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偉民上海科技館
中國航天事業的現狀與未來
詹偉民
上海科技館
航天領域向來是一場科技水平極高的滿漢全席,也可以把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表現的淋漓盡致。也就是說,航空航天領域的門檻很高,沒有一定的實力,要獲得“太空俱樂部”的VIP,簡直是天方夜譚。1956年,中國航天事業誕生在一個工業基礎非常薄弱,科技水平遠遠落后于西方的國家,這樣特殊國情,特定歷史條件下,中國的航天人白手起家,自主獨立的進行航天事業,用短暫的幾十年時間,逐漸走上了一條適合特定國情并由自己鮮明特點的航天事業發展之路。在這段艱苦的發展日子里,中國的航天人不懈的努力和奉獻,中國的航天事業初具規模,逐步走上了世界的前列。開創了集研究、設計、生產和實驗等完善的發展體系。以航天器的發射和完善的測控系統為中心,構建了很多先進的衛星系統,帶動了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此外,創建了專門研究空間科學理論的體系,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最為重要的我們有一支能打勝仗打硬仗的航天隊伍。這一切都讓我們堅信我國的航天事業會是一艘乘風破浪極速前進的帆船,也使我們堅信我國的航天事業必將登上光輝的頂點。
中國航天技術;發展歷程;展望;衛星技術;運載火箭技術;航天測控技術;航天發射場;載人航天;登月;空間站;火星
眾所周知航空與航天是高技術領域,對20世紀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方面給予了最強烈的沖擊,把高度發達的人類文明體現的淋漓盡致。1956年中國航天剛剛起步,到現在為止我國的航空航天事業的成就舉世矚目。航空航天事業的興起帶動了相關科學技術進步,這些科學項目包括天文學、信息技術、生命科學、信息科學以及能源技術、生物技術、地球科學、等,同時有促進了新材料新工藝等的蓬勃發展,同時各種衛星應用技術、空間加工與制造技術、空間生物技術、空間能源技術的應用大大增強了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這就極大地使生產力的發展得到進步。我國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尤為重視,航空航天一直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經過中國科學家長久的不懈的多努力,憑借著自己的力量,研制并成功發射了15種類型、近50顆人造地球衛星和3艘試驗飛船。現在,航空航天行業已經發展成為整個中國規模性的產業。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有多達12種類型,可以將衛星送到低地球軌道、太陽同步軌道、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等多種軌道,此外長征系列火箭的有運載能力逐步提升。到目前為止,“長征”火箭遨游太空68次;其中用于外國的商業衛星發射成功22次,多達27顆外國制造的衛星被送入太空。從1996年10月以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26次發射成功。從“東方紅”衛星上天到“神舟”飛船遨游太空,空間技術通過空間應用轉化為社會生產力,民用航天在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科技進步和人類社會文明進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9年3月1日16時13分,嫦娥一號帶著中國人對月亮的向往成功與月球擁抱。為我國月球探測的一期工程畫上了完美的休止符。
中國第一次對月球探測取得圓滿成功,我們相信中國的第二、第三次的探月不會令人們期待太久,中國未來的探月計劃必將是以中國的人踏上月球為目的。我們可以想象不久的將來會在月球上會有人類的永久居住地以及新的能源基地,月球上能為人類尋找新的替代能源,這是人類共同的心愿。在對月球進行艱苦探索的道路上,我們聽到科學家從月球巖土樣品的研究中帶來的喜訊:他們發現巖土樣品中含有氦-3這種元素。人們的首先的想法是在月球上采掘氦-3的工廠,把采掘出來的氦-3進行加工,并用貨運飛船把資源運往地球人們可以利用這種資源進行發電。當然人類也有第二種想法,在月球上建立氦-3核聚變發電廠,就地利用這種資源進行發電,并建立一種方法把電能傳送回地球供人類使用。人類的第三種想法是直接對氦-3這種資源進行利用,或者是利用加工工氦-3工藝中產生的氫氣,作為往返地球月飛船火箭需要的能源。
近些年,人們了解到我國將建立自己的空間站,目前我們看到的空間站,主要有核心艙、貨運飛船、載人飛船和兩個用于實驗等功能的艙組成。我國自主建造“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是重達8噸的大胖子。據相關規劃,目標飛行器將與2010年發射。“天宮一號”并不是真實的空間站。只是空間實驗室的試驗品。發射成功后,神舟八號航天器將擇機發射。神州八號并不載人,它將和“天宮一號”在太空進行無人自動對接試驗。預計2015年前,“天宮二號”、“天宮三號”兩個空間實驗室將被送到外太空。“天宮一號”實驗室的建立意義不容忽視,對我國的發展倆說。它具有非常重要的經濟價值。例如,我們可以利用天宮一號在外太空特殊條件進行育種,可以培育出很多營養價值食用口味都非常棒的蔬菜,對農業發展又個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同時對于工業來說,外太空極為特殊的條件還可以進行新材料的研發,開發出地球上難以企及的新材料;另外,可以建立導航系統,比如GPS定位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了巨大的便利,這些都是空間實驗室的巨大優勢。
火星的探測將進一步揭開外太空的遺跡宇宙的神秘面紗,這是繼月球的探測之后,人類在地球外的世界找到的第二個落腳點。
[1]徐地龍.感覺的哲學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2]唐日新,張智君.知覺與行為的分離在視錯覺研究中的驗證[J].心理科學進展,2004年03期.
[3]黃希庭.未來時間的心理結構[J].心理學報,1994年02期.
詹偉民(1984-),男,上海人,漢,科員,學歷:本科,研究方向:航空航天專業中國航天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