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潔牡丹江市司法局
淺談繼承人放棄繼承權后能否反悔
宋永潔
牡丹江市司法局
受實際條件的影響,我國在繼承人放棄繼承權后是否具備反悔的權利方面,始終存在著較大的爭議,而在我國現有的法律規定中,也未對相關信息形成一定的指向性,這便使該問題長期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所以需要根據國內外的實際經驗,對該問題進行合理判斷,以便于為該問題的有效解決提出合理化建議。因此本文就繼承人放棄繼承權后能否反悔展開探究,并總結出繼承人放棄繼承權后所具有的相關權利及反悔問題的解決方案。
繼承人;放棄;繼承權;反悔
近年來,法律繼承權的繼承問題逐漸成為現有法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產生該問題的原因也相對較多,給相關法律工作者及法律文件的處理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而為有效提高現有法律的權威性與完整性,根據我國現有法律繼承標準及發展現狀,制定出詳細的繼承人繼承權管理規定極為必要,以便于對繼承人放棄繼承權后能否反悔及相關問題的進一步解決。
目前,對于放棄繼承權人的子女代位繼承問題主要集中在代位繼承的繼承范圍、代位繼承的法律依據及代位繼承的合法性等方面,首先就代位繼承的合法性而言,世界各國均有不同的法律標準,現有標準主要以法國非合理性繼承及德國合理性繼承為主。非合理性繼承即在繼承人子女放棄繼承后,其子女的直系血緣親屬不具備繼承其遺產的合理性,也無法開具其合理的繼承條件證明,因而定性為非合理性繼承,該繼承方式在歐洲及美洲國家盛行。另一種是合理性繼承,由于德國早期主要以封建體制為主,因而在法律條件設定方面,只要繼承人與被繼承人有著明顯的血緣關系,即可成為合法繼承人,至于其父母是否曾放棄繼承遺產,則不在法律考慮范圍內。該繼承方式主要集中在中歐及部分亞洲地區使用。
當前,我國在該問題的處理上,采用多角度優化的方式,主要主體以合理性繼承方式為主,但卻又對其繼承條件進行了進一步限制。繼承人的代位繼承,在符合相關法律標準的范圍內,可繼承其部分遺產,適用條件越多,即合理性越大,那么在代位繼承過程中,所能得到的繼承資產也就越多。但在此期間,需要考慮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即配偶,如在繼承過程中,子女與其配偶在繼承方面產生糾紛,則對代位繼承的合理性條件產生影響,繼而使其缺乏充分合理繼承條件。該問題解決雖然符合法律規定,但就產生分配的公平性而言,并不符合我國法律制定基本精神,也容易進一步激化矛盾的產生。
代位繼承問題的產生不僅局限于人本身,經濟條件也是代位繼承所需考慮的重要問題,如在繼承過程中,有某一方經濟條件過差,或不具備單獨撫養子女的能力,那么在法律合理范圍內,是否應考慮將實際代位繼承中非合法性繼承的部分作為救濟資金進行繼承是主要問題。我國在相關法律條文中,曾對子女撫養及老人贍養等問題作出相對明確的規定,對于經濟狀況較差或不具備勞動能力的殘疾人群,應獲得實際的經濟財產補償,所以在法律范圍之內,給予經濟救濟的問題,應在下一階段的代位繼承中進行明確的規定,以便于在出現突發狀況導致財產繼承失衡時,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執行合法與有效的法律措施。
繼承法的出臺,不僅是維護個人基本權益的一種保護屏障,同時也是確保其子女健康茁壯生長的有效方式,對于進一步提高子女自我生存能力,并確保社會秩序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因而在后期的法律優化過程中,應對代位繼承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與研究,以此一方面發揚我國法律公平平等及維護公眾基本權益的重要精神,另一方面也為促使社會的穩定發展與長治久安做出重要貢獻。
債權人即持有債務支配權的債務主動方,放棄繼承權債權人撤銷權問題上,容易對債務人構成一定的影響,在此期間為降低其對自身利益的影響,債務人可能做出對債權人的部分危害行為,而為保護債權人的基本權益,在法律層面上,準予債權人具有撤銷的權利,以阻止對其自身造成傷害。在撤銷權使用過程中,債權人必須具備財產轉讓不合理及對財產轉讓產生危害的行為,方可行使其所具備的撤銷權。但在繼承人在放棄繼承后,簡而言之即是不產生財產轉讓與更變的前提下,是否仍具備撤銷權利,有關法律并未作出較為詳細的規定。債權人在放棄繼承后,是否具備行使撤銷權的基本權利,是目前較為有爭議的主要問題,其中問題主要涉及兩個方面,即是放棄財產的繼承與既得利益的繼承。
對于放棄繼承的行為是否屬于拒絕利益取得的行為,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債務人從繼承開始,當然地承受其權利,故其放棄,乃處分其已取得的權利,而非拒絕利益之取得;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在當然繼承主義之下,放棄繼承系繼承人消滅繼承效力的單方法律行為,回復其不為繼承標的財產主體狀態之意思表示,論其實質乃在于拒絕取得繼承財產,應屬拒絕受有利益。對于上述兩種觀點,筆者贊同后一種觀點。因為前一種觀點過分強調當然繼承主義而取得的權利的處分,而忽視了設立放棄繼承制度的初衷。根據“當然繼承主義”,遺產的繼承直接依據法律的規定,而不問繼承人的意志。但現代民法的一個基本原則是任何人不得違背其意思而強制賦予利益。設立放棄繼承制度,就是使得繼承人能夠根據自己的意志決定接不接受此項遺產,享不享有該項利益。這是發展的社會對人格的自由和尊嚴重視的結果。繼承人不放棄繼承權,他人固然不得干預,繼承人決定放棄繼承權,對于單方給予的財產利益加以拒絕,更是人格自由的一種表現。
目前,我國在繼承人放棄繼承權是否能夠反悔方面,尚未作出較為明確的法律規定,但根據相關法律條文及國外相關法律可知。放棄繼承權后反悔,是一種悔過行為,可在相對合理條件下,給予一定的財產救濟,但僅限于在符合規定及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下,如繼承人不具備相關法律條件,則不允許其在放棄繼承權后反悔,從而一方面維護法律的基本嚴謹性,另一方面也能夠促使法律更好的維護社會秩序,以推動我國各方面的穩健發展。
[1]潘家永.繼承人放棄繼承權后能否反悔[J].江淮法治,2015(4)∶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