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豪
甘肅政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
電子商務中侵犯消費者知情權的原因分析
張 豪
甘肅政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在網絡購物中經常出現以下幾點侵犯消費者知情權的表現形式,譬如: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夸張宣傳、告知信息不完全等,通過這些方式來誤導消費者并向消費者傳遞虛假信息。
電子商務;知情權;立法
經營者利用網絡這一平臺的弱點,對商品或服務作與實際情況不符的公開宣傳,欺騙和誤導購買者選購商品或接受服務,從而擾亂電子商務市場競爭秩序。結合實際生活我們會發現導致這些現象產生有以下幾點原因:
我國現在關于電子商務立法方面的不完善是導致消費者知情遭受侵害的最主要原因。具體有以下幾點:1、由于我國尚未制定出專門的電子商務立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中關于消費者知情權保護的規定并不能與現行電子商務的發展相適應,在電子商務的交易環境中處于弱勢地位的消費者,知悉真情權難以得到保障。2、我國尚未建立電子商務環境下雙方主體的爭端解決機制。因為電子商務的虛擬性、信息不對稱性的影響,我國消協及工商管理監督機構很難適應交易雙方地點不確定、基本交易信息缺失等因素的要求。3、我國《民事訴訟法》中對舉證責任分配的原則是“誰主張,誰舉證”,這樣一來,對于因為信息不對稱而處于弱勢地位的消費者來說非常不公平,證據掌握不全面,舉證困難。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8條之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經營者基于利益最大化的驅使而故意隱瞞信息,很多時候都會在其活動宣傳頁后注明“本活動最終解釋權為本網站所有”,容易發生爭議的事項沒有在宣傳中表明,客觀上來說它侵犯了消費者知悉真情的權利,由于經營者在活動中未將一些容易發生爭議的事項表達清楚,使消費者陷入誤解,接受電子商務經營者的商品或者服務,由此產生的糾紛網絡交易經營主體總會拿“最終解釋權”這一條款來除去自己的責任而將所有的問題都歸結于消費者自身,導致消費者的權利受損。
在網絡購物的實際交易過程中,有些經營者沒有商業道德心、責任心,經常大肆宣傳其所提供商品或服務的優點,而對其所售商品或服務的缺陷及其他安全隱患問題只字不提,當消費者問到商品有關瑕疵或缺陷時,經營者的回答往往含糊其辭,這種行為往往會導致消費者對商品的性質、功能認識不完全,導致消費者認識錯誤,最終致使消費者的人身、財產等遭到損害。
網絡用戶在互聯網上經常以匿名的形式進行各種網絡活動,而電子商務兩端的用戶也是以某種符號化的網名而不是正是真是姓名進行虛擬空間的網絡活動,這一匿名性在一定時期促進了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但是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也帶來了網絡空間下法律關系主體缺失,出現法律真空地帶,進而導致法律失靈的問題,由此引起諸如網絡誠信缺失、網絡侵權和犯罪等問題,致使在網絡空間交易中誠信問題日益突出。
由于經營者主體身份相對來說比較模糊,消費者利益受損時往往無法第一時間求證,這就使得交流不便,消費者維權不易。在互聯網這個虛擬的空間中,消費者對于賣家的信息、身份是完全不知情的,經營手段是否合法也不知道,一旦買家發現產品有問題或者買到假貨上當受騙等這些問題出現時,由于對于賣家信息的缺失,消費者的維權十分困難,因為他們不知道什么時間向何人索要賠償。一旦電子商務中發生權益糾紛這樣的問題,其中涉及的不僅有賣家、買家還有物流公司、作為交易平臺的網絡第三方,不僅僅是這些還有其他人員,他們之間大都不在同一區域,咨詢溝通存在一定困難,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溝通成本也會大大增加。
發生網絡購物侵權案件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由于消費者自身的法律維權意識淡薄導致的。網絡購物不同于傳統購物形式,消費者在權利受損時不能第一時間找到買家、聯系買家,相當一部分消費者在權利受損時會選擇自認倒霉、不予追究的態度。當然也會有許多消費者積極主動地采取維權措施,但是如果在其維權過程中遭遇賣家要買家另付郵費、拒不退貨等情況發生時,很多人就會放棄維權,而在網絡購物活動中訴訟、向網站舉報等維權方式的使用率又太低了。由此可見,許多人在維權初期,如果面對維權過程復雜、繁瑣等問題,便會放棄自己的權利。
[1]陳紀霞.淺析電子商務中的消費者權益的保護[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
[2]成蓉暉.建立全方位的信用體系是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商務之急[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10.
[3]鞠曄.電子商務經營者信息披露義務研究[J].商業經濟,2014.
[4]蔣文保.信任管理與網絡安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D
A
2095-4379-(2017)21-0263-01
張豪(1993-),女,漢族,河南開封人,甘肅政法學院,法學碩士,民商經濟法專業,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