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光西南大學文化與社會發展學院
青少年網癮問題的社會工作介入
吳曉光
西南大學文化與社會發展學院
網絡世界的誕生雖只有短短幾十年之之久,卻為整個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它不僅極大的改變了人們的思維觀念和行為方式,也成為一種融合整個社會向前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加速器。然而,在其為我們帶來巨大效益的同時,也造成了一系列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其中,危害比較嚴重且處理起來頗為棘手的就是青少年的網絡成癮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工作作為一個致力于解決社會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的專業類學科,它融合了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各個層面的基礎理論指導,是應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有效方法。
青少年網癮;社會工作;優勢視角
CNNIC發布的第26次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顯示,“截止2010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已達到4.2億人。其中30歲以下的網民占到全體網民的59%,將近2.6億人”①。顯然,青少年已成為上網人群的主力軍。同時,根據《中國青少年網癮調查報告》,“目前,我國城市青少年網民中網癮青少年約為14.1%,人數約為2404.2萬;在城市非網癮青少年中,約有12.7%的人有網癮傾向,人數約為1858.5萬;我國城市與農村青少年網民中的網癮比例相近,估算我國青少年網民中網癮青少年的人數大約為3329.9萬人”②。青少年網癮儼然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迫切需要動用全社會的力量去解決。
雖然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Goldberg最先提出了“網絡成癮”一詞,但是目前國際上對網絡成癮的概念仍沒有做出統一的界定,隨著之后的一些研究者對于這一概念做出的一系列修改和提升,網絡成癮的概念不斷得到豐富,他們都強調對于個體的心理、社會功能造成的損害。從精神衛生學的角度對沉迷做定義:一種強烈地渴求并反復的應用某物,以取得滿足感(如興奮、快感)或避免不滿足感為特點的精神和生理病理狀態。因此,我們可以把反復依靠網絡來獲得心理上的快感,并對個體的現實的心理與社會角色功能的發揮造成危害的現象歸結為網絡成癮。
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危害首先表現在在網絡虛擬世界中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不僅對這一時期的青少年的生活與學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同時對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影響。對于網絡關系的沉迷,過分迷戀在網上同他人建立友誼或愛情關系,并希望用這些關系來取代現實中的人際關系;網絡游戲的沉迷,投入大量的時間通過網絡游戲來當做自己的精神寄托,似乎除了網絡青少年的生活中再無其他;網絡色情的沉迷,沉溺于網上的聊天室或者色情內容等等,都為這一時期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相當大的危害。
(1)從網絡自身的角度分析
首先,網絡作為一個虛擬且高度匿名化的空間,往往缺少法律與道德的監管和約束,更沒有互相監督的壓力,這樣的高度自由化的世界,使個體往往無所顧忌,為所欲為也安然無事。在這樣的情況下,那些在現實中收到法律、道德規范約束的各種行為,甚至是深藏在人們潛意識當中的各種欲望、需求在網絡世界里也開始得到徹底的釋放與滿足。在網絡游戲中打怪升級,就如同他們在現實生活當中賭博贏錢一樣,使他們內心的成就動機在反復的輸贏的博弈中不斷得到強化。如此周而復始,個體便會不自覺的從不斷的心理滿足中形成對于網絡游戲的依賴。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旦他們的上網行為被強行打斷或者禁止,便會出現坐臥不安、心煩意亂、焦躁痛苦甚至更高的攻擊傾向。以至于使得他們像無法脫離某些藥物一樣無法脫離網絡。
(2)從青少年身心發展角度的分析
“青少年是個體從兒童走向成熟的過渡時期,面臨許多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變化,也產生了許多屬于這一時期特定的心理特征。[1]”這一時期的青少年不僅好奇心、探索欲增強,渴望與他人,對一切新鮮的事物充滿獵奇的欲望。并且隨著他們自我意識的增強,開始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開始從別人那里來構建自我的形象。他們極力渴望擺脫父母的依賴來顯示自己的獨立,因而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更傾向于在自己的父母面前來封鎖其內心世界,但是,當此時他們在其他方面的人際關系受阻,無法與自己的朋輩群體建立有效的接納與信任的關系,他們就會由于這種自我的封閉而產生一種孤獨感,他們迫切的希望找到可以傾吐的對象,得到他人的同情和理解。而網絡在此時恰恰發揮了這樣一種功能,他可以給人們帶來在現實中難以體驗的愉悅和自由感,幫助人們暫時忘卻煩惱和憂傷,從而減輕在現實生活當中的苦悶,這就成為了無數青少年形成依賴的基礎。但是,當他們這些正常的心理需求在現實生活當中得不到正常的滿足時,他們很可能會以極端的方式來實現這些需求。而現在很多的網絡游戲正好投其所好,在網絡當中可以盡情探險,也可以進行廣泛的社會交往。甚至可以變得成名,富有等等。這些都是青少年在現實當中很難體驗的到的,盡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卻給了廣大青少年很真實的感覺。
(3)青少年網癮形成的客觀因素
埃里克森認為,青少年對其兒童期認同存在連貫關系,同時試著建立并鞏固獨立的認同,如果社會社會關系和社會支持對整體性和發展都不許可的話,就會有混亂的危險。這些客觀關系,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環境等。在家庭層面上,父母由于忙于工作,而疏于對于孩子的溝通,并且在一些父母的意識當中,常常會出現把孩子“寄養”在學校的想法,不僅不能及時的幫助孩子解決這一時期遭遇的生活或者情感上的難題,還常常一廂情愿的將壓力施加到孩子身上,使得孩子不得不尋找另一個出口來宣泄壓力,排解遭遇的身心問題。另一方面,在學校中,老師過多的把學生的學習成績放在教育學生的首位,比較忽視學生的思想品德,心理問題的疏導教育,這使得青少年只能在學校中感受到冷冰冰的分數與名次,自然對學校中的一切缺少興趣與歸屬感。最后,在社會層面上,網吧的經營者法律與道德意識淡薄,受到利益的驅使,為未成年的青少年沉迷網絡也大開方便之門。
(1)“優勢視角”是一種著眼于服務對象內在資源和優勢的視角。它的第一個重要概念是“抗逆力”,就是當我們每個人遇到問題時能夠理性的做出選擇并從逆境中走出來的能力;“優勢”構成了這種視角的第二個核心概念,即每個人和團體都具有屬于自身的優勢,社會工作者的任務就是充分發現和發掘這些優勢和資源,發揮案主的內在潛能,從而引導案主自覺的走出困境。相對于以往的“問題視角”來說,優勢視角沒有將目光只聚焦于案主的問題和缺陷,這樣無疑限制了案主克服困境的機會和能力。因此,對于優勢視角來說,改變案主的關鍵在于充分挖掘案主的其他潛能,依靠案主自身的力量來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2)優勢視角下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分析
首先,優勢視角把案主的問題歸結為一種具體的情景,換句話說,如果案主在某些具體的情況下出現了問題,那么這種問題也可以看做是在這種特殊情況下產生的。因此,在優勢視角下也可以把青少年的網癮看做是在青少年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種特殊的情況。而在傳統的問題視角下,青少年一旦遭遇網癮問題,那么案主周圍的所有資源,包括社會工作者,都會把一切的干預工作圍繞青少年的網癮問題展開,通過各種阻抗的手段來教育案主去克服遇到的問題。而久而久之,這樣的做法很容易戳中案主在現實當中的敏感點,激發起案主逆反對抗的情緒,不僅對解決案主自身的問題毫無裨益,甚至會對工作者工作的展開造成一系列的困擾。而在優勢視角之下,則認定并非網癮問題阻礙了案主的發展,網癮僅僅是青少年遇到的一種特殊的成長的情景,而不是青少年生活的全部,并且認為他們只是被眼前的情景所困住,而沒有看到其他方面的可能性。社會工作者習慣于把問題限制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通過完善可行的計劃,以及與青少年共同制定使得他對自己的生活更加滿意的目標,促使青少年自己主動在尋求目標的過程中逐步走出這個特殊的情景。[2]因此,網癮只是青少年在這一時期遇到的一個小問題而已,諸如目標夢想以及案主其他方面的才能才是他們生活的主旋律。
其次,優勢視角下社會工作者的重心放在案主的優勢與潛能上,而非案主的問題。在傳統的問題視角下,網癮問題總是社會工作者關注的重點,在這種取向的影響之下,為青少年網癮問題的解決帶來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這無疑給他們貼上了標簽,使得周圍的人會不自覺的把不好的行為貼在他們身上。有時甚至會把諸如打架、逃學等其他不好的行為附加在他們身上,認為他們一無是處,沒有任何優點。最重要的是,由于標簽效應的影響,網癮青少年往往對自己評價也很低,久而久之,他們也逐漸接受了社會對于自身的這種評價,無法再現實生活當中找到歸屬和認可,使得他們更愿意注意力投入到虛擬世界當中,他們不愿意再忍受他人異樣的眼光下同周圍的人溝通和交流,因此只能從網絡當中尋找溝通的對象。優勢視角認為過多的強調青少年的網癮問題是沒有辦法取得更進一步的成效的,相反,這很可能會帶來消極的后果,而只有從超出網絡層面的案主自身和他所處的環境中挖掘資源,才有機會為這部分青少年尋找到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采用生活化的語言來和案主進行溝通和交流。傳統的問題視角下的社會工作者喜歡扮演權威和專家的角色。并且,在同案主進行交流時,他們喜歡使用專業的術語同案主談論問題。但是這對于處理青少年的網癮問題往往無濟于事,并沒有實質性的幫助。而且再這樣的模式之下,社工和案主交流的重心往往被工作者所主導,案主則喪失了自己問題的發言權。優勢視角則強調工作者使用日常的語言來談論案主的問題,采取積極的詢問、暢談的方式來協助青少年案主,去改變他們目前的生活狀態,這對于依靠案主自覺來發現自身的問題是至關重要的。
首先,關注青少年個體所具有的能力、興趣和才華。社會工作者在優勢視角的引導之下要著力發現他們的優點和長處,雖然他們在這一時期沉迷網絡,但并非一無是處,他們同樣具有其他方面的優勢。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工作者首先要充當聆聽者和理解者的角色,著重于發現案主的優勢,并有意識的傳達到案主的意識當中,幫助案主重新樹立生活的標準。在多數情況下,青少年可能并不會發現自身所具有的這些優勢,也不會察覺到這樣的優勢會對自己問題的解決有所助益,因此,這需要社會工作者在交流時反復強調,促使案主持續關注于自身所具有的這些優勢,從而使他們能夠漸漸地認可和接納自我,來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其次,與案主建立互助、合作的伙伴關系。也就是與案主建立一種平等交流的模式,而不是凌駕于案主之上。這要求工作者在這種伙伴關系中懂得分享和共同決策,在進行溝通和交流時要充分尊重案主的意見和選擇,而不是將自己的觀念和處事邏輯強加到案主的身上。
最后,相信青少年有主動學習和尋求改變的內在能力。社會工作者要立足于青少年所具有的這些優勢,逐漸培育起他們面對現實環境時的信心,幫助他們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使他們相信自己能夠在社會工作者的幫助之下走出網癮的困境,迎接新的生活。
①資料來源:中國第26次互聯網發展統計報告.
②資料來源:中國青少年網癮報告(2009).
[1]林本.優勢視角下的青少年網絡成癮案例分析及問題解決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0(2)
[2]DennisSaleebey.李亞文,譯.優勢視角——社會工作實踐的新模式[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吳曉光(1993-),男,漢族,河北省邢臺人,西南大學文化與社會發展學院,本科,研究方向: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