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沈從文的《蕭蕭》"/>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郭大章[西南大學文學院, 重慶 400715]
“蕭蕭”悲劇背后隱伏的民族悲劇——重讀沈從文的《蕭蕭》
⊙郭大章[西南大學文學院, 重慶 400715]
沈從文的創作,一直是和“國家”“民族”等概念聯系在一起的,他想以自己的方式,來完成重造民族生命的理想和愿望。由于沈從文民族作家的身份,以及湘西地區整個苗族的苦難血淚史對其創作的影響,他的作品與民族有了無法回避的契合。因此,短篇小說《蕭蕭》中“蕭蕭”的悲劇,不再只是一個階級(階層)的悲劇,而是整個湘西民族(苗族)的悲劇,以及當時整個中華民族的悲劇。
《蕭蕭》 湘西 民族 悲劇
沈從文的短篇小說《蕭蕭》完成于1929年底,初刊于《小說月報》1930年1月10日第21卷第1號,但沈從文在1934年重回湘西之后,修改了小說的結尾,于1936年7月1日重刊于《文季月刊》第1卷第2期,后《沈從文全集》收錄時即用了這個版本的結尾。
沈從文在初刊本結尾的基礎上,增加了以下內容:“這兒子名叫牛兒。牛兒十二歲時也接了親,媳婦年長六歲。媳婦年紀大,方能諸事作幫手,對家中有幫助。嗩吶到門前時,新娘在轎中嗚嗚地哭著,忙壞了那個祖父、曾祖父。這一天,蕭蕭抱了自己新生的毛毛,在屋前榆蠟樹籬笆間看熱鬧,同十年前抱丈夫一個樣子。”
沈從文曾說:“一個偉大作家的經驗和夢想,既不超越世俗甚遠,經驗和夢想所組成的世界,自然就恰與普通人所謂‘天堂’和‘地獄’鼎足而三,代表了‘人間’,雖代表了‘人間’,卻正是平常人所不能到的地方。”“要緊處或許是把生命看得莊嚴一點,思索著向深處走。”沈從文的這些說法,正體現出一個作家,尤其是一個偉大作家不同于常人的地方:他能從人所共見的人生現象中,發現別人不易發現的東西。我們甚至可以說,正是這個結尾,體現出了沈從文的高明和偉大,見證了他作為一個偉大作家和一般作家的區別。
在現代文學作品中,以童養媳為題材的作品不少,如蕭紅的《呼蘭河傳》(小團圓媳婦兒)、冰心的《最后的安息》(翠兒)和王西彥的《命運》(路三嫂子)等等,但其中大部分都只是停留在對童養媳制度罪惡的控訴之上,很少有更深層次的挖掘。而沈從文的《蕭蕭》則不同,完全跳出了揭露童養媳制度罪惡的這個層面,擴大了小說的深度和內涵,由一個童養媳遍及千千萬萬個童養媳,由一個蕭蕭,遍及千千萬萬個蕭蕭。
在《蕭蕭》的結尾,蕭蕭抱著她與小丈夫的兒子看自己和花狗的兒子娶大齡童養媳的場景,真是讓人悲從中來,面對自己曾經的悲劇即將重演,當事人蕭蕭一無所知,對自己不幸的命運渾然不覺,竟抱著看熱鬧的心理,來欣賞同類的苦難。蕭蕭的精神世界始終處于一種徹底的原始蒙昧之中,這是一種麻木不仁的苦難人生,讓人感嘆萬分而又黯然神傷。
沈從文的這種處理方式,擴展了小說的內涵和外延,增加了作品的深度:由蕭蕭到“蕭蕭”,由蕭蕭的悲劇,再到“蕭蕭”們的悲劇,生命悲劇的輪回,在蒙昧無知中無限延伸,讓我們備感凄涼。
沈從文本是一個贊美和謳歌“自然”美的作家,他作品中的“鄉下人”往往都具有健康自然的生命活力,而且沈從文也是把其作為病態都市人生的對立面來處理的,是沈從文重造民族生命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但在《蕭蕭》中,作為“鄉下人”的蕭蕭卻給沈從文帶來了更深的痛,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深思。
沈從文1934年和1938年兩次重回湘西事件值得我們注意,這兩次回鄉分別收獲了散文集《湘行散記》和《湘西》。《湘行散記》是1934年返鄉所記沿途見聞,由寫給張兆和的一組書信整理加工而成;而《湘西》則是“抗戰”爆發后,沈從文取道湘西到云南,途經長沙時,從與徐特立的一席談話中獲得啟示而作。可以說,這兩部散文集代表著沈從文散文的最高成就,以近乎寫實的手法重現了湘西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散文中許多實錄的人生現象,為其小說描寫的人和事提供了可資對照的原型,為蘊藏在其小說背后的創作主旨做出了一種特殊形式的注釋。而沈從文的《蕭蕭》(再刊本)則修改于1936年,三者在思想上應該有著某種無法言說的一致。
散文集《湘西》中有一篇散文《辰溪的煤》,其中講了這么一個真實的故事:四十四歲的礦工向大成以挖煤為生,妻子李氏靠給船戶補衣裳褲子掙錢,共生養七個男女,死去五個,只剩兩個女兒。大女兒十三歲時被當地駐軍的一個排長用兩塊錢誘奸,淪為妓女,最后在屈辱中吞食鴉片而死。更可悲的是,向大成因礦難而死時,小女兒才十二歲,全家人把謀生的希望寄托在她的身上,再過四年,她也要從事姐姐那樣的“職業”。這儼然是比蕭蕭更大的悲劇輪回,是另一個版本的蕭蕭,是加重了更多苦難的“蕭蕭”。礦工向大成一家和蕭蕭,都是沈從文作品中湘西底層人民的代表,他們都是“永遠用血和淚在同樣情形中打發日子”。《辰溪的煤》和《蕭蕭》互為映照,構成了沈從文湘西底層人民悲劇的絕望式輪回。
學界對于《蕭蕭》結尾的理解,也大部分停留在階級(階層)層面和湘西鄉土(鄉下人)這個層面,而少有往更深一層進行延展和開掘:沈從文真正關注的,是這種背景下湘西下層人民的生命形式。蕭蕭“生下一個兒子,團頭大眼,聲響洪壯”,“生下的既是兒子,蕭蕭不嫁別處了”。——沈從文揭示出作為社會統治思想的封建道德觀念與山村下層人民的樸素道德觀念的對立。在這里,原始淳樸的民風與封建宗法觀念交織在一起。⑥他1923年離開湘西直到1934年重返湘西,發現十多年后湘西下層人民生活并未改善,因此在小說中增加了蕭蕭的兒子“牛兒娶童養媳”的情節,借此寫出湘西人民就像蕭蕭一樣日復一日過著同樣的日子。尤其是在1934年與1937年兩度重回湘西后,他對湘西的現實狀態深感失望,他理想中的湘西世界在坍塌。這深刻地影響著沈從文的文化心態,造成他強烈的生命焦慮與文化焦慮。對自身悲劇命運的渾然不覺與不關心,構成鄉下人的主要精神特征。在人物(蕭蕭)這種安于現狀的神情背后,我們聽到的,是沈從文沉重的嘆息。
蕭蕭悲劇輪回的內涵難道就止于此?結合沈從文整個創作觀念及選擇,我們完全可以把蕭蕭的悲劇向“民族”這個層面作更深一步的推進。
在沈從文的創作中,有一對十分重要的概念:生活和生命。人生由“生活”和“生命”兩部分構成。人需要“生活”,更不能沒有“生命”。“生活”,是指人的衣食住行以及為了延續后代的婚姻行為。而“生命”則是“時時刻刻都能把自己的一點力量,黏附到整個民族向上努力中”,是“對人類遠景的凝眸”。“我”將把這個民族為歷史所帶,走向一個不可知的命運時,一些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與由于營養不足所產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樣活下去”的觀念和欲望,來做樸素的敘述。從這里可以看出,沈從文的生命觀,其實是想以“新的抽象原則”,以鄉下人健康的優美的雄強的生命,來重建“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只有將自我與民族乃至人類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為民族乃至人類的獨立自由與完善而努力……這才是“生命”——人性的最高形式。到了這個階段,“生命”便具有了神性。
由此可見,沈從文對于“生命”的理解,其實是和“民族”這一概念聯系在一起的,而蕭蕭,正是這樣一個“小人物”,也是沈從文“鄉下人”系列的一個典型。由此,蕭蕭的悲劇,并不只是一個階級(階層)的悲劇,其實更是一個民族的悲劇。我們應該看到蕭蕭的悲劇,更應該看到沈從文深層的意圖,即“越過生活表層的血與淚,翻開了湘西下層人民生命的另一面,觸及湘西問題的特殊性”。
而湘西問題的特殊性,正在于它是少數民族的特殊性。
首先是沈從文民族作家的身份。沈從文的祖父沈宏富沒有子嗣,便由祖母做主,把叔祖父沈宏芳和一個苗族姑娘所生的第二個兒子過繼到祖父門下,這就是沈從文的父親沈宗嗣,因此沈從文身上是具有苗族血統的。由于當時對少數民族的歧視,沈從文的嫡親祖母在這之后便被遠遠嫁去,卻在鄉下為她立了個假墳,沈從文還在墳前磕過頭:這本身就是一出民族壓迫的悲劇。他的嫡親祖母——一個苗族婦女的悲劇命運,便是湘西歷史命運的縮影……有關此事的真相及始末,是沈從文離開湘西前,從父親口里聽到的。“我”曾向沈從文詢問他當時的內心反應,意在從中獲取“痛說家史”一類戲劇因素。沈從文的回答卻出人意料。他說:“父親說得很平靜,聽的人也很平靜,仿佛在聽一個極平常的故事。因為在我們那地方,這類事實在太多了。”然而,人們不難從中感到一種超越于痛苦和憤怒之上的民族悲哀。沈從文的父親沈宗嗣娶本地貢生土家族人黃河清的女兒為妻,共育有兒女九人,沈從文排行第四,因此,沈從文又具有土家族血統。由于沈從文的祖輩為漢人,因此沈從文身上匯合著苗族、土家族和漢族三族血統。而且,沈從文很看重他的民族身份,因自己血管里流著苗族“健康的血液”而自豪。而且,沈從文一輩子的寫作都在強烈關注著少數民族人民的命運和少數民族問題,應該直接源于他的少數民族血統,就算沒有直接影響,但潛在的影響也是一定存在的。
其次是湘西地區整個苗族的苦難血淚史。湘西與四川和貴州接壤,背靠巫山山脈,東南有西南走向的武陵山脈,地勢偏僻,多高山峻嶺,這其實是歷史上少數民族受漢族統治者壓迫,不斷向高山貧瘠之地遷徙的結果。一部湘西苗族歷史,就是一部漢族與少數民族征服與反征服、同化與反同化的歷史。秦統一六國,在湘西置黔中郡,漢改武陵郡。但湘西“蠻族”不服,多次爆發起義。東漢光武帝派兵進攻武陵蠻,碰得頭破血流,東漢統治者被迫實行招撫政策。這以后,湘西少數民族反征服、反掠奪的斗爭一直延續不斷。元明以后,設土司制,實行以夷制夷的政策。清朝康熙年間,清王朝與土司的矛盾激化,廢除土司制,實行直接派“流官”到湘西治理的“改土歸流”政策,而這一政策的實施,是伴隨著血腥的武力鎮壓進行的。因此,爆發了乾嘉苗民大起義,苗族人民用自己的生命與鮮血,捍衛了自己的民族生存權利。一直到國民黨統治時期,湘西地方各族人民一直處于被殘酷掠奪之中。1936年,湘西爆發以“革屯歸民”“抗日救國”為號召的苗族起義,后國民黨改編湘西革屯軍,企圖借日本侵略者的力量消滅苗族起義軍。沈從文自己也曾說:“兩世紀來滿清的暴政,以及這暴政引起的反抗,血染赤了每一條官路同每一個碉堡。”
從湘西民族地區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我們能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呢?在這征服與反征服、同化與反同化的歷史過程中,湘西少數民族人民一直都處于一個悲劇的輪回中,不管怎么都走不出來。在這里,湘西少數民族的歷史和沈從文的寫作有了某種歷史意義上的重合,沈從文作品中的悲劇與湘西少數民族人民的悲劇命運,也有了不可回避的契合。而且,這也符合沈從文想以寫作重塑民族品格的創作宗旨。
沈從文在《一個傳奇的本事》里說:“我對于國家民族,以及屬于個人極莊嚴的命運,感到異常痛苦。”沈從文還說:“我們需要的倒是一種‘哲學’,一種表現這個優美理想的人生哲學。”“一個民族缺少童心時,即無宗教信仰……童心在人類生命中消失時,一切意義即全部失去其意義。”在沈從文那里,童心是一面映照人性的鏡子,湘西邊地人物都不失為赤子童心,沈從文在這些人物身上寄予著生命理想和復興現代民族國家的強烈愿望。可見,沈從文的創作是“帶著‘鄉下人’的更大奢望,即重造‘民族的經典’,實現中華民族內部‘人與人關系的重造’。他有意將‘鄉下人’身上保有的道德美,作為中華民族未來人際關系重造的參照系”。文字的下面浸潤著湘西民族長期以來被壓抑和邊緣化的孤獨感和悲劇感,同時也映射了沈從文重造民族生命的理想和愿望。
蕭蕭是湘西“鄉下人”的代表,但無疑,也是湘西少數民族的代表,從文中的少數民族山歌即可看出。因而,蕭蕭的悲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超越了階級(階層)悲劇之上的,具有了民族(苗族)悲劇的意義。
這里,沈從文有一部作品值得我們重視,那就是長篇小說《長河》。1938年4月12日,沈從文在給妻子張兆和的信里說道:“手邊有一本選集,一本《湘行散記》,一本《邊城》,一本《新與舊》,一本《廢郵存底》,象征卅年生命之沉淀。我預備寫一本大書,到昆明必可著手。”這本大書就是《長河》,也是沈從文重返湘西的產物。從1938年8月7日起,至11月19日止,《長河》在香港《星島日報·星座》上連載……但因內容涉及湘西少數民族與國民黨當局的矛盾,在香港報刊發表時即被刪節,以致前后不連貫。
沈從文認為他的家鄉部隊被蔣介石用來做炮灰,他們去保衛蔣介石的家鄉,蔣的嫡系部隊卻躲在一旁。沈從文感到蔣介石有意采取種族滅絕政策來消滅苗族人民,使得鳳凰剩下一城孤兒寡婦。沈從文認為他未來的著作一定要寫出這一點。這部作品就是《長河》,雖然他沒有把它寫完。因而,沈從文“小說中所反映的事件盡管取之于湘西一隅,但思考的筆觸卻指向整個中華民族,它從湘西民族的一隅表現出整個中華民族的生存狀態與精神風貌”。而《長河》最初的醞釀時期就是沈從文1934年重返湘西時期,這和《蕭蕭》的修改發表時期大體一致,這也從側面說明了《蕭蕭》具有某種歷史的、民族的悲劇意義在里面。
當然,沈從文的創作絕不會僅僅局限于湘西地方民族(苗族)的悲劇,他還將其擴展到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宏大悲劇里面。在《蕭蕭》中有這么一個場景值得我們注意:在花狗誘奸蕭蕭之后,擔心蕭蕭回頭告祖父,會挨頓臭罵,就故意把話題支吾開,扯到“女學生”上頭去,但小說中曾經無限向往女學生的蕭蕭卻是這么一種表現——若不是花狗提起,蕭蕭幾乎已忘卻了這事情。
眾所周知,小說中出現的“女學生”,其實是有著深刻內涵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當時整個中華民族的進步思潮,是“自由”的化身。但是,當“五四新思潮的零星細雨以一種變形的方式灑落在湘西這偏僻的山村里”時,“蕭蕭的念頭又是一種怎樣的朦朧!絲毫談不上具有追求人身自由的理性思維內容。而當逃走的打算一旦被發覺,蕭蕭就不再有影響自己人生命運的任何主觀努力,生死禍福一切聽憑別人去安排。最后,蕭蕭生下第二個兒子時,全家又在忙著給十歲的大兒子迎娶媳婦了。媳婦比兒子年長六歲——又一代蕭蕭進了門”。沈從文的這種處理方式,既“見出湘西地方民族‘生命’的神性。但它又帶著幾乎千年不易的保守性。這種保守性如不加改造,勢必在現代競爭中成為地方民族衰亡的因子。這樣,沈從文裸露出有關湘西人事景物全部描寫的核心——一個地方民族的悲劇命運。在對外部的關系上,是歷代外來統治者與地方民族的矛盾與對立;在內部關系上,是地方民族精神的覺醒與改造”。
因此,沈從文的創作并不止于對鄉下人現代生存方式的反思。從整體看,他的創作最終指向對民族未來生存方式的終極關懷。對鄉下人現代生存方式的反思,只是沈從文思想鏈條中的一環。而且,沈從文作品中“頻頻出現的湘西鄉土世界,本身已成為一個相當完整的文化符號,其中不僅蘊涵著沈從文個人精神發展的歷史,而且蘊涵著一個民族的精神生存空間”,并且,沈從文作為“一個湘西‘鄉下人’的心靈秘史和整個湘西民族的心靈秘史”,定會“進而擴大到對我們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呈現出“一個民族的旅行”的特征。
從這個角度來討論,張宏建的觀點倒有了一定的新意:小說正是通過蕭蕭在特定環境中的這種對立與互參,展現著作家對中華民族靈魂重鑄問題的思考,以及對“湘西世界”少數民族精神世界的隱憂……當作家想借湘西自然生命形式重構中華民族靈魂的時候,卻又發現自身有著明顯的缺陷。當然,無論是“隱藏的熱情”還是“隱伏的悲痛”,都顯示著作家對湘西少數民族乃至整個中華民族所做出的積極努力,及其深深的民族之愛……這種文化心理矛盾,是作家之痛,更是作家對湘西少數民族乃至中華民族的深深之愛。
沈從文作為現代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他的創作,“積淀著中國現代作家桃源尋夢——夢斷桃源——桃源重構的思想歷程”。而《蕭蕭》作為其成熟期的一個短篇小說代表作,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沈從文的整體創作觀念。往小了說,蕭蕭的悲劇是一個階級(階層)的悲劇,往大了說,蕭蕭的悲劇也是整個湘西民族(苗族)的悲劇,而結合現代中國的歷史發展來看,蕭蕭的悲劇又何嘗不是當時整個中華民族的悲劇呢?
①沈從文:《蕭蕭》,《沈從文全集》(第八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第264頁。
The routing latency for the packet consists of the processing latency on the router (LR) and the transmitting latency through the network (LNoC). For each routing algorithm i, its latency (L(i)) can be defined in Eq. (1):
②沈從文:《燭虛·小說作者和讀者》,《沈從文全集》(第十二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第72頁。
③沈從文:《云南看云集·給一個廣東朋友》,《沈從文全集》(第十七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第316頁。
④⑥⑨⑩????凌宇:《從〈邊城〉走向世界》(修訂本),岳麓書社2006年4月第1版,第341頁,第208頁,第210頁,第473頁,第119頁,第114頁,第373頁,第96-98頁,第212頁,第394頁。
⑤沈從文:《湘西·辰溪的煤》,《沈從文全集》(第十一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第381頁。
⑦劉秀美:《民俗與人情——論沈從文〈蕭蕭〉》,《中山大學學報》2011年6期,第34頁。
⑧??2⑨?吳投文:《沈從文的生命詩學》,東方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245頁,第92-93頁,第217頁,第240頁,第269-270頁。
?沈從文:《燭虛·白話文問題》,《沈從文全集》(第十二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第63頁。
?沈從文:《邊城·題記》,《沈從文全集》(第八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第59頁。
???凌宇:《沈從文創作的思想價值論——寫在沈從文百年誕辰之際》,《文學評論》2002年第6期,第10頁,第15頁,第15頁。
??凌宇:《從苗漢文化和中西文化的撞擊看沈從文》,《文藝研究》1986年2期,第65頁,第70頁。
?沈從文:《龍朱·寫在龍朱一文之前》,《沈從文全集》(第五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第323頁。
?沈從文:《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沈從文全集》(第十三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第243頁。
?沈從文:《一個傳奇的本事》,《沈從文全集》(第十二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第225頁。
?沈從文:《燭虛》,《沈從文全集》(第十二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第13頁。
?沈從文:《青色魘》,《沈從文全集》(第十二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第180頁。
?沈從文:《致張兆和》,《沈從文全集》(第十八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第303頁。
?吳世勇:《沈從文年譜(1902-1988)》,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208-209頁,第213頁。
?金介甫:《沈從文傳》,符家欽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10月第1版,第252頁。
?吳投文:《沈從文的生命詩學》,東方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269-270頁。
?張宏建:《民族精神隱憂之上的民族之愛——沈從文小說〈蕭蕭〉評析》,《名作欣賞》(中旬)2005年第5期,第109-110頁。
作 者:
郭大章,西南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編 輯:
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