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林
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
提高生育待遇的必要性研究
賀 林
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
我國的人口政策從只生育一個孩子調整為全面放開二胎,但是對于生育二胎很多家庭選擇放棄,這主要是因為當前社會物價飛漲再加上教育成本,撫養一個孩子的成本很高,使得許多家庭為了保證孩子的質量,而主動放棄了孩子的數量。由于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種類很多,本文僅分析源頭成本即生育孩子的成本以及國家對生育的基本保障,調查發現對于生產婦女基本的產假、產假期間薪資以及生育保險的待遇等最基本的保障目前尚沒有真正落實,這就從源頭增加了家庭的支出,這也是導致很多家庭放棄生育的一個原因。在此基礎上呼吁國家有關部門關注該問題,并真正保障生育婦女的基本權利,并且提出保障婦女基本權利有利于家庭選擇生育子女,對于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生育孩子對國家具有正面積極影響,有助于緩解人口老齡化;有助于逐步抹平男女性別比例失調;有助于在社會以及家庭中培育國家意識等。
生育政策;生育補貼;生育保險;人口政策
我國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之一,為了能夠實現人口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我國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實施計劃生育的人口政策,提出“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的政策口號,我國實施了四十多年后,從積極的方面看使我國少生了近四億的人口,從消極的方面則是使我國提前進入了人口老齡化,并造成男女性別比例失調,人口紅利消失等等問題。目前,我國調整人口政策實施全面二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國家鼓勵家庭生育二胎。但實踐證明生育二孩的家庭數量要少于預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本文主要就當前我國對于生育婦女的產假、產假期間薪資水平以及生育保險等方面的保障進行研究。
(一)產假未全面落實到位
產假作為生育婦女休養的基本待遇,一般是從婦女分娩前半個月至產后兩個半月的時間,充分的產假修養有助于婦女恢復身體健康。我國2012年由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的《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草案)》規定婦女的產假時間不少于98天,2016年我國調整人口政策之后,關于產假時間又做出了修改,各地紛紛延長了產假時間,如:廣東、湖北、天津、浙江等地產假延長至128天;安徽、江西、山西、山東、四川、寧夏等地產假延長至158天。
但是,實際上并不是所有單位的生育婦女可以享受到地方規定的產假時間,有些單位甚至只給產后婦女30天的產假時間。比如身邊有幾個朋友在山西省太原市某公司上班,就遇到了這樣的規定,產假30天,產假滿后不上班將失去工作。這樣的產假規定根本就不符合國家對婦女產假的基本規定,更不要說享受晚婚晚育延長產假了。沒有足夠的產假實踐產后婦女就不能夠很好的恢復,更沒有較多的時間哺育子女。如果遇到沒有老人或者老人年齡較大不能照看嬰兒時,產后婦女將面臨家庭、事業的兩難選擇。
(二)產假期間的薪資缺乏保障
關于婦女在產假期間不得被辭退的規定,經過多年的實踐目前婦女已經可以安心,不會因為生育而失去工作,但是關于職業女性在休產假期間,用人單位不得降低其工資卻沒有真正落到實處。各單位對產假期間婦女的工資發放的規定各有不同,據了解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只發基本工資;二是發放工資的40%比例;三是暫時不發放工資,等社保的生育津貼下發后比照工資進行適當補發。實際上,不管是哪種薪資發放方式都沒有保障生育期間婦女的薪資,以生育津貼充當工資則更是不應該。
生育后代原本是女性一項非常神圣的職責,也是人類得以延續的基本,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有些企業不喜歡錄用未結婚生子的婦女,為此有的婦女不得不簽訂幾年內不結婚的“霸王條約”,有的婦女成為隱婚一族,有的即使結婚也選擇不生育后代,婦女的這樣的選擇都是為了能夠證明自己在事業上的能力,并能夠積累較多的財富,在生育后能夠有較好的經濟基礎。薪資作為普通家庭主要的經濟收入,如果一方因為生育休產假而要被減少工資,原本生育后需要花費更多的家庭將面臨經濟問題,所以應當落實保障生育婦女的薪資在產假期間不被減少的政策規定。
(三)生育保險報銷比例偏低
保險具有兩大功能即經濟補償功能、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功能,它們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其中經濟補償功能是基本的功能,也是保險區別于其他行業的最鮮明的特征。作為生育保險是職業女性休產假而享受的待遇,由社保統籌基金報銷相關醫療費和發放生育津貼;如果職業女性沒有參加生育保險的,由用人單位承擔。而實際上生育保險的報銷比例在很多省份都低于50%。
由于生育保險存在上述問題,導致很多家庭生育一胎后不再考慮生育二胎,更不要說生育二胎的其他養育成本問題,甚至有許多家庭選擇丁克。而目前我國的現實人口狀況決定了生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現實生育率較低的情況下更要保證以上基本的生育待遇,降低生育的最初成本,并在適當時期對生育二胎家庭給予相應的生育補貼,實現社會、國家的良性運轉。
(一)緩解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
人口老齡化是指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其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二是指社會人口結構呈現老年狀態,進入老齡化社會。評判一個國家或地區是否進入老齡化,國際上有兩個標準,其一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其二是一個國家或地區中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使用以上標準發現,我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從人口老齡化的含義我們不難發現,提高人口中年輕人口數量將對人口老齡化起到緩解作用,我國已經對人口政策進行了調整,即實施全面二孩政策,政策的調整可以理解為是為了緩解人口老齡化問題而鼓勵生育二胎。
(二)逐漸抹平男女性別比例失調
一個社會中男女性別比例的平衡是社會良性、穩定運行的基礎。2016年末我國男性總人口70815萬人,女性總人口67456萬人,總人口性別比為104.98,整體比例并未失調。但目前我國男女性別比例失調問題,主要是指適婚年齡的男女比例失調,有專家預測到2020年我國將有三千萬的光棍,這將對未來社會的良性、穩定運行以及社會倫理道德體系造成一定沖擊。如婚配失當、人口拐賣、性行為錯亂等,影響和諧社會的構建尤其是婚姻的穩定。出現男女性別比例失調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在我國性別的不平當,“重男輕女”思想根深蒂固,同時在計劃生育過程中提倡一個家庭生育一個孩子,這樣有些家庭為了生育兒子通過不正當的途徑鑒別胎兒性別,雖然我國明確規定不得做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但鑒別胎兒性別現象尤其在基層地方更為普遍,導致基層地方男孩比例較高。
目前,我國調整人口政策后,生育二胎在一定程度上將有助于抹平男女性別比例的失衡。然而,調查顯示第一胎是男孩的家庭選擇生育二胎的概率低于40%,而第一胎是女孩的家庭選擇生育二胎的概率高于60%,這將進一步加重男女性別比例的失衡。因此,國家應切實保證產假天數,提高生育保險的報銷比例,并適當提高生育二胎家庭的補貼,鼓勵生育二胎逐漸抹平性別比例失調問題。
(三)培育國家意識,增強民族凝聚力
一直以來我們的觀點都認為生育子女是家庭的事情,沒有將生育子女作為一項國家責任來理解,這主要是因為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口基數大,一直以來宣傳教育的都是要少生、優生。而在一些人口數量較少的國家一直都有鼓勵生育的政策,生育子女越多的家庭國家給予的補貼越多,例如俄羅斯目前鼓勵每個家庭生育三個子女,且可以領取“母親資金”。我國的生育率雖然還沒有向俄羅斯那樣低,但是我國面臨老齡化、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我國“人口紅利”的消失。
與此同時,我國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后,生育二胎并沒有達到預期水平,因此需要國家出臺相應的生育補貼,尤其是生育二胎家庭的補貼,適當提高生育二胎家庭的比例,這不僅可以解決以上兩個問題,還可以在社會培育這樣的思想——生育不僅僅是家庭的事,生育養育子女是為國家培養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國家意識,子女也將在成長過程中培育國家意識,社會意識,而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有個好工作或父母的好生活而存在,會有更高的人生價值即為國家,培育這樣的社會氛圍更加有利于增進國家意識,增強民族凝聚力。
在我國現代社會的發展導致普通家庭難以承受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并且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因此非常有必要提高生育婦女的基本待遇,在保障其產假天數以及產假期間薪資水平的基礎上,提高各地生育保險的報銷比例,此外對于特殊家庭給予適當的生育補貼,以彌補過高的生育成本。
[1]劉曉玲.生育補償的倫理審視[J].船山學刊,2004年第4期.
[2]陳曉杰.黑龍江省黑河市生育補償機制構建研究[J].人口學刊,2011年第6期.
[3]梁發芾.“單獨二胎”放與不放[J].祖國,2013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