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軒
山東省淄博第四中學高2015級4班
文言文淺議
李雨軒
山東省淄博第四中學高2015級4班
文言文作為高中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是高中生必須重視學習的知識。筆者作為中文的愛好者,希望能夠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之中對相關的知識進行更深層次的了解,那么就離不開對我國古代文學——文言文進行細致的了解。下面,筆者就自身對于文言文的了解,來談一談自己的學習思考。
高中生;文言文
著名的語言文學家、教育家王力,在《古代漢語》中提到,“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兩漢辭賦、史傳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屬于文言文的范圍。也就是說,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下面,筆者就來談談自己的見解。
在新文化運動之前,幾乎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書面語言書寫的,新文化運動之后的用現代文書寫,我們一般將古代的文章稱為“文言文”。
“文言文”三個字的解析,可以這樣來理解。第一個“文”,可以理解為“紋”,是修飾、鍛造的意思;“言”,是書寫、表達、記述的意思;最后一個“文”,是文體、篇章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文言”兩個字,指的是修飾過的語言,也就是相對于口頭語的書面語,它在我國古代長期占據著統治地位。
在我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全國各地多有屬于自己的方言,甚至有的民族、地區也有著自己的文字,然而文言文卻保持著相似的格式。因此,文言文成為持有不同語言的溝通者之間交流的橋梁,為其彼此之間的交流提供便捷的方法。
1.言文分離
對語言進行研究的學者認為,書面語是建立在口語發展的基礎之上產生的,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關系非常密切。文言是建立在先秦的口語上所形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口語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發生變化,使得文言與后世的口語逐漸拉開距離。自漢魏起,科舉考試制度的推行使得讀書人對四書五經之中的表述方式進行一定的模仿,這樣,作為書面語的文言文體與人們口頭交際所用的文體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這造成了言文分離的現象。
2.歷久不變
新文化運動之前,文言文作為居統治地位的書面語言被人們世代相傳,其語言成分基本沒有發生變化,一些詞的古代含義在口語之中已經消失,但在文言文中卻依舊照常使用。雖然后世人們在對于文言文的模仿過程中難免會摻雜當時的口語,為文言文帶來某些細微的變化,但總體看來,文言的詞匯系統、語法系統等還是保持著原本的面貌。
3.行文簡練
我國古代的一些重要典籍都是用文言文書寫而成的,其中很多不朽的著作向來以簡約、精煉著稱,可以說文言本身就包含著簡練的因素。一方面,文言文之中單音節詞占多數,雙音節詞和多音節詞較少;另一方面,文言文中多用省略,將主謂賓進行省略的現象較為多見。加之,歷代名家多注重在寫作之中錘煉語言、不斷推敲,講求“微言大義”,因此文言文嚴密簡潔的風格形成了。
4.古奧難懂
由于文言文自新文化運動起就有所限制,年代的久遠使其與口語相脫離,導致文言文對于高中生而言晦澀難懂。一些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奧的詞語,加上當時的典章制度,為文言文的讀者進行內容的理解帶來了諸多障礙。因此,給古書做出注解,解決讀者的疑難問題,是文言文愛好者孜孜以求的工作之一。
1.傳承優秀的文化
文言文作為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化,是我國的獨特藝術之一。由于新文化運動對白話文的倡導,現代人對于文言文的接觸面已逐漸局限至現有的讀物,長此以往必然會導致文言文的喪失。因此,高中生對于文言文的學習,有利于將我國優秀的獨特文化進行傳承,使文言文能夠永垂不朽,使我國的文化在與國外優秀文化的融合過程之中能“不失本心”,進而使我國的文化競爭力不斷提高、國際地位不斷提升。
2.了解古人的生活
文言文作為古人進行溝通交流的語言,是體現古人生活方式的重要參照物,對于文言文的學習,能夠幫助高中生更好地對古人進行理解,從而對歷史的學習起到相當程度上的促進作用。筆者作為高中生,深知語文中的文言文學習對古代歷史學習的推動作用,借助于文言文的內容,高中生能夠很輕松地對一些歷史事實進行理解,如詩圣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借助于杜甫的詩,高中生能夠對安史之亂進行更深程度的理解。
3.掌握寫作的方式
在文言文之中,不乏一些獨特的寫作手法,高中生對于文言文的學習,能夠幫助高中生豐富自身的寫作方式,從而在提高高中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同時,對高中生的寫作能力提升也產生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便是現代已很少見到的頂針聯,高中生可以通過對文言文的廣泛閱讀和學習,來提高自己的語文學習能力。
另外,文言文的學習還能夠使高中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有所提升,對學生全面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促進作用。
總之,高中生對于文言文的學習益處多多,它不僅使高中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有所提升,還能夠對學生全面發展也起到一定程度上的促進作用。
[1]范艷榮,萬全紅.文言文教學意義微探[J].文學教育,2007
[2]孫嬋嫻.承繼文化傳統:學習文言文的意義[J].文教資料,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