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一萍 張耀升 (紹興文理學院上虞分院 312300)
基于空間功能視角的越地農村文化禮堂研究
羅一萍 張耀升 (紹興文理學院上虞分院 312300)
在當下熱烈的新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下,本文從空間功能的角度闡述越地農村文化禮堂設計的兩大設計原則及空間設計過程。通過對建筑物的文化串聯和空間串聯,達到農村文化禮堂的文化傳承以及對建筑空間、功能上的重構,從而賦予文化禮堂新的內涵,實現美麗鄉村建設。
越地農村文化禮堂;越文化;串聯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為了保證城鄉共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各地政策頻出以提升農村生活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現在的農村文化禮堂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組成部分,作為新文化地標受到各鄉鎮積極響應,它集娛樂、知識、禮儀于一體的農村文化綜合體。然而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實踐過程中沒有考慮空間形態實用性、沒有以村民為設計中心、沒有與傳統文化有多大的聯系,導致農村禮堂使用率低、認同感低,擺設感強,與新農村建設及美麗鄉村建設的內涵相差甚遠。
那么,如何設計既能滿足農民生產生活的需要,又能充分發揮空間功能、合理配置空間,成為當前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急需解決的問題。筆者從紹興市轄下幾個鄉鎮文化禮堂設計案例出發,從文化禮堂的空間功能設計為切入口,以農村文化大禮堂的規劃設計為研究內容,通過對越地農村的實地調研、測繪以及對相關歷史文獻資料的整理與分析,了解比較詳細的基礎資料,認識農村文化大禮堂在當地的具體情況,從而探討文化禮堂空間功能的實現以及越地文化特色在文化禮堂的功能設計中如何體現。
1.文化串聯。文化串聯是指越地傳統文化與當地農村文化的合理結合。越文化博大精深,有著其特殊的意義和地位,是越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一部分,體現在當地文化禮堂中是對越文化的完善、傳承和發揚。越文化與當地文化結合形成一種新的形式,合理利用農村優秀文化資源,既符合大眾口味又不失原本的文化特質,讓農村文化禮堂成為文化體驗的載體,形式表現的媒介,文化傳播的使者,同時也體現了“新舊傳承”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核心價值觀。筆者嘗試串聯文化精神,重構文化空間,把原本帶有越地文化特色的精神融入當地文化精髓,使之成為新的思想生命體。
2.空間串聯。空間串聯是指農村新舊建筑空間的替換串聯及新農村文化禮堂內部功能空間的合理串聯。一方面,可以利用村舊大會堂、祠堂、舊校舍等原有建筑空間進行擴建改造,建立專門的文化講堂、文體活動場所等文化設施和場所,達到空間的縱向串聯。另一方面,從農村文化禮堂功能角度出發,以村民需求為中心,對文化禮堂內部空間進行合理設計規劃,使之成為滿足更多人需求的場所,實現其原本的職能,達到空間的橫向串聯。
首先,將農村人群進行分類,分析各類人群對文化大禮堂的需求。根據對幾個村落的實地調查,暫且把它分為四類:年輕人、老年人、小孩子、殘疾人。隨著老齡化加劇,現在農村老年人逐漸增多,針對農村老年人群體,本著探索“禮堂養老”服務,將老年人吸引到文化禮堂來,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豐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同時也提高文化禮堂的利用率。而在農村小孩尤其是留守孩子在禮堂中玩耍學習,有了這樣一個場所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目前孩子的不安全性,可以讓家長放心安心。年輕人作為農村人口主力軍,在文化大禮堂使用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他們由于工作原因相對老人小孩使用文化禮堂沒有那么頻繁。在設計中也要考慮到對少數殘疾人的人性關懷,讓他們感受到社會溫暖。
其次,將人群需求落實到文化禮堂設計中并對空間功能進行串聯。文化禮堂為村民提供娛樂場所,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實現文化禮堂的娛樂功能。文化禮堂可提供一些職業培訓及以文化禮堂為平臺對兒童的熏陶,實現文化禮堂的教育功能。對于老年人主要是體現居家養老功能,它的實踐與文化禮堂密不可分,與文化禮堂的孝文化相適應。針對具體功能的實現,筆者在設計過程中對目標人群進行日常生活中一系列起居活動的分析,通過活動分析體現文化禮堂的空間功能安排。如依托文化禮堂而興起的“養老服務”,那么在文化禮堂設計中專門為老年人配備小食堂、戲曲大舞臺、小茶館(酒館)等,將老年人的一整天活動串聯,正真實現老年人的居家養老服務。
第三,將一些農村的特色建筑、廢棄空間合理利用,實現資源最大化。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劇,致使農村越來越多的廢棄房屋,有些建筑物還頗有江南特色。對這些建筑進行擴建、翻修、整改,既能還原建筑的本來面貌,又能節約土地資源,是對過去歷史的傳承,也是表現文化特色的一種手段。筆者涉及的案例中有糧站改造,糧站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是國家收購糧食,調撥糧食的地方。如今雖已失去原有的功能,但是仍能賦予糧站新的意義,筆者將糧站打造成一個文化禮堂,讓人們在娛樂學習的同時又能感受到那時交糧轟轟烈烈的場景。
最后,將越文化納入農村文化禮堂規劃設計中。越地,是個有著諸多文化話題的地方。如虞舜精神、孝德文化等給越地民眾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支撐。將越文化融入到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中,不僅能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還能加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進一步促進新文化傳播,還能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進程。在此基礎上各村要明確文化禮堂建設的文化主題,在建筑風格、空間功能和展示內容方面形成特色,積極打造各自的越文化品牌,在文化禮堂功能設計中更好體現越地文化。在筆者的設計案例中,一個以漁業為主的農村文化禮堂體現越文化中發達的漁業捕撈文化,在設計中加入豐富的“水文化”元素,形成了江南水稻岸邊捕魚為特色的農村文化禮堂。
通過對越地農村中的文化禮堂空間及其功能要素在現代生活中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越地文化的傳承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提出農村文化禮堂設計的兩大原則,實現農村文化禮堂功能串聯的空間表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分析文化禮堂的設計過程,進一步得出新農村建設中的文化禮堂設計如何對越地文化的傳承和各個村文化主題的體現。期望在以后的農村文化禮堂的規劃設計中能有一定的參考作用,能夠繼續發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形成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