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思潔 彭文龍
南昌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
大學生走向廉潔何以可能*
曹思潔 彭文龍
南昌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大學生廉潔觀主要包括廉潔認知、廉潔態度以及廉潔行為。通過問卷調查并運用spss軟件對大學生廉潔認知、廉潔態度以及廉潔行為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相關性分析,發現廉潔認知影響廉潔態度和廉潔行為,廉潔態度決定廉潔行為。盡管當代大學生具有較好的廉潔觀,但仍然存在廉潔認知偏跛、廉潔態度不堅定、廉潔行為不自覺等問題。因此,從廉潔認知、廉潔態度以及廉潔行為三方面對大學生塑造良好的廉潔觀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大學生;廉潔觀;廉潔教育
隨著我國反腐工作的開展,腐敗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與腐敗相對的詞是廉潔,對于廉潔的研究不同的學者從眾多不同的角度開展了相關研究,其中對于大學生的廉潔問題最為關注。從學術界已有的成果來看,學者們對大學生的廉潔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關于大學生廉潔教育的問題。二是關于大學生的廉潔觀問題。而學者們對廉潔觀的研究又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關于廉潔觀的內涵。二是關于大學生廉潔觀的現狀。三是關于影響大學生廉潔觀的因素。
筆者認為大學生廉潔觀主要包括廉潔認知、廉潔態度以及廉潔行為。之前雖有學者從廉潔認知、廉潔態度以及廉潔行為三個方面開展研究,但對于三者之間的關系研究不足。因此,筆者大膽的提出兩條假設:
假設一:廉潔認知影響廉潔態度和廉潔行為。
卜萬紅(2016)指出廉潔觀中的認知是社會成員對如何防治腐敗、實現廉潔的基本看法,核心是對腐敗發生、發展和消亡的條件及其過程的科學認識。對腐敗的認知狀況直接影響到廉潔觀中的態度、信心、動機和行為等其他要素。本文將從大學生當前的廉潔認知現狀出發,進一步論證大學生的廉潔認知是如何影響當代大學生的廉潔態度和廉潔行為的。
假設二:廉潔態度決定廉潔行為。
廉潔觀中的態度說到底就是社會成員在一定價值判斷基礎上形成的帶有一定明確指向的持久性的心理傾向,它是廉潔觀中的重要因素。(卜萬紅,2016)根據教育心理學的觀點,“道德情感是激發一個人道德行為的主要內部動力”。對腐敗現象的基本態度是大學生廉潔觀的核心內容,態度是直接影響人們行為的決定因素。(王凌,2011)根據上述學者的闡述提出假設:廉潔態度決定廉潔行為。
為了證實上述假設,本文在文獻分析的基礎上采取了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以ND大學為例,針對該校大一至大三的學生,對他們的廉潔觀展開調查。本次問卷調查綜合考慮專業、性別、年級等因素,并注重向低年級大學生側重的原則,共發放800份,回收785份,其中男生人數為464人,女生人數為321人,男女比例分別為59.1%和40.9%,問卷回收率約為98.1%。問卷收回后,筆者運用Excel軟件和SPSS軟件對結果進行分析,并結合訪談,在分析被調查大學生廉潔觀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廉潔認知、廉潔態度以及廉潔行為三者之間的關系,分析了大學生廉潔觀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進一步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廉潔認知影響廉潔態度和廉潔行為
1.廉潔認知影響廉潔態度
原假設:“目前的貪污腐敗現象非常嚴重”這一廉潔認知與“公職人員利用職務便利幫助別人而接受金錢或禮物是可接受的”這一廉潔態度不相關。通過SPSS軟件分析,相關性為0.000,小于0.01,因此可以拒絕原假設,即廉潔認知與廉潔態度存在明顯的相關性。
通過問卷分析得知,39.1%認為影響廉政廉潔的首要因素是社會不良風氣,僅有4.5%認為當前社會廉潔文化氛圍非常濃厚。當前黨和國家雖已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大多數大學生仍然認為當前社會廉潔文化氛圍一般。正是由于大多數大學生認為影響廉政廉潔的首要因素是社會不良風氣,而當前社會的廉潔文化氛圍一般,因此才會覺得公職人員利用職務便利幫助別人而接受金錢或禮物是可以接受的。
2.廉潔認知影響廉潔行為
原假設:“我自身有良好的廉潔觀”這一廉潔認知與“我愿意參加反腐倡廉的宣傳”這一廉潔行為不相關。通過SPSS軟件分析,相關性為0.003,小于0.01,因此可以拒絕原假設,即廉潔認知與廉潔行為存在明顯的相關性。
通過分析發現,“我自身有良好的廉潔觀”與“我愿意參加反腐倡廉的宣傳”兩者是正比例關系,由此推出,廉潔認知與廉潔行為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性。當一個人認為自身廉潔觀越好,就越愿意參加反腐倡廉的宣傳活動。反之,當一個人認為自身廉潔觀越差,就越不愿意參加反腐倡廉的宣傳活動。這是因為積極的認知對行為有鼓勵和激勵作用,而消極認知則對行為有阻礙作用。
(二)廉潔態度決定廉潔行為
原假設:“只要不直接損害我的利益公職人員貪污公款對我來說是無所謂的”這一廉潔態度與“發現任何腐敗現象我會向相關部門舉報”這一廉潔行為不相關。通過SPSS軟件分析,相關性為0.005,小于0.01,因此可以拒絕原假設,即廉潔態度與廉潔行為存在明顯的相關性。
從廉潔觀的形成來看,情感能促進并鞏固認知,是廉潔認知轉換為廉潔行為的推動力。(孟鴻、李玉華,2013)社會心理學也認為,“態度是指人依據自己的經驗或觀點、對特定的事物在內心進行意義估量或憑直覺做出如何對待的一種心理傾向,是一種尚未表現與外的內心歷程或潛在的心理狀態”。所以當廉潔態度越堅定時,廉潔行為就會越規范。
(一)對廉潔認知存在中間立場
王凌(2011)基于1799份問卷的分析中曾指出當代大學生形成了比較正確的廉潔觀,但也存在諸如“中間地帶”等問題。所謂“中間地帶”就是對某一問題不偏不倚,出于靠近中間,兩邊徘徊狀態,立場不明確。例如,對于“當前我國的反腐敗的體制、機制和政策使反腐工作行之有效”這一問題,有46%表示一般。這從一方面反映大學生廉政知識缺乏。
高校應該對大學生的廉潔教育應該投入更多的精力并切實提高重視程度,并且必須充分挖掘、開發和利用好各種優秀宣傳資源,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廉潔認知。與此同時,國家也要加強對反腐倡廉活動及其所取得效果的宣傳,高校也要及時開展廉潔教育方面的宣傳教育工作,高度與黨和國家保持一致。
(二)廉潔態度不夠堅定
大學生在利益面前廉潔觀并不是都非常堅定,在部分同學看來只要不直接損害我的利益,公職人員貪污公款對我來說是無所謂的,這說明大學生缺乏堅定的廉潔態度。國家廉潔建設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公眾能否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反腐倡廉建設。而在廉潔社會中,人們公認的對到腐敗的正確態度就是“零容忍”。(卜萬紅,2016)一方面我們仍然要加大對影響公眾切身利益的腐敗的打擊力度,治理群眾身邊反映強烈的現象,另一方面還要積極地治理為官不為現象、改善政府作風,盡可能減少反腐非預期后果。(曾明,2016)只有加大反腐力度,在全社會形成“零容忍”的氛圍,才能使人們的廉潔態度更加堅定。
(三)廉潔行為不夠自覺
從問卷的回答情況來看,多數大學生對于反腐倡廉活動是采取一種觀望的態度,缺少自覺性。針對大學生廉潔行為不夠自覺的問題,學校在教育方式和手段上,既要有傳統教育的課堂理論文化知識的熏陶,又要開拓創新,將廉潔理念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有針對地開展一些獨具特色的廉潔教育活動。充分將正確的思想意識形態滲透到專業教育和思想教育之中,切實落到實處,延伸到師生學習和生活的各個層面,大力提高廉潔教育的實效性和生動性,讓廉潔教育持續地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群體的價值觀,引導大學生的廉潔行為。
[1]卜萬紅,王秀琳.當代大學生的廉潔觀及其培養[J].廉政文化研究,2016(01):68-72.
[2]高園.大學生黨員廉潔觀及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5.
[3]劉碧強,巫俊,陳齊樑.當代大學生廉潔觀調查研究[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6):88-93.
[4]孟鴻,李玉華.大學生廉潔觀教育現狀調查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13(01):111-116.
[5]龐賀峰,胡浩.新時期大學生廉潔觀生成機制探析[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2(12):16-17.
[6]傅鴻穎.當代大學生廉潔觀的生成機制[J].重慶行政(公共論壇),2011(02):101-103.
[7]王凌.當代大學生廉潔觀調查——基于1799份問卷的分析[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132-139.
[8]李玉華,孟鴻.當代大學生廉潔觀的塑造與培養[J].社科縱橫,2009(09):133-135.
[9]曾明,杜媛媛.利益相關、反腐效果與腐敗容忍度:基于問卷調查的分析[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6(03):34-43+126-127.
*南昌大學校級教改一般項目《大學生廉潔教育課程建設研究》(項目號:NCUJGLX-15-1-92)階段研究成果,課題負責人:彭文龍。
G
A
2095-4379-(2017)21-0055-02
曹思潔(1996-),女,湖南郴州人,南昌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本科生;彭文龍(1982-),男,山東棗莊人,博士,南昌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廉政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行政倫理、黨建與廉政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