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寧山東省淄博第四中學高2015級22班
生物學在生活中的價值研究
趙一寧
山東省淄博第四中學高2015級22班
生物科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醫療保健、環境保護、經濟活動等方面密切相關。可見,生物與現實生活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也對人類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所以,在學習生物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有意識的借助生物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一來能夠提升基本的生物素養,養成良好的生物學習習慣,二來能夠保護生物學習的興趣,養成終身生物學習的意識。
生物學;生活;重要性;應用
生物學、生物功能正在改變著人類的生活。作為當今社會一員,明確生物與生活的關系,能夠巧妙的借助生物知識解決生物問題就是每個生物學習者必須要明確的一部分內容。因此,本文我們就談一談生物學科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應用生物知識。
眾所周知,生物是一門科學性學科,有效的學習,高質量的學習對學生的發展,對生物課程價值的實現都有著密切的聯系。那么,學習生物的重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呢?我們為什么要將生活與生物結合在一起呢?
第一,學習生物學能夠提升科學素養。生物學的科學性是大家所公認的,有效的生物探究不僅能夠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識,而且有效的探究和思考對我們科學素養的提升,對情感態度的形成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學習生物學能夠了解基礎的生物知識。比如:遺傳學的相關知識、人體內環境與穩態的相關知識、生態系統的相關知識等等,這些知識內容的學習和掌握應用不僅能夠彰顯出生物課程的存在價值,同時,也有助于我們全面的發展,對我們未來生活質量的提高也有著密切的聯系。
可見,生物學的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生物與生活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第一,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與生物有關系。比如:白蘿卜如果存放的時間過長的話,蘿卜只進行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有機物,導致了蘿卜出現了空心的現象,水分以及相關的有機物消失了。
第二,遺傳與生物之間的關系。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侄女像姑姑,外甥像舅舅。至于這句話是否有科學依據我們就可以借助生物遺傳的相關知識來進行解答,通過基因對形狀的控制分析來進行證明。
對于大部分高中生來說,我們總是將生物當做“副科”進行學習,總是將其排在其他學科的后面,所以,我們除了要從思想上認識到生物與我們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之外,我們還要有效的將生物知識應用到生活之中,有意識的用其來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這樣才能真正展現生物學科的存在的價值,才能真正將生物與生活聯系在一起。那么,我們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將生物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當中呢?
第一,生物解釋“人”的相關行為。所謂人的相關行為包括:人打哈欠、老人的頭發為什么會變白、人們為什么會得糖尿病、有人為什么會得癌癥等等。在我們學完相關的生物知識之后,我們要對這些現象進行解釋,用自己的理論知識與實際人的相關行為進行結合,這樣才能體現出生物學的學習價值。比如:人打哈欠,一般我們都說是困了,真的是這樣的嗎?通過生物的學習我們可以清楚的知識,打哈欠是因為體內的二氧化碳較多,當過多時,就需要氧氣來與之進行平衡,這時身體就會產生保護反應,就會通過打哈欠來將一些二氧化碳排出去,并將一些氧氣吸進去,這樣不僅能夠讓體內達到平衡,而且,還能減輕疲勞。
又如:為什么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會得癌癥。因為科技的發展,電腦、電視、手機、機械等帶有致癌因子的事物越來越多,一些人的好細胞被破壞成為惡性增值細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癌細胞,進而,就形成了癌癥。
可見,生活中很多現象都可以用生物知識來解釋,而且,我們可以通過生物知識的學習來解釋,同時,也可以通過預防策略的提出來發揮生物學科的作用。
第二,生物解釋“生態”中的相關問題。所謂的生態問題包括人口增長、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等知識的學習。比如: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這樣我們就能明確協調人口增長與環境的關系,以促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第三,生物解釋“日常現象”。比如:罐頭為什么可以保質期6個月或者是一年。為什么蜥蜴的尾巴斷落后仍然不斷彈跳著?為什么猴子會有模仿能力?為什么在遇到緊急事件的時候人會出現本能反應?等等。我們都可以帶著這些問題在生物學習中找到答案,找到原因,以展現生物課程存在的價值。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用生物來解決遺傳問題、來解決生物工程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的探究對端正我們的生物學習態度,調動我們生物學習的積極性,提高生物學習的質量。所以,在生物學習過程中,我們要積極地將其與生活現象相結合,用此來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展現生物學的價值。
新時期下,知識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學以致用才是我們要達到的最終學習目的,也是提高我們競爭力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所以,在生物學習中,尤其是我們中學生,我們要樹立應用意識,要通過明確學科的價值以及應用的作用來提高生物學習效率,同時,也為我們進一步探究生物學做好基礎性工作。
[1]李少英.生物與生活[N].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2).
[2]呂鳳俊.生活實踐與生物課堂教學的結合分析[J].生物技術世界,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