,維護國際貿易秩序,為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和保護國家利益提供保障。

[1]冉瑞雪. 337調查突圍:寫給中國企業的應訴指南[M]. 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2015.

[2]何培育. 中歐國際貿易知識產權糾紛與對策[J]. 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 28(5): 109-113.

[3]張 平,黃賢濤. 產業利益的博弈——美國337調查[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4]劉夢蘭. 發展企業知識產權國際貿易淺論[J]. 湖南行政學院學報, 2008 (6): 26-29.

[5]楊丹丹. 由“337調查”引發對行業協會作用的思考[J]. 黑龍江對外經貿, 2006 (5): 31-32.

[6]盧海君, 王 飛.“走出去”企業知識產權風險研究[J]. 南京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4, 27(2): 40-46.

[7]常 雁, 毛雅君. 淺析我國對外貿易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完善——基于中美知識產權貿易爭端中“337條款”的思考[J].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 (1): 67-70.

[8]牟 燕. 美國337條款調查應對策略之實證研究[D]. 福建: 廈門大學, 2007.

[9]張 君. “以夷制夷”中國知識產權海外維權完勝第一案——記浙江通領科技集團海外維權路[J]. 中國經貿, 2011 (9): 50-53.

[10]新浪財經. 中國企業首次起訴美政府機構獲勝[EB/OL].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0917/07588673723.shtml, 2010-09-17/ 2016-12-01.

[11]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 NFPS70: National Electrical Code[EB/OL].http://www.nfpa.org/codes-and-standards/document-information-pages?mode=code&code=70&tab=about, 2016-12-01.

[12]通領科技. 企業概況[EB/OL]. http://www.chgpg.com/aboutus1.htm, 2016-12-02.

[13]范 煒. “走出去”企業海外維權問題——對浙江通領科技集團知識產權海外維權的深度調查[J]. 浙江經濟, 2011 (10): 23-25.

[14]新華網.“中美知識產權第一案”勝訴后的反思[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7-10/10/content_6856953.htm, 2007-10-10/2016-03-02.

[15]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 插座(接地故障斷路器GFCI)[EB/OL]. http://app.sipo-reexam.gov.cn/reexam_out/searchdoc/decidedetail.jsp?jdh=WX9268&lx=wx, 2016-09-23.

[16]北京法院網. 通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與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等外觀設計專利權無效行政糾紛一案[EB/OL]. http://bjgy.chinacourt.org/paper/detail/2010/07/id/270874.shtml, 2010-07-06/2016-09-23.

[17]中國知識產權裁判文書網. 通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與立維騰電子(東莞)有限公司、一審被告、二審被上訴人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外觀設計專利權無效行政糾紛再審行政判決書[EB/OL]. http://ipr.court.gov.cn/zgrmfy/zlq/201310/t20131022_159554.html, 2013-10-22/2016-12-03.

[18]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 避免壓敏電阻失效的裝置及方法以及接地故障斷路器[EB/OL]. http://app.sipo-reexam.gov.cn/reexam_out/searchdoc/decidedetail.jsp?jdh=WX13262&lx=wx〗, 2016-11-23.

[19]北大法寶. 希珂爾電氣有限公司與東莞長安迅誠電業制品廠等侵犯發明專利權糾紛上訴案[EB/OL]. http://eproxy2.lib.tsinghua.edu.cn/rwt/160/http/P75YPLURNN4XZZLYF3SXP/case/pfnl_1970324837862629.html?keywords=%E5%B8%8C%E7%8F%82%E5%B0%94&match=Exact, 2016-11-03.

[20] Untied State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337 Info-Unfair Import Investigations Information System[EB/OL].http://pubapps2.usitc.gov/337external/, 2016-12-02.

[21]鐘 山. 美國337調查規則, 實務與案例[M]. 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2012.

[22] Marisa A Pagnattaro, Stephen K Park. The long arm of section 337: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as a global business remedy[J].American Business Law Journal, 2015, 52(4): 621-671.

[23] Jack Q Lever. Unfair methods of competition in import trade: actions before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J].The Business Lawyer, 1986, 41(4): 1165-1186.

[24] Catherine Y Co. How valuable are the patent behind section 337 cases?[J].World Economy, 2004, 27(4): 525-539.

[25]Bruno G Sim?es. What’s the deference? why the federal circuit's treatment of itc section 337 cases raises agency-specific precedent concerns[J].The Kansas Journal of Law & Public Policy, 2013, 23(1): 104-119.

[26]王志剛. 論行政保護框架下的專利侵權救濟[J].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5(3):131-134.

[27]董 濤. 專利權保護網之漏洞及其彌補手段研究[J]. 現代法學,2016(2):43-60.

[28]劉銀良. 論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處理的弊端:歷史的選擇與再選擇[J]. 知識產權,2016(3): 33-44.

[29]萬里鵬. 我國專利行政執法制度實證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15(9):119-123.

[3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 專利法第二次修改的說明[EB/OL]. http://www.sipo.gov.cn/zxft/zlfdscxg/bjzl/200804/t20080419_383844.html, 2006-12-28/2017-03-30.

[3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 《專利行政執法辦法》(第60號) [EB/OL]. http://www.sipo.gov.cn/zcfg/flfg/zl/bmgz/201310/t20131025_861844.html, 2011-01-13/2017-03-30.

[3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 《關于修改<專利行政執法辦法>的決定》(第71號) [EB/OL]. http://www.sipo.gov.cn/zcfg/flfg/zl/bmgz/201310/t20131025_861844.html, 2015-06-01/2017-03-30.

[33]冀 瑜,李建民. 試論我國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處理機制及其完善[J]. 知識產權,2011(7):97-99.

[34]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EB/OL].http://www.gov.cn/flfg/2005-06/27/content_9851.htm, 2005-06-27/2017-03-16.

[35]北大法寶. 東莞長安迅誠電業制品廠等與希珂爾電氣有限公司侵犯發明專利權糾紛管轄權異議上訴案[EB/OL]. http://eproxy2.lib.tsinghua.edu.cn/rwt/160/http/P75YPLURNN4XZZLYF3SXP/case/pfnl_19703248390

83128.html?keywords=%E5%B8%8C%E7%8F%82%E5%B0%94&match=Exact. 2017-03-04.

(本文責編:王延芳)

The Differences of Patent Protection System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 Case-based Comparative Study

WU Chen-xiao, LI Zheng-feng

(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dispute among China’s Tollea Group Co. and the United States’ circuit breaker enterprises, we analyzed two countries’ patent protection system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We found that the 337 investigation, which is a special quasi-judicial institution u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mport and export links, acts as a great supplement to the judicial protec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essence of 337 investigations is to protect the domestic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has the function of the “fire wall”. However, comparatively speaking, the power of administrative protection aimed at patent infringements in China’s is quite weak, so that is not qualified enough to make a complementation to the judicial system. As a result, the China’s domestic enterprise cannot find an effective way to protect their patent right and is in an inferior position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herefore, we suggest China establish different patent administrative protection systems applied respectively in inland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under the premise of generally improving the patent administration protection in our country.

patent protection; international trade;337 investigations; comparative study; institutional differences

2016-12-14

2017-04-28

清華大學自主科研項目“中國重大科技創新的社會研究:案例分析與理論探索”(20141081191)。

武晨簫(1991-),女,北京人,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科學技術與社會、科技政策。通訊作者:李正風。

G306.3

A

1002-9753(2017)06-0021-10

猜你喜歡
企業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8期)2022-09-20 06:44:30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6期)2022-06-29 01:11:44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4期)2022-06-05 07:53:30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企業
當代水產(2021年5期)2021-07-21 07:32:44
企業
當代水產(2021年4期)2021-07-20 08:10:14
敢為人先的企業——超惠投不動產
云南畫報(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99久久这里只精品麻豆|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日韩av资源在线| 日韩无码黄色| 亚洲黄网在线|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观看| 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日日拍夜夜操| yjizz视频最新网站在线|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 国产极品粉嫩小泬免费看|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亚洲啪啪网| 欧美www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91九色国产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网|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一|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久久黄色影院| 日韩欧美91| 国产视频 第一页|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高清在线播放|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19国产精品麻豆免费观看| 在线看AV天堂| 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亚洲美女操| 国产a网站|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日韩无码黄色网站|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精品五夜婷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视频网站| 国产一级α片|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极品|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一级| 国产精品视频3p| 欧美精品1区|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 国产黄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第| 国产久草视频|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不国产大片| 性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污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