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淑琴
[貴州財經大學文法學院, 貴陽 5500514]
狄更斯學術史研究的力作——讀《當代英美狄更斯學術史研究》
⊙陶淑琴
[貴州財經大學文法學院, 貴陽 5500514]
《當代英美狄更斯學術史研究》通過深研細讀百余部英文版狄更斯批評專著,并比照百余年的中國狄更斯研究,從學術史研究的角度,全面清晰地呈現了“二戰”后八十年來狄更斯學術史的本真面目,理清其演進軌跡,構建一部系統的當代狄更斯學術史,研究難度巨大,研究視角獨特,研究價值重大,是一部名副其實的學術史研究力作。
蔡熙 《當代英美狄更斯學術史研究》 學術史研究力作
中國讀者早在20世紀初就已經接觸到狄更斯的作品,同時對其開始了研究。迄今為止,狄更斯的所有作品,基本有中譯本。研究方面,據不完全統計,論文已超過兩千余篇,研究專著也多達四十余部。然而,在眾多的狄更斯研究中,仍然存在不少遺憾,其中之一便是對狄更斯學術史研究缺乏關注,而其中對國際狄更斯學術史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這無疑妨礙了我們的學術視野,也就無法全面把握狄更斯研究的當代意義。蔡熙教授的專著《當代英美狄更斯學術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則填補了這一學術空白。該書以當代英美狄更斯學術史為研究對象,選題前瞻,重要的是學術價值自不待言。蔡熙教授長期關注當代英美狄更斯研究,具有扎實的英語閱讀功力,閱讀了上百部英文版的狄更斯研究著作,主譯了三十余萬字的《狄更斯研究文集》(譯林出版社2014年版),同時他還先后主持了關于狄更斯研究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省部級以上課題。扎實的英文基礎、深厚的學術功底為該書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品讀該著,頗感其內容豐贍,資料翔實,結構嚴謹,論證周密,結論科學,堪稱一部學術史研究力作。
該書緊緊圍繞“當代英美狄更斯學術史”這一核心問題展開論述,全書以時間為線索,研究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英美狄更斯批評。作者把當代英美狄更斯研究劃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獨立成章,逐一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最后一章站在中國學者的立場對當代英美學界狄更斯學術史進行了深入的反思,這些反思性的文章既見理論功力,又具有針對性。
第一章探討了1940—1959年間英美狄更斯研究,以狄更斯研究的“第一次轉向”作為切入點,在此基礎上把這一時期狄更斯研究劃分為三個階段、兩種類型:狄更斯聲譽的復蘇、形式主義批評和傳記研究,針對這些不同類型的研究,作者全面客觀地介紹了各個批評家的觀點。復蘇時期的研究,作者重點介紹了喬治·威爾遜、愛德蒙·威爾遜、哈姆雷·豪斯、多蘿西·凡·根特等重要評論家的觀點,特別重視了利維斯夫婦的負面批評。在形式主義批評方面,同樣呈現了多元化聲音:馬里奧·普拉茲貶低狄更斯的藝術技巧;特里林和約翰·巴特則稱狄更斯是完美的藝術家;道格拉斯·布什激賞狄更斯的幽默藝術;希利斯·米勒的意識批評通過語言分析,運用細讀法尋繹作品的本意;納博科夫對《荒涼山莊》的品評則完全著眼于形式。傳記研究在“二戰”后十年間發展迅速,有約翰·福斯特《狄更斯傳》、烏納·蒲柏·軒尼詩《狄更斯》、杰克·林賽《狄更斯:傳記與批評研究》、朱利安·西蒙斯《查爾斯·狄更斯》以及艾德加·約翰遜《狄更斯——他的悲劇與勝利》。
第二章探討的是1960—1979年間英美狄更斯研究。這一時期,狄更斯研究呈現出欣欣向榮的良好局面,作者稱此為“狄更斯產業”的健康發展。在多元化的研究大潮下,主題研究、形式主義批評、影響研究、心理批評、原型批評等批評方法層出不窮,同時,早期的傳記批評依然在發展,20世紀70年代以后,狄更斯研究又迎來了批評方法的又一次轉向:從傳統批評到后現代批評,解構主義、接受理論、新歷史主義、女性主義、文化批評、后殖民主義批評等種種理論方法進入狄更斯研究領域,批評方法和視角呈現多元互動的特色,傳統批評與后現代批評共存。
第三章研究介紹了1980—2010年間英美學界的狄更斯研究。這一時期,狄更斯研究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實現了后現代批評與傳統批評的融合互滲。特點有二:一方面,20世紀80年代以后,后現代批評大行其道,但是傳記的、歷史的、形式主義的、人文主義的傳統研究著作繼續出版,各種批評派別的研究者保持著生機勃勃的對話;另一方面,傳統的人文主義研究與后現代批評一直融合互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態勢。作者客觀全面地介紹了此一時期傳統批評與后現代批評各自的觀點,是該書的主體部分。
第四章以“狄更斯學術史反思與研究”為題,重點介紹了本雅明眼中的狄更斯及其現代性詩學、納博科夫的“形式論”狄更斯批評、希利斯·米勒的狄更斯意識批評研究、詹姆斯·M.布朗從經濟視角出發進行的狄更斯批評、雷蒙·威廉斯的狄更斯城市主題研究、狄更斯小說中的“異托邦”空間、西方狄更斯研究的道德批評傳統及其反思等,這些反思性的批評研究深化了該書的學術價值。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該書雖然內容豐贍,涉及的理論家和批評流派多種多樣,但各個章節之間邏輯關系十分清晰,環環緊扣,主題突出,為讀者呈現出一個清晰的框架結構,給人以深刻印象。
筆者認為,該書的突出特點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研究視角獨特,研究價值重大。該著通過深研細讀百余部英文版狄更斯批評專著,并比照百余年的中國狄更斯研究,從學術史研究的角度,梳理和審視當代西方的狄更斯研究成果,全面清晰地呈現了“二戰”后八十年來狄更斯學術史的本真面目,理清其演進軌跡,構建了一部系統的當代狄更斯學術史。與此同時,通過勾勒脈絡,呈現知識的生長點,昭示演進規律,立足民族立場,堅持“洋為中用”的原則,總結對當下現實與學術有價值的思想、觀點與方法。總結狄更斯研究的發展規律及其得失,不僅有利于我國學者對國外的狄更斯研究有更全面、系統、深入的了解,為我們借鑒和吸收優秀文明成果,為中國文學及文化的發展提供有益的“營養”,為中國今后的狄更斯研究提供堅實的基礎和有益的借鑒,而且對于我們培養跨文化接受的成熟心態,提升文學研究的價值堅守意識,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和啟迪意義。
第二,研究難度巨大。該書完整而客觀地梳理了當代英美狄更斯的研究概貌,既注意到狄更斯批評中的正面聲音,也不遺漏負面指責,對各種挑戰與爭鳴的聲音都進行了客觀如實的評介,研究既關注普遍性,又關注特殊性,為中國讀者了解當代英美狄更斯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既對各個時期狄更斯研究的主流觀點進行重點全面剖析,同時也注意到主流批評之外的多元化聲音,并以此作為主流批評方法的一個參照點,深入揭示了各個時期狄更斯研究的特點。
這部著作展示了一個理論的大花園,傳記批評、社會歷史批評、人文主義批評、主題研究、比較研究、新批評、原型批評、現象學意識批評跨學科研究、性別研究等無所不有。既有職業的狄更斯研究專家的觀點,如哈姆雷·豪斯、多蘿西·凡·根特、愛德華·瓦根內克特、菲利普·柯林斯、希爾維瑞·莫諾德等,也有職業作家如喬治·奧威爾,記者如艾德蒙德·威爾遜的狄更斯批評,也有理論家如弗萊、雷蒙·威廉斯、愛德華·薩義德、伊格爾頓、詹姆遜的精彩論述。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二戰”以后雖然西方有關狄更斯的批評專著、論文和傳記汗牛充棟,近萬篇論文、上千部批評專著、上百部傳記構成了興旺的“狄更斯產業”,但我國有關西方的狄更斯批評翻譯幾乎處于停滯狀態。閱讀如此多的批評材料,將如此多的批評流派的觀點脈絡分明地呈現出來,并有針對性地評價其得失,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第三,該書較高的學術價值還表現為研究路徑科學、完整,綜合運用了文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理論,對狄更斯學術研究的演進與社會經濟發展、文化變革意義重大。同時該書特別重視文學批評的轉向對狄更斯研究的深刻影響,并能結合研究狄更斯的各英美學者的不同批評立場與文學觀點,對狄更斯研究提出獨特的見解。如反思性的文章《經驗、記憶與閑逛:本雅明眼中的狄更斯及其現代性詩學》運用德國文化批評家瓦爾特·本雅明的現代性理論,從經驗、記憶、閑逛等城市空間的視角研究狄更斯,發現了新的問題,提出了新的觀點。“狄更斯作為城市生活的卓越觀察家,從其創作生涯伊始,就描寫了快速發展的、擁擠的城市生活對倫敦人的感覺能力所產生的影響。”“狄更斯是個天生的閑逛者,也是城市經驗的經歷者與表達者。他始終將自己視為城市的閑逛者,街道的流浪者。”在《結構與風格:納博科夫的(形式論)狄更斯批評》中,作者指出,納博科夫強調純粹經驗,著重感悟和印象的批評,也存在顯而易見的缺陷,即“它一味排斥社會學、全盤否定社會歷史批評”“納博科夫對文學效應及文學的接受方式也趨向于極端化。”在《意識批評:希利斯·米勒的狄更斯研究》一文中認為米勒的意識批評也存在著理論盲點,即“將作家意識和作品意識得以形成的關鍵性的層面即文學形式和文學敘寫模式置于一邊,從而滑入另類研究,將文學批評變成了批評理論或者本體論研究。”
雖然該著的研究難度極大,內容豐富,資料翔實,但是由于作者的敘述深入淺出,行文流暢,脈絡清晰,因此,極具可讀性。所以,該書值得向廣大讀者推薦。
①②③④ 蔡熙:《當代英美狄更斯學術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
作 者:陶淑琴,文學博士,貴州財經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
編 輯:李珂 E-mail:mzxsl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