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慧廣州市海珠區江海小學
溫潤之風柔澤才品
——“愛生活”之班級風氣養成記
任慧
廣州市海珠區江海小學
以“溫潤之風柔澤才品”為思想方針,以“戶外親子活動”為形式,養成孩子“愛生活”的班級風氣。戶外親子活動,這項活動簡單來說就是“走出家門,認識廣州。”這項活動的開展以“感受生活、愛上生活”為目的,活動的時間是每周的周六、周日,活動的范圍是廣州市,每周參觀、游覽的地點不同。活動的要求是“親子共游”。“溫潤之風柔澤才品”,讓孩子從生活入手,愛上生活。
班風;戶外親子活動;廣州;感受生活;愛上生活
一個集體,風氣的建設尤為重要。風氣,是影響一個集體里每一個成員生活、學習的一種習氣。在我們的人生長河中,在我們成長的各個階段中,我們都需要一種陽光向上的習氣,這種習氣的建立和養成來自家庭和學校的培育,是需要長期的潤養才能形成的。這種習氣的養成,是“潤物細無聲”的,是需要帶動的,一旦養成,其發揮的力量是無窮的。
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在電子產品鋪天蓋地的現代化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孩子和成人,難以慢下腳步感受身邊的生活,急躁取代了從容。孩子的世界,最缺少的是一份感受生活、愛上生活的能力。這種感受生活、愛上生活的能力是否足夠正氣和強大,將伴隨和影響孩子的一生,成為一個人自身的一種習氣、一種精神。如何讓我們班級的孩子在童年時期就播下愛生活的種子呢?這,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在孩子的幼年、少年乃至青年時期,影響孩子最直接、最深遠的人是父母,在孩子的小學階段,仍然很依賴父母的照顧,無論是生活上,還是精神上。我們的孩子為什么越來越多地沉迷于網絡,不善于與人溝通和合作,出現很多“宅男”、“宅女”,追其根源,因為在孩子需要陪伴的年齡,沒有從父母身上得到足夠的安全感,沒有足夠地享受親子時光,沒有從家庭和外界汲取足夠的養分。“溫潤之風柔澤才品”,就是讓孩子在溫潤的環境中,得到身心的舒展,從而潤養心靈。因此,我以建設“愛生活”的班級風氣為目標,發揮老師的引領作用,開始了一項有計劃的戶外親子活動。
2016學年上學期開始,我在班級開展了戶外親子活動,這項活動簡單來說就是“走出家門,認識廣州。”這項活動的開展以“感受生活、愛上生活”為目的,活動的時間是每周的周六、周日,活動的范圍是廣州市,每周參觀、游覽的地點不同。參觀的地方大多是免費的,都是廣州著名的景點。活動的要求是“親子共游”。“溫潤之風柔澤才品”,讓孩子從生活入手,愛上生活。愛上生活,從愛上自己所居住的城市開始,從認識自己的城市開始,立足于學生生活的地方和身邊的事物。
我把參觀游覽的景點分成了幾個板塊,依次去參觀,讓家長帶著孩子全面地認識和了解廣州。
了解一座城市,必須了解它的歷史。黃埔軍校、中山紀念堂、大元帥府,都是廣州的名勝古跡。所記載的不僅僅是一段英雄史詩,還承載了一種深厚的愛國情懷,一種對于自己生長的土地和民族所懷有的深切的依戀之情。我們常說一個人要愛國,愛國從哪兒來?從愛家而來。對于孩子來說,從愛自己小小的家開始,到愛自己生長的城市,繼而擴大到愛自己的民族,愛自己的國家。愛之情懷,從了解和熟悉開始。和父母一起游覽這些有歷史故事的景點,聽父母講這里所發生的一切,一邊走一邊看,一邊看一邊聽,我相信,孩子的生活閱歷翻開了新的一頁。他們感知著,記憶著,這些經歷,無不潤養著孩子的心靈。
說起廣州的風情和民俗,當數西關。西關,是廣州的舊城,是老廣州的集體記憶。西關文化,記錄了廣州西關的崛起與衰落,是廣州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說起西關,就會想到西關大屋、騎樓、東山少爺和西關小姐。穿過西關的大街小巷,彌漫著粵曲小調和講古聲,回味著老廣州古老而深邃的似水流年,感受著嶺南文化的古韻。對廣州人來說,西關,是廣州的符號和印記。因此,我把陳家祠、荔枝灣和上下九步行街作為這一板塊的景點。
如果說,廣州的歷史是需要了解的。那么,廣州的現在,則是需要去觸摸的。珠江、北京路商業街、海珠湖、沙面、花城廣場、琶醍、紅磚廠、太古倉、圣心大教堂、二沙島等等,無不體現著廣州的變遷和多元文化。一座城市的面貌,不斷在改變,不斷在充實。我們的孩子,有權利去認識它的多元化。廣州,有充滿文藝特質的創意園,有各具風格的博物館、展覽館,有富有文藝小清新氛圍的小洲村。我們的孩子,除了讀書,還要走出家門,不只是在小區花園走走,不只是與小伙伴兒嬉戲打鬧,還要與更廣闊的生活相連接。看看自己生活的城市,看看他的白天與夜晚,感受它的安靜與繁華。城市的脈搏,也是孩子的脈搏;城市的躍動,也是孩子的躍動。
藝術是什么?是高深莫測的抽象名詞嗎?廣東美術館、時代美術館、廣州大劇院、星海音樂學院、逵園,這些地方,對孩子來說,都是陌生的地方。讓孩子去走走,看看這些建筑、看看里面的展覽,懂與不懂不重要,藝術的畫卷已經在孩子面前展開了。傳統水墨畫也好,現代抽象畫也好,總會在孩子心里有所感覺,哪怕覺得“看不懂”也是一種體會。
一個有書的場所,就是一個傳播思想的空間。走進書店,書香的磁場便吸引著我們。無論老少,或站或坐,手捧一本書,便進入了讀者與筆者之間獨有的交流世界。書店,是鬧市中的一方靜地,是喧囂中的一處凈土。一扇扇書墻,筑成一個書海,我們流連其中,瀏覽、翻閱,尋找自己喜歡的書,如獲至寶。在書店發生的一切都是靜悄悄的,在書店發生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與書邂逅,是人生中浪漫的事。沒事去去書店,翻翻書,帶上一兩本,該是生活中讓人愉快的事。省博物館、廣州圖書館、方所書店、聯合書店,是我們不可錯過的地方。
我的這些所思所想,并沒有詳細告知家長和學生,不是因為不想告知,也不是因為沒必要告知,而是因為這項活動的開展是“見仁見智”的,所得是“無聲勝有聲”的。“戶外親子活動”,所投入的時間和人力是不可強求的,你參加,是自愿,你不參加,也是自愿。我在這里,只推薦,不評價。
一開始,學生對這項“戶外親子活動”的語文作業很新奇,家長也是同樣。有些家長很支持,一同帶著孩子去參觀;有些家長抱著完成老師作業的心態帶著孩子去參觀;還有些家長嫌麻煩、怕辛苦,不愿意帶孩子去參觀。對于這些,我都欣然接受,并不做回應。任何事物,都需要一個過程。
一個月,兩個月,班里越來越多的學生走出家門了,每個星期一的早上,是最熱鬧的早上;每個星期五的下午,是最期待的下午。因為每次參觀的景點,我都保持神秘,到星期五的下午才公布。學生們從周一猜到周五,就像“有獎競猜”一樣興致勃勃。在我公布參觀景點的時候,還鬧出不少笑話呢!“沙面?”“老師,沙面是什么啊?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地方啊?”“肯定是一種面吧?”“是沙子和面嗎?”聽到學生們的猜想,那聲音如同問題一樣,稚氣而充滿好奇。
每到周六、周日,海教通上都熱鬧非凡。家長們紛紛把參觀的照片發上來,都是孩子們的笑臉。有的家長相約同游,有的同學驚喜偶遇,每個周末,都是快樂的時光。再看看學生們的周記,精彩紛呈,有的孩子還寫起了詩歌。學生自發地買了廣州旅游景點的地圖,標記我們走過的地方和路線。語文課上,學了課文《烏塔》,我讓孩子們寫一寫《從烏塔想到的》,孩子們紛紛表達出自己的心聲,希望自己也能獨立起來,自己去旅游。我便讓孩子們從身邊做起,在知道參觀景點后,先上網查一查景點的歷史、乘車路線,為自己和家人準備好水、食物,帶父母出門。學生們行動起來,爭做一回小導游。后來的每次參觀,學生都會主動做“功課”。一起來看看孩子的周記吧!
(一)詩歌:圣心大教堂
圣心大教堂
四年(1)班李玥昕
讓我們恭迎圣心大教堂,
恭迎神的領地。
耶穌神圣的微笑,
照耀著一片藍天。
彩色的窗戶,
發出耀眼的光芒。
嘀嗒的鐘聲,
在不停地敲響。
金色墻壁,
藍色點綴。
花草樹藤,
圍繞著教堂。
啊!教堂,
你給了我多少知識,
乘車到這兒,
只為看你那希望之光。
(二)詩歌:花城廣場
花城廣場四年(1)班李玥昕
花城廣場,
是廣州的驕傲。
國際燈光節,
便在此處開幕。
黑藍色的大飛碟,
時刻發出綠色幽光,
從廣場上升起,
向宇宙那飛翔。
在不停地尋找。
尋找閃亮的燈光,
尋找善良的人們。
人如潮,
花如海,
花城廣場,
仍在閃耀。
一學年下來,我們班孩子的足跡遍布廣州。“戶外親子活動”,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歡迎和喜愛。“戶外親子活動”,成了拉近孩子與父母情感的紐帶,也成了增進老師與家長溝通的橋梁。孩子在活動中感受到了父母的陪伴、家庭的溫馨,父母在活動中體驗到了走進孩子世界的輕松和歡愉。良好的親子關系,會讓孩子對家有安全感和歸宿感,對自我的認識也會更客觀和完善。孩子在活動中與同伴交流、分享,感受個人在群體中的位置,學習社交。在整個學年的活動中,表面上看,老師與家長沒有很多的溝通,但事實上,家長與老師之間建立了一種信任,這種信任讓彼此關系融洽,心懷感恩。學生這樣寫道:“感謝任老師給我們布置的這些游覽作業,讓我在活動中增長了見識,不再是井底之蛙。以前我見識淺薄,廣州那么多著名景點,我都沒有去過,自以為我的小區就已經很大了。我參觀了許多景點之后,才發現我的想法是錯的。“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我懂得了這句話的含義。”也有不少家長寫信給我,其中一位家長這樣寫道:“一直以來都想與孩子一起參觀廣州各處的名勝古跡,卻總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沒有成行。在班主任任老師布置的每周一游的親子作業中,我和四年(1)班的多位家長陪著孩子游覽了大元帥府、陳家祠、中山紀念堂等多處名勝古跡。我們相約在每周六的下午,孩子們就像一只只出籠的小鳥,歡欣愉悅,在充分享受大自然的風光的同時,又如饑似渴地吮吸著未曾涉及的知識。我們看著孩子們那一張張天真燦爛的笑臉,也能感覺到自己年輕了許多,生活的壓力、煩惱都拋之腦后。感謝任老師給咱們四年(1)班安排的這些親子活動。不僅僅讓孩子增長了見識,更讓孩子感受到與同學、與父母的感情。最后,有一點小小的心愿,就是希望任老師能參與到四年級下學期的親子活動中來,與同學們一起游山玩水,感受生活的五彩斑斕!”看著這些文字,我知道,周圍的一切都在悄悄地變化著,朝著我所希望的變化著。
我們的班級,同學之間更友好了,師生之間更親近了,親子之間更親密了,家校之間更和諧了。我想,孩子們不僅長了見識,更是寬了心胸。學生收獲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情懷,更是一種習氣,班級收獲的則是一種精神,一種能量,一種風氣。
“溫潤之風柔澤才品”,讓我們的孩子感受生活、愛上生活,我們所做的,只是一個開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生活中有了經歷和體驗,孩子們的心靈之花正在悄然綻放。花開有聲,是“啪啪”聲,是“滋滋”聲,是“嘀嘀”聲,是“嗒嗒”聲,是“噗噗”聲,是“叭叭”聲,是“沙沙”聲,是“唰唰”聲……每朵花開的聲音都不同,每朵花開的聲音都如此動聽。“愛生活”之班級風氣的養成,還在繼續。
[1]羅夕花.魚傳尺素鴻雁翩飛.長春出版社
[2]春色正當時海珠成功教育案例集.海珠區教育局出版
[3]教育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
[4]班主任.班主任雜志社
[5]廣東教育.南方教育網
[6]教育導刊.教育導刊雜志社
白色的眼球,
任慧,女,漢族,湖南人,本科,職務:小學語文教師,職稱:中小學一級教師,單位:廣州市海珠區江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