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產業聚集對協同創新效率影響的實證分析

2017-07-03 16:04:15王佳瑋程中華
中國軟科學 2017年6期
關鍵詞:效率模型企業

劉 軍,王佳瑋,程中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中國制造業發展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0044)

?

產業聚集對協同創新效率影響的實證分析

劉 軍,王佳瑋,程中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中國制造業發展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0044)

本文采用2001-2014年中國省級面板數據,利用空間計量模型實證分析了產業聚集對多主體之間協同創新效率的影響。研究結論表明,協同創新效率在地理分布上呈現出明顯的空間異質性,東部地區較高,中西部地區較低。產業聚集顯著促進地區協同創新效率的提高,而且協同創新效率存在顯著的空間溢出效應,即鄰近地區協同創新效率的提高可以顯著地提高本地區的協同創新效率。提高研發強度對地區協同創新效率的提升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產業聚集;協同創新;創新效率;空間溢出效應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知識與科技的作用日益凸顯,協同創新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要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其協同創新效率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著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以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進而影響著我國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實現。影響協同創新效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策因素、經濟因素、自然因素等都對協同創新效率產生著重要的影響,而從區域經濟學角度來看,產業聚集是影響地區協同創新效率的重要因素。在中國協同創新發展正處在關鍵階段的時期,研究產業聚集能否提升協同創新效率對于地區產業空間布局和協同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文獻綜述

針對產業聚集與協同創新相結合的研究較少,國外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協同創新的動因、要素以及模式等三大方面。關于協同創新的動因,學者們主要從獲取外部資源、實現成本共擔和風險共享以及提高企業績效等層面進行了探討。研究認為企業進行協同創新可以獲取外部信息流,并通過知識傳遞、分享和集成等多維互動過程實現企業知識的積累,加速企業的技術創新,提高企業績效[1]。關于協同創新的要素,學者們主要從地理鄰近性、信任、溝通和機制環境等層面進行了分析。研究認為地理鄰近性有利于經驗交流以及知識和技術的溢出,還有利于節省溝通的時間和費用,從而有利于加速集體創新[2]。信任是各主體之間進行協同創新的關鍵,隨著雙方信任程度的增加,企業的創新效率也將提高[3]。頻繁有效的溝通有利于增強各主體之間的信任程度,能夠推動企業的創新管理以及提升企業的創新績效。相比于其他創新主體,政府對企業協同創新的推動作用相對較小[4]。對于協同創新模式的研究,學者們主要從研發協同、創新外包、專利許可以及技術轉讓等層面展開了分析。研究認為研發協同可以有效利用外部知識和技術,降低研發成本和風險,有利于促進科研合作和信息共享,是企業進行協同創新的主要方式[5]。服務外包提高了企業的創新速度,降低了創新風險,增加了創新開發的靈活性,已經成為企業提升創新能力以及改善創新績效的戰略選擇[6]。

國內學者關于產業聚集與協同創新相結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產業聚集與協同創新評價的指標體系和合作平臺等方面。產業聚集區會形成有效的協同創新機制,從而提升聚集區內創新網絡的創新績效。產業聚集會增強技術創新網絡和社會創新網絡的緊密聯系,從而使得各主體之間的信任強度增加,增加協同創新系統中創新資源的交流,推動協同創新系統的創新[7]。劉曉云等從系統動力機制、資源供給機制、合作信任機制和激勵保障機制等四個方面構建了我國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運行機制[8]。王婉娟等從自主創新能力、協同投入產出能力、協同關系管理能力和協同環境支撐能力等四個方面分析了協同創新能力的內涵,在此基礎上構建了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化學領域中2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協同創新能力進行了評價[9]。

還有一些學者以具體產業聚集區為案例,研究了產業聚集區內協同創新的發展過程與實現機制。蔣石梅選取保定市新能源及輸變電產業的集群進行了案例研究[10],韓言虎等對“寶雞·中國鈦谷”產業集群內的協同創新系統進行了分析[11],李宇等以大連保稅區汽車產業集群為例分析了集群技術溢出的機制[12]。這些研究結論表明,產業聚集不僅能有效推動區域經濟發展,而且是協同創新系統發展的基礎。產業集群促進了產業鏈、知識鏈和價值鏈的聯動,加速了集群創新能力的提升,提升了協同創新績效。在產業聚集區的協同創新系統中,政府的引導、知識的貢獻、主體的交流以及協同創新平臺的建立都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現有文獻側重于從指標體系、合作平臺以及案例研究等方面分析產業聚集對協同創新的影響,而系統探討產業聚集對協同創新效率的影響研究還相對較少。事實上,在地區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各地方政府往往十分重視產業聚集發展,以此改善產業結構,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產業聚集可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知識生產效率,產生協同創新效應,從而提高協同創新效率;另一方面,產業發展也可能產生過度聚集問題,從而造成要素配置效率損失,降低協同創新效率[13]。因此,產業聚集能否提高協同創新效率對于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本文在計算協同創新效率時,選取的投入變量為協同創新系統中不同主體間的資金往來數據,分別為政府投入、中介機構投入、高校研發資金中的企業投入部分以及科研機構研發資金中的企業投入部分。由于這種方法可以充分地體現協同創新不同主體之間的相互協作程度,因此可以更為準確的度量協同創新效率。不同空間創新主體具有地理依賴性,不同空間的創新要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使得創新行為在空間上集聚和擴散,從而形成了協同創新效率的空間溢出效應,而且這種空間溢出效應對于協同創新效率具有重要影響[14]。此外,協同創新系統作為連續動態的經濟系統,具有路徑依賴的慣性特征,前期的鋪墊和積累必然會通過經濟發展、技術水平、人力資本等因素表現出來,并且會作用于本期或滯后若干期的協同創新發展,即協同創新效率存在動態效應。本文考慮協同創新效率的空間溢出效應和動態效應,實證分析產業聚集對協同創新效率的影響。

二、產業聚集對協同創新效率影響的理論分析

本文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分析產業聚集影響協同創新效率的作用機理,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的理論假說。

(1)在協同創新系統中,企業是創新活動的主體,高校和科研機構通過知識溢出等途徑促進企業創新,是創新的助推器。政府通過政策引導支持企業創新,金融等其他中介機構提供資金支持,是創新的支持者。產業聚集將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多種主體聚集在一起,通過彼此相互依賴、相互協作、相互補充,細化分工,資源共享等機制相互作用,推動協同創新。聚集區中企業將產品研發的市場信息輸送給高校和科研機構,而高校和科研機構則利用自身的人才、知識和技術優勢,幫助企業實現新產品的研發;政府可以通過提供政策引導與支持、制定相關政策與法規、發布相關信息、搭建協同創新平臺等方式來引導和規范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創新行為,降低交易成本;金融等中介機構可以為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等直接創新主體直接提供資金支持。由此可見,產業聚集的過程也就是協同創新網絡的形成過程。一方面,聚集區內各種創新資源,如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等通過聚集區內各種組織間的網絡化聯系而快速流動,完成了創新資源在聚集區內的整合和優化配置,加強了協同創新成員間的協作和分工,從而形成創新知識的協同效應。另一方面,產業聚集有利于形成產學研戰略聯盟和產學研組織聯盟,促進了知識的跨組織流動與共享,加速了聚集區內產業鏈、知識鏈和價值鏈的聯動,從而提升了地區協同創新效率。

(2)從人力資源來看,產業聚集可以提供專業化的勞動力蓄水池,廠商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業化勞動力,勞動力也能發揮自己的專長,從而提升勞動力和廠商之間的配置效率和流動速率。這些專業化勞動力的頻繁交流和工作調換有利于知識和技術的傳播、擴散和共享,從而為企業快速低成本地獲取專業化勞動力和創新生產要素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從資金資源來看,產業聚集有利于協同創新網絡的形成,其中政府可以提供資金支持和引導,金融等中介結構可以直接為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提供資金支持;而且聚集區內企業透明度和信譽度較高,可以吸引投資者提供相對充足的技術創新資金,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信貸融資的難度,減少了集聚資金的耗費時間。從知識和技術資源來看,產業聚集為隱性知識和技術等無形資源的傳遞、交換、組合、優化配置和積累提供了有利條件,還間接利用了更多的非自有資源,拓展優化了資源配置的邊界和效率。同時聚集區內各企業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協調、相互補充,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加速知識和技術溢出。由于聚集區內知識和技術的溢出效應,溢出率越大,協同創新越有利,企業進行協同創新的動機越強,就會進行更多的研發投入,從而有利于地區協同創新效率的提升。

(3)聚集區內的大量企業形成了聯系緊密且運作靈活的專業化分工協作體系,該體系內的企業可以獲得明顯的技術創新成本優勢。首先,企業間信息傳播距離較短,交流障礙較少,傳播速度較快,可以有效降低信息交流和搜尋的成本,提高聚集區消化和應用新技術的速率。其次,該體系內大量的就業機會和不同機構組織,可以吸引大量人才就業并加速人才在不同組織間流動,降低企業招聘和培訓員工成本;這種人力資本的累計提升了地區人力資本存量,對于地區技術創新和經濟增長起到決定性的推動作用。最后,聚集區內地理位置的空間鄰近、產業間前后項聯系、基礎設施的改善和共享以及相關配套行業的成長和發展,都能夠顯著降低企業的運輸成本和生產成本。聚集區的地方根植性,使企業道德公平意識濃厚,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市場交易環境,一般不需要第三方擔保和專業性鑒定,可以降低企業交易成本和違約風險。聚集區內企業間共同價值理念和文化的建立,使企業獲得更多融資機會,提高融資成功率,可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由此可見,產業聚集可以顯著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對協同創新效率的提升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4)一方面,聚集區內的企業處在更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研發強度與創新速度都比那些競爭比較弱的企業高。因為企業進行模仿創新將導致在競爭的時間維度上永遠落后于集群競爭對手,無法立足,因此企業在殘酷的競爭環境中往往會放棄被動吸收其他企業溢出知識的機會,而是主動選擇與聚集區內其他主體進行協同創新。這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實現創新成本分擔和風險分享,還可以在市場上獲得先動優勢,有利于增強企業競爭優勢。另一方面,這種競爭效應使得企業除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產品價格和生產成本之外,更多地表現為產品質量和服務信用的提高,對于地區協同創新發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且相互鄰近的同行業之間的相互競爭有利于企業獲取外部知識,改善經營和管理模式,增強聚集區專業化分工優勢和產業競爭力。這種競爭優勢可以減少系統內的效率損失,實現科技力量的有效協同,從而激活整個創新體系。因此聚集區的這種競爭壓力也可以促進聚集區內企業協同創新效率的提升。

基于上述理論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說:產業聚集有利于地區協同創新效率的提升。

三、中國協同創新效率的測度及分析

(一)協同創新效率測度

考慮到數據包絡分析(DEA)采用線性規劃技術測算效率,不需要設定生產函數的具體形式,從而避免了主觀設定生產函數的影響,同時該方法計算簡便,且能夠處理多投入多產出條件下的效率度量,我們選擇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EA)來測算地區協同創新效率[15]。DEA方法的主要原理是通過保持決策單元的輸入或輸出不變確定相對有效的生產前沿面,然后將各決策單元投影到DEA的生產前沿面上,最后通過比較決策單元與DEA生產前沿面的偏離值來刻畫其相對有效性。

我們將協同創新系統中每一個決策單元(即30個地區)相應的效率評價指數模型建立如下:

(1)

其中,h為決策單元相對效率,inv為產出變量,x為投入變量,由于協同創新系統中的人員往來缺乏相關數據,故我們選取協同創新系統中不同主體間的資金往來數據為不同的投入變量,分別為政府投入(x1)、中介機構投入(x2)、高校研發資金中的企業投入部分(x3)、科研機構研發資金中的企業投入部分(x4)。

在此基礎上,我們在規模報酬不變(CCR)假設的前提下,建立o省相對效率衡量指標h的線性規劃模型,具體形式如下:

(2)

為了便于從理論和經濟意義上作更深入的分析,我們將上述模型的對偶規劃模型建立如下:

(3)

其中,θ即為o省的協同創新效率(cie),其相對效率值介于0與1之間。數據來源于《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分析軟件為Deap2.1。

(二)效率測度結果及分析

常用的DEA方法有投入導向和產出導向兩種方式,考慮到協同創新系統的投入變量比產出變量容易調節和控制,所以我們選取投入導向的DEA方法對2001—2014年全國30個省(市)的協同創新效率進行測算,結果見表1。

表1 2001-2014年中國30個省(市)協同創新效率值

中國協同創新效率在地理分布上呈現出明顯的空間異質性。東部地區的協同創新效率相對較高,中西部地區相對較低。年均協同創新效率最高的是山東,其協同創新效率高達0.96,其次是廣東,達到0.92。天津、重慶、浙江的年均協同創新效率分別為0.89、0.89、0.87,均接近0.90。超出預期的是,北京的年均協同創新效率僅為0.38,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可能與北京協同創新投入較多而產出較少有較大關聯。而中西部地區的協同創新效率普遍較低,年均協同創新效率普遍不足0.30。其中,四川為0.29,甘肅為0.28,陜西為0.22,云南為0.21。通過表1可以發現,產業聚集水平較高的東部地區,協同創新效率較高,而產業聚集水平較低的中西部地區,協同創新效率較低。為了探究產業聚集影響協同創新效率的具體程度和方向,我們建立計量模型并進行實證檢驗。

四、模型的建立與變量說明

(一)空間計量模型的建立

為了分析產業聚集對協同創新效率的影響,本文采用動態空間面板模型來進行實證分析。與傳統普通動態面板模型相比,動態空間面板模型考慮了協同創新效率的空間關聯和空間溢出效應[16],可以有效避免空間相關性問題;而與傳統靜態空間面板模型相比,動態空間面板模型又考慮了協同創新效率的動態效應,可以有效避免變量內生性問題[17],這些都可以使得模型的估計結果更為準確和可靠。基于上述理論分析和研究目的,本文建立如下動態空間面板模型:

(4)

其中,cie為地區協同創新效率,agglo表示產業聚集水平。為了驗證產業聚集對協同創新效率的影響是否存在非線性效應,本文引入其平方項進行檢驗。τ表示協同創新效率一階滯后的回歸系數,反映了前期相關因素對本期的影響。ρ和λ分別表示空間滯后回歸系數和空間誤差回歸系數,反映了協同創新效率在地理位置上的空間溢出效應。W為空間權重矩陣,反映了不同地區之間的空間關聯,本文采用地區間直線距離的倒數作為權重。ηi為地區效應,νt為時間效應,εit為隨機擾動項,分別表示影響協同創新效率的不同維度隨機干擾。X表示控制變量,結合相關文獻的研究,本文選擇以下變量作為影響地區協同創新效率的控制變量:研發強度(rd)、人力資本水平(edu)、競爭水平(comp)、對外開放水平(open)和基礎設施水平(infra)。

(二)數據選取與變量說明

數據來源于2002—2015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和《中國人口統計年鑒》。需要說明的是,西藏地區的相關數據缺失比較嚴重,我們主要對其余30個地區的數據進行討論。

協同創新效率(cie)。相同投入水平下,一個地區獲得的創新產出越多,那么這個地區的創新效率就越高,即這個地區的創新績效水平越高。我們選取多主體投入條件下的協同創新效率來衡量各地區的協同創新效率。

產業聚集程度(agglo)。產業聚集將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多種主體聚集在一起,通過彼此相互依賴、相互協作、相互補充、細化分工、資源共享等機制相互作用,推動協同創新。我們以各地區就業密度來衡量地區產業聚集水平,一個地區的就業密度越大,那么這個地區的產業聚集水平越高。

研發強度(rd)。研發投入強度是國際通行的反映一國或一個地區科技實力、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這說明研發投入強度對協同創新效率也具有重要影響。一般來說,一個地區研發投入強度越高,地區創新能力也就越強,協同創新效率就相對較高。本文采用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來衡量研發強度。

人力資本水平(edu)。人力資本水平對提高勞動生產率具有重要作用。一般來說,一個地區人力資本水平越高,勞動生產率相對也較高,從而促使企業技術改造、升級和更新,因此,協同創新效率就相對較高。我們選取地區人均受教育年限來衡量人力資本水平[18]。平均受教育年限=6年×小學文化程度就業人員比重+9年×初中文化程度就業人員比重+12年×高中文化程度就業人員比重+15年×大專文化程度就業人員比重+16年×本科文化程度就業人員比重+19年×研究生文化程度就業人員比重。

競爭水平(compt)。創新系統內的不完全競爭效應會激勵企業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促使企業技術改造、升級和更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的競爭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私營和外資等非公經濟在市場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營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明顯低于和滯后于非國營企業。我們以各地區非國有經濟的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總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來衡量地區競爭水平。

開放水平(open)。近年來,中國的對外開放水平越來越高。對外開放程度越深的地區,外資相對容易流入,外資企業先進的技術和知識溢出是影響企業創新的重要因素。企業創新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于地區的對外開放水平。本文采用年度實際進出口額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來衡量該地區的對外開放水平。

基礎設施水平(infra)。基礎設施水平是影響技術創新的重要因素,基礎設施發達的地區,可能意味著更低的交易成本,更快速的知識和技術外溢。因此,我們借鑒錢學鋒[19]等的做法,用各地區郵電運輸業產值占地區總產值的比重來衡量基礎設施水平。

五、實證結果分析

為了進行對比性分析和穩健性檢驗,本文采用普通動態面板模型、靜態空間面板模型和動態空間面板模型進行估計。對于普通動態面板模型的估計,本文采用系統GMM進行估計。對于靜態空間面板模型的估計,常用的方法有空間SAR和空間SEM。靜態空間面板模型采用SAR還是SEM,本文采用LM檢驗及其穩健LM檢驗來進行判定。對于動態空間面板模型的估計,常用的方法有極大似然估計法、擬極大似然估計法、空間系統GMM和貝葉斯估計法。由于空間系統GMM可以較好地解決滯后變量和空間滯后變量的內生性問題,使得估計結果更為有效;因此,動態空間面板模型采用空間系統GMM進行估計。表2報告了上述模型各解釋變量的估計系數。

表2 產業聚集對協同創新效率影響的計量回歸結果

注:(1)系數下方的值是t值。(2)***、**、*分別表示變量系數通過了1 %、5 %和10 %的顯著性檢驗。

通過表2可以發現,LM_LAG檢驗優于LM_ERR檢驗,且Robust_LM_LAG通過顯著性檢驗,而Robust_LM_ERR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因此,靜態空間面板模型和動態空間面板模型均采用SAR模型進行估計。AR(1)、AR(2)檢驗表明,一次差分殘差序列只存在1階自相關而不存在2階自相關,這說明普通動態面板模型和動態空間面板模型取一階滯后進行估計是合理的。最后,Hansen過度識別檢驗也表明模型設定合理且工具變量的選取合理有效。

比較普通動態面板模型和動態空間面板模型可以看出,兩個模型的回歸結果存在顯著差異,這主要是因為普通動態面板模型沒有考慮地理距離和空間溢出效應,可能會帶來估計的偏誤。在動態空間面板模型的回歸結果中,空間溢出效應系數為正且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這充分說明了協同創新效率存在顯著的空間溢出效應,即周圍地區協同創新效率的提高可以顯著地提高本地區的協同創新效率。這主要是因為隨著信息技術以及基礎設施的高速發展,不同空間的創新要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使得創新行為在空間上傳播和擴散,從而形成了協同創新效率的空間溢出效應。

比較靜態空間面板模型和動態空間面板模型可以發現,兩個模型的回歸結果也存在較大差異,這主要是因為靜態空間面板模型沒有考慮前期相關因素對本期的影響,可能會帶來估計的偏誤。在動態空間面板模型的回歸結果中,因變量一階滯后項系數為正且都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充分說明了協同創新效率存在顯著的動態效應。這主要是因為協同創新系統作為連續動態的經濟系統,前期的鋪墊和積累必然會通過技術水平、人力資本和經濟發展等因素表現出來,并且會作用于本期或之后若干期的創新活動。因此,本文最后選擇動態空間面板模型作為最終的解釋模型。

從動態空間面板模型的估計結果可以發現,產業聚集水平的一次項系數顯著為正,而二次項系數不顯著,說明產業聚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地區協同創新效率,進一步驗證了我們之前的理論分析。這主要是因為產業集聚不僅能增加就業,吸納勞動力,產生規模經濟,同時能夠提高協同創新系統中多主體協同的效率,從而提高協同創新效率。隨著產業聚集水平的提高,一個地區內創新人才和創新要素的流動加劇,這有利于各種新知識、新技術、新思想和新觀念的傳播和擴散,從而形成有利于知識和技術溢出的外部性效應,對地區的協同創新效率起到促進作用。另外,不同地區之間的創新要素流動,創新資源的互補利用,也有利于創新資源要素的更好的共享和更合理的配置,從而形成有利于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政府、中介機構之間協同創新的競爭合作機制,促進協同創新系統中協同創新效率的有效提高。

從控制變量來看,研發強度的系數顯著為正且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這說明提高研發強度對協同創新效率的提升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這主要是因為當研發強度提高后,地區研發實力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高,從而有利于地區協同創新效率的提升。人力資本水平的系數不顯著,這說明現階段協同創新系統中人力資本的提升作用不明顯,這可能是因為在協同創新系統中,大學和科研機構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才、知識和技術優勢,幫助企業實現新產品的研發,從而使得人力資本的提升作用不明顯。競爭水平的系數為正且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這說明一個地區的競爭性水平越高,競爭機制越完善,創新要素的配置效率越高,經濟運行的效率越強,越有利于地區協同創新效率的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系數為正且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意味著提高對外開放程度有利于地區協同創新效率的提升。這主要是因為地區對外開放程度越高,則該地區的經濟管理方式和理念必將更符合國際市場的要求,也意味著該地區與國際市場的信息交流越發暢通,越有利于國際知識和技術的溢出,對地區協同創新效率具有顯著的提升作用。基礎設施水平的系數顯著為正,這說明基礎設施建設對提高地區協同創新效率有重要意義。基礎設施建設越發達的地區,其協同創新效率也越高。這主要是因為發達的基礎設施有利于生產要素的流通和資源配置的優化,為地區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利保障,從而有利于地區協同創新效率的提升。

六、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利用中國省級面板數據,在測算地區協同創新效率的基礎上,通過構建產業聚集影響協同創新效率的空間計量模型,實證分析了產業聚集對地區協同創新效率的影響。研究發現,協同創新效率存在顯著的空間溢出效應,即鄰近地區協同創新效率的提升可以顯著提升本地區的協同創新效率。產業聚集有利于協同創新主體的交流與合作,對多主體協同創新效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提高研發強度對地區協同創新效率的提升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一個地區的競爭性水平越高,競爭機制越完善,越有利于地區協同創新效率的提高。針對上述結論,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依據產業聚集的優勢,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融合和協同。一方面,加快推進創新要素資源向聚集區集聚,做大做強聚集區主導產業,推動配套產業聯動發展,強化聚集區專業化分工與協作,并加強配套設施建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聚集區或產業集群。另一方面,聚集區應加快產業鏈的培育和完善,圍繞產業鏈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利用聚集區創新鏈的優勢,把創新鏈融入到產業鏈中進行,使創新成果相互銜接、集成,支撐產業鏈整體創新發展,充分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融合和協同,從而提高聚集區創新活動的有效性。

第二,充分利用產業聚集的優勢,完善聚集區協同創新平臺的建設。首先,以產業聚集區為重點,逐步建立和完善以高技術園區、大學科技園、協同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主的協同創新平臺,充分發揮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級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引領作用,加快建立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其次,在產業聚集區推進智慧園區平臺建設,加強眾創、眾包、眾籌和眾扶等支撐平臺建設,著力搭建聚集區協同創新服務平臺,不斷增加聚集區創新資源供給,提升聚集區科技服務能力和水平。最后,加快聚集區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大力發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業化服務機構,加速推進聚集區科技成果的轉化。

第三,依據產業聚集優勢,構建聚集區戰略聯盟和地域性的合作創新網絡。一方面,鼓勵聚集區內龍頭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依托創新戰略聯盟實施重大科技專項,面向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深入開展協同創新,突破產業發展的核心關鍵環節。另一方面,建立聚集區內企業之間正式與非正式的長期合作關系,形成聚集區內合作創新網絡,并不斷加強聚集區與周圍地區產學研合作創新網絡的聯系,充分運用合作機制和資源共享優勢開展聯合研發,促進聚集區內部以及聚集區之間知識的流動和共享,從而實現協同創新主體的多方位交流和多樣化協作。

第四,強化企業在協同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鼓勵企業與其它協同創新主體的深度合作。一方面,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大研發經費投入,加快完善企業研發經費加計扣除政策、多元化投入機制和考核評價機制,切實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引導不同企業在協同創新系統中發揮不同層次的創新主體作用,形成協同創新的合力,切實提高協同創新的能力和效率。另一方面,加強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在平臺建設、人才交流培訓、成果轉移轉化以及決策咨詢服務等方面的合作,不斷拓展深化產學研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鼓勵、培育和發展多元化的中介機構,加大對科技中介的扶持力度,促進中介服務產業的規模化發展、規范化發展和專業化發展。

第五,完善協同創新的制度環境和市場競爭機制。一方面,建立健全協同創新機制、科研評價機制、監督激勵機制和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建立和完善多主體間協同創新的利益協調機制和資源共享機制,并逐步完善協同創新的交流機制和開放合作機制,使協同創新成為常規化的市場行為,保證科技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努力完善市場競爭機制,打破地區封鎖和地方保護主義,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逐步清理和廢除妨礙公平競爭和統一市場的規定和做法,形成統一、透明、有序和規范的市場環境,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更大范圍地發揮協同創新的空間溢出效應。

[1] Fiaz M. An empirical study of university-industry R&D collaboration i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echnology in society [J]. Technology in Society, 2013, 35(3): 191-202.

[2] Schwartz M, Peglow F, Fritsch M, et al. What drives innovation output from subsidized R&D cooperation?-Project-level evidence from Germany [J]. Technovation, 2012, 32(6): 358-369.

[3] Tomlinson P R. Co-operative ties and innovation: Some new evidence for UK manufacturing [J]. Research Policy, 2010, 39(6): 762-775.

[4] Zeng S X, Xie X M, Tam C M. Relationship between cooperation networks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SMEs [J]. Technovation, 2010, 30(3): 181-194.

[5] Bjerregaard T. Industry and academia in convergence: Micro-institutional dimensions of R&D collaboration [J]. Technovation, 2010, 30(2): 100-108

[6] Oke A, Kach A. Linking sourcing and collaborative strategies to financial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operational innovation [J].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 2012,18(1): 46-59.

[7] 范太勝. 基于產業集群創新網絡的協同創新機制研究[J]. 中國科技論壇,2008(7):26-30.

[8] 劉曉云,趙偉峰. 我國制造業協同創新系統的運行機制研究[J]. 中國軟科學, 2015(12):144-153.

[9] 王婉娟,危懷安. 協同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基于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實證研究. 科學學研究,2016,34(3): 471-480.

[10] 蔣石梅,張愛國,等. 產業集群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基于保定市新能源及輸變電產業集群的案例研究[J]. 科學學研究,2012(2):207-212.

[11] 韓言虎,羅福周. 產業集群協同創新機制:“寶雞·中國鈦谷”的案例研究[J]. 中國科技論壇,2013(11):16-20.

[12] 李 宇,王俊倩. 產業集群技術溢出的正向利用機制與創新績效[J]. 經濟管理,2015(3):23-32.

[13] 謝子遠. 高技術產業區域集聚能提高研發效率嗎?——基于醫藥制造業的實證檢驗. 科學學研究,2015,33(2):215-224.

[14] 趙增耀,章小波,沈 能. 區域協同創新效率的多維溢出效應. 中國工業經濟,2015(1):32-44.

[15] 白俊紅,蔣伏心. 協同創新、空間關聯與區域創新績效[J]. 經濟研究,2015(7): 174-187.

[16] Zheng X Y, YU Y H, Wang J. Identifying the determinants and spatial nexus of provincial carbon intensity in China: A dynamic spatial panel approach [J]. Reg Environ Change, 2014(14):1651-1661.

[17] Elhorst J P. Matlab software for spatial panels [J].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2014, 37(3): 389-405.

[18] 劉 軍,徐康寧.產業聚集、經濟增長與地區差距-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0(7):91-102.

[19] 錢學鋒,黃玖立,黃云湖. 地方政府對集聚租征稅了嗎?——基于中國地級市企業微觀數據的經驗研究[J]. 管理世界,2012(2):19-29.

(本文責編:辛 城)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n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fficiency

LIU Jun, WANG Jia-wei, CHENG Zhong-hua

(ChinaInstituteofManufacturingDevelopment,NanjingUniversityof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Nanjing210044,China)

By using Chinese provincial panel data during 2001-2014 and the spatial regression model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act of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n multi-agen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fficiency. 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there is significant spatial heterogeneity betwee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fficiency in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the eastern regions have high values and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have low values. Industry agglomeration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fficiency. There is obvious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between neighborhood regions abou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fficiency. The high level of R&D intensity can improve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fficiency in a regio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novation efficiency;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2016-10-19

2017-05-2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互聯網+’的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研究”(71673145);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項目“中國制造業發展研究報告”(13JBG004);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產業聚集對江蘇區域環境的影響與對策研究”(16EYB012);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優化江蘇海外高端人才集聚與使用環境的策略研究“(2016ZDIXM018)。

劉軍(1972-),男,安徽宿州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中國制造業發展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學。

F71

A

1002-9753(2017)06-0089-10

猜你喜歡
效率模型企業
一半模型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重要模型『一線三等角』
敢為人先的企業——超惠投不動產
云南畫報(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提升朗讀教學效率的幾點思考
甘肅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42
重尾非線性自回歸模型自加權M-估計的漸近分布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與打包
跟蹤導練(一)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9在线|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成人亚洲国产|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性激烈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极品国产在线|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第一页|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人妻熟妇日韩AV在线播放|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最新痴汉在线无码AV|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国产永久免费视频m3u8|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网2020| 一级福利视频|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美女免费精品高清毛片在线视| 欧美在线一级片| 欧美精品高清|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播放线视| 热99精品视频|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Ⅴ| 亚洲无码37.|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久久www视频|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精品不卡|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97成人在线视频| 欧美区在线播放| 国内黄色精品| 色窝窝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主播|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日韩高清欧美|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国产第一页第二页| 蜜臀AVWWW国产天堂|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 日韩免费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欧美性色综合网| 欧美区一区| 国产在线欧美|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一区女同| 亚洲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国产精选自拍| 久久国产拍爱|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嫩草国产在线|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亚瑟天堂久久一区二区影院|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色婷婷视频在线|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二区|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亚洲第一福利视频导航|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国产91蝌蚪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