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意 楊 奕
1.河北大學歷史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2.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
試論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現實意義*
李維意1楊 奕2
1.河北大學歷史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2.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習近平提出的重大區域發展戰略之一。本文重點分析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現實意義。具體而言,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利于三地產業的協同創新、有利于三地環境的綜合治理、有利于三地空間的結構優化。
京津冀;協同發展;現實意義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戰略舉措,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習近平多次強調,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大戰略、大布局,重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優化產業空間結構,提高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和社會綜合效益,探索一條高效綠色的發展新路。
創新是一個國家不斷向前發展的驅動力量。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三地產業的協同創新對于實現京津冀區域空間結構的優化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協同創新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根本動力,“產業的協同創新是創新驅動的核心”[1],是破解京津兩大中心城市發展瓶頸,提高京津冀區域空間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從京津冀三地產業發展情況看,北京處于后工業化階段,第三產業比重高,競爭力強;天津處于工業化后期;河北處于工業化中期,產業發展落后,以工業為重心。三地產業協同創新有助于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區域產業創新的關鍵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三地高校密集,高知群體云集,屬于我國乃至世界上最為活躍的經濟區域之一。三地從事高新技術產業從業人員情況分別是:北京,存量全國領先且穩步增長;天津,人數增長快速;河北,從業人員比例較低。高新技術產業人員的合理流動是實現產業合理布局的關鍵。
放眼世界,區域產業協同創新已經成為提高區域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如美國提出了“創新生態系統”概念,強調在21世紀,企業、政府、教育家和工人等多元主體要協調互動、共生共存。審視中國,實現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必然要求產業協同創新。改革開放以來,幾十年經濟的迅猛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突出問題,如區域經濟空間結構失衡、外部市場空間不斷壓縮、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下降、經濟危機“外患”持續蔓延等。“中國制造”的產業模式,處于國際分工的低端,產業發展后繼乏力。為此,必須借助京津冀區域產業協同創新發展,實現資源與能力的互補,提高創新效率和質量,打造產品品牌,不斷提升我國產業價值鏈分工的國際地位。聚集京津冀,產業協同創新發展是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破解發展瓶頸,打造中國新增長極的必然選擇。京津冀區域產業基礎雄厚、創新資源密集,為打造世界級技術產業創新中心奠定了基礎。當然,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也面臨著諸多難題,如“一畝三分地”的狹隘觀念,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和產業梯度的過大,環境污染嚴重,產業協同發展的生態承載能力薄弱等。
隨著城市發展的步伐加快,城市規模的擴大,人口的增多,城市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如京津冀城市生態環境惡化,水資源缺乏,交通擁堵,霧霾天氣持續出現,嚴重影響了人們正常的生活與生產。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推進,國家高度重視三地的環保與綠色發展問題。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指標。綠色發展要求我們做到節能減排與高效發展,要求我們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把綠色發展理念貫徹落實到自己的實際行動之中。實現抬頭看到藍天白云,低頭看到花早樹木,和諧發展、綠色崛起,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應有之意。
京津冀協同發展面臨諸多問題。京津冀人口眾多,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特別是京津冀地區出現的持續霧霾天氣,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許多不便。城鄉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出現了明顯的差距等一系列問題。為此,要實現區域空間生態環境的不斷優化,京津冀政府之間要加強聯防聯控、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共同負責、綜合治理。中央“十三五”規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發展理念,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為此,必須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區域“綠色顏值”,構筑綠色發展的生態圍墻,加大植樹造林力度,使綠色植被覆蓋率顯著提高,增加防沙防風防護林建設,節約和有效利用水資源,加快建設以城市公園為主題的休閑娛樂文化活動,加大大氣污染防治力度,著力改善生態環境,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增添強勁的“綠色動力”。綠色是大自然的底色,綠色發展強調的是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人與大自然的協調、包容。綠色發展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基調,綠色發展更是人類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綠色發展”應當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根本指針,“綠色發展”不僅應當成為一種生產方式,而且應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推進綠色發展是保護生態環境與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雙贏舉措,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惠及民生的最好體現,對于普通的百姓而言,他們不僅想要“金山銀山”,更想要“綠水青山”。
馬克思從實踐唯物主義的根本立場出發,揭示了空間的社會本質。在馬克思看來,只有堅持“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統一,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才能建構起真正的“屬人”的生產和生活空間。京津冀區域社會空間是人們生產實踐活動生成的生存、發展空間。京津冀的協同發展是實現三地空間結構優化的根本條件。京津冀區域同屬京畿重地,背靠燕山山脈,東臨渤海,發展歷史悠久,多元文化交匯融合,戰略地位重要,空間發展優勢明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將使該區域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大引擎之一。目前,京津冀三地發展遇到了瓶頸,尤其是北京聚集了許多非首都功能,“大城市病”突出,交通堵塞嚴重,社會管理難度大。天津作為直轄市后勁不足,河北重工業密集,產業結構失調。解決好協同發展這道難題,河北要做好北京產業空間轉移的對接工作,加快產業融合,積極構建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工業體系。天津、河北在接受非首都要素向外輸出時,要找準與本地產業、資源的對接點,把握機遇,發展自身,著眼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在更大的空間范圍內優化配置生產要素,修煉自身發展的內功,進而,推動京津冀區域空間的不斷優化。
城市是區域發展的有效載體,在京津冀城市群中,河北省的大中小城市的發展水平被京津兩市遠遠的甩在后邊。城鎮體系支撐著區域協同發展的進程,在京津冀城鎮體系中,中心城市在經濟上的帶動力較弱,影響范圍小。北京、天津兩大中心城市對更外圍城市的影響作用微弱,“整個城市群間經濟擴散效應緩慢”[2]。為有效推進京津冀城市協同發展,河北政府已做出相關決定:保定、廊坊要充分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積極疏解非首都功能及加強環首都核心區生態建設,努力提升副中心城市功能,尤其要著力建設好雄安新區。隨著現代交通網絡體系的完善,城市間的空間網絡聯系也在逐步加強。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不僅喚醒了“睡城”燕郊,也喚醒了河北的多個城市。對于河北而方,在明確城市定位與功能的同時,要立足城市群發展,接收好北京、天津的輻射,借助區域空間結構優化打造我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
[1]劉雪芹,張貴.京津冀產業協同創新路徑與策略[J].中國流通經濟,2015(9):59.
[2]劉治彥.產業鏈融合是京津冀一體化的發展方向[J].全球商業經典,2014(7):5.
*2016年保定社科基金項目“京津保協同發展的空間維度研究”(2016061)的成果之一。
F
A
2095-4379-(2017)21-0064-02
李維意(1963-),男,漢族,河北保定人,本科,畢業于南開大學哲學系,河北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楊奕(1990-),男,蒙古族,河北承德人,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