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鳳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新城金郡幼兒園
人文精神在幼兒園文化建設中的弘揚與發展
劉俊鳳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新城金郡幼兒園
國學文化是中華民族獨有的傳統文化,是傳統文化中的不朽之作,在幼兒園階段,傳承國學文化就是在用民族文化哺育兒童,培養他們宏闊視野及博大情懷,學習前人在修身養性、尊老愛幼、誠實守信等方面的智慧和經驗,通過國學文化塑造兒童高尚人格,培育及提高其人文素質及精神境界。
人文精神;幼兒園文化建設;國學文化;兒童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文化底蘊博大精深,而國學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前人圣賢的思想智慧在歷史大浪中幾經沉浮,流傳千古后至今不僅仍褶褶閃光,并且還被人類公認為最好的教育。國學文化有諸多值得傳承和發揚的東西,如修身齊家、誠實守信、尊老愛幼等[1]。如果在幼兒園階段以《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等經典文章作為教學基礎,通過背誦原文、模仿動作及情景再現等教學手段對兒進行國學教育,從兒童時期就對孩子進行熏陶和浸潤,將會對兒童品德、修行等方面起到良好效果。因此,在幼兒園階段對開設國學文化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幼兒園環境蘊涵文化
幼兒園教室的走廊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以“弟子規”作為走廊的主要內容,將走廊設計成“國學長廊”,分禮、義、孝、信四方面。有的走廊以中國傳統節日作為主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等,并配以相應的詩詞及故事,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呈現。小朋友進入走廊就像進入國學世界一樣,每一幅畫、每一個故事或者每一首詩都能潛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兒童。
(二)教學環境處處凸顯生態
把班級中的每一個空間都充分的利用起來,將國學文化和幼兒園環境建設結合在一起,落實每一處,如班級、走廊、樓梯及廁所等地方,讓整個教學環境都凸顯生態感。把古賢圣人的畫像掛在班級里面,根據圣人的名字給班級命名,如孔子班、孟子班、莊子班、老子班等等,讓小朋友和圣人近距離接觸。另外,教室里小朋友放置東西的位置可以貼上“置冠服有定位”的牌子,閱讀室內貼上“讀書法有三道,心眼口就要到”的標語,讓小朋友養成物品歸置有方及良好閱讀的習慣。
(一)專門教學
幼兒園需根據兒童的實際情況開展國學經典教育。不過,幼兒園的國學經典教育應該從《弟子規》開始,因為《弟子規》屬于啟蒙讀物,是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最佳讀物?!兜茏右帯妨谐鰹槿俗拥茉诩摇⑼獬?、待人接物、求學等應有的禮儀與規范,特別講求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簡而言之,《弟子規》就是教給兒童在家做子女、在學校做學生及社會上與人相處的規矩。在對兒童進行國學經典教育時,可以在用餐前、放學前等環節由教師帶領兒童進行國學經典閱讀活動,還可以采用教師領讀、師生對讀、兒童齊讀、接龍誦讀等方式激發兒童的誦讀興趣。
(二)情景再現
幼兒園應在每個星期安排一到兩節專業國學教學活動,制定固定的教學內容。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記憶力等學習特點來教授國學經典,誦讀《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名賢集》《聲律啟蒙》《論語》及唐詩等經典著作,同時讓兒童接受國畫、茶道、武術、京劇以及剪紙等傳統藝術的熏陶。
中班和大班兒童應在《弟子規》的基礎上學習《三字經》《論語》等經典著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借助古代和現代的動畫故事來幫助兒童理解,如《孟母三遷》《陳毅探母》等,還可以為故事配上音樂或者角色游戲,以情景再現的形式進行教學。在了解幼兒的基礎上,以幼兒喜歡的方式、能聽懂的語言傳授國學文化,且誦讀國學經典也可以促進兒童的語言發展。兒童的智力發展也將會得到提升,在兒童時期傳授《弟子規》《三字經》《論語》等經典文化教育,讓孩子在大腦發育最迅速的年齡階段,通過接觸經典文化,來開發其智力,培養其健全人格。
(三)隨機教育
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從常規教育入手,使其道德行為養成和生活實踐相結合。例如兩個小朋友因為爭奪新玩具打起來了,幼兒教師應當先詢問原因,了解原因之后,教師應該用轉移情緒的方法與《論語》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結合在一起對打架的兩個小朋友進行教育,使他們明白不能用打人的方式解決問題。兒童在接受教育的同時既學習了國學文化的精粹,明白了其中的智慧,同時也能夠發展孩子的口語交際能力,提高其思維能力。
(一)活動學習加強實踐
兒童家長需要和教師、兒童一起學習國學文化,只有家長和教師從自身做起,都認可了國學文化對兒童教育所產生的積極意義,才能夠加入到對兒童的國學文化教育中。幼兒園在開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講座時,應邀請家長參加,與教師一起學習《弟子規》《三字經》等經典著作,在傳統節日“中秋節”或“重陽節”時,開展家庭聯誼活動,每個家庭請爺爺奶奶一起參加,由兒童和父母一起給老人洗腳,真正做到學習理論做到實踐,通過這個方法調動兒童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學習,從而影響到兒童自身行為習慣的良好養成及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以身作則進行教育
教師和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則,行為示范。有家長抱怨孩子不好管,老師抱怨孩子不好教,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抱怨,更多的是家長和教師沒有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國學經典《三字經》《弟子規》《論語》對諸多行為、禮儀、起居及飲食有明確的規范,因此,老師和家長在孩子面前要做到帶頭的示范作用。例如,在學校,老師在和孩子在一起吃飯時,飯后要說“我吃好了,您請慢用!”而不是吃完碗一推就跑了;在家里,父母和長輩在一起吃飯,有好吃的要先給長輩吃,而不是好吃的都裝進自己口袋或者塞入自己口中。老師和家長在生活中要處處以身作則,如果這些家長和老師都做到了,孩子自然而言地也學會正確地說和做了。另外,在把傳統文化傳授給孩子的同時,也應該把文化所蘊含的哲理交付孩子。再如,孩子上完廁所忘記洗手時,其他小朋友就會提醒:便溺回,輒凈手,由此可見,傳統文化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總而言之,幼兒園對兒童開設國學經典教育是正確的選擇,因為國學經典教育不僅能夠使兒童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同時對兒童自身的發展及良好習慣的養成也起到了提醒作用。
[1]萬雪梅.誦讀國學經典傳承民族文化——淺談幼兒園“國學”教育[J].時代教育,2014(2):195-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