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淑君 (益陽廣播電視大學 413000)
市場經濟下知識分子的妥協與堅守
——論《滄浪之水》與《活著之上》
晏淑君 (益陽廣播電視大學 413000)
閻真是一位嚴肅的現實主義作家,他以現實主義的嚴謹、洞察世事的銳利,在大量真實而冷酷的生活細節中,貫穿的是傳統知識分子的價值觀與現實的功利化價值觀的尖銳沖突,書寫了當代知識分子的生存困境與精神危機,表現了作者對人生和社會的終極意義的思索?!稖胬酥放c《活著之上》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市場經濟;功利主義;妥協;堅守
閻真是一位典型的知識分子作家,兼具大學教授和作家的雙重身份。大學教師的身份,使得他對知識分子特別是高校知識分子的生活經歷十分熟悉。作家的身份,又使得他對于知識分子的精神層面有著深刻的剖析。他以現實主義的嚴謹、洞察世事的銳利,在大量真實而冷酷的生活細節中,貫穿的是傳統知識分子的價值觀與現實的功利化價值觀的尖銳沖突,書寫了當代知識分子的生存困境與精神危機,表現了作者對人生和社會的終極意義的思索?!稖胬酥放c《活著之上》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這兩部小說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也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同時也寄予了作者對現實人生的焦慮與反思。
兩部小說的主人公池大為和聶致遠,雖然生活在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社會日益世俗化和功利化的時代環境中,但從精神氣質來說,都是深受儒家傳統思想影響的知識分子。他們具有相同的精神追求。中國歷代文化名人的道德精神特別是曹雪芹的清高人格不僅對作者閻真有著深刻的影響,而且也成為了池大為和聶致遠所向往和追求的精神標桿。儒家傳統的禮義廉恥,憂國憂民和視名利富貴如浮云的精神深入他們的骨髓,外化為他們的清高孤傲、正直坦蕩、不慕名利的性格,并且,在生活中,他們也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所以,我們才能夠理解池大為和聶致遠所做的種種在世俗社會認為不合常理的事情了。如在選擇配偶上,池大為放棄條件優越的許小曼、屈文琴而選擇普通護士董柳;在大會上對領導的不當做法提意見,對阿諛奉承的丁小槐之流的鄙視等等。聶致遠不愿昧著良心去為一個企業家將“滿洲制鐵”處理成“跟日本人斗”的虛假歷史;在評副教授、教授職稱時,即便被同事造謠中傷,也不愿同室操戈,更不愿奔走送禮諂媚評委;在人事編制上,敢于為兢兢業業工作的普通員工李燦云仗義執言。
然而,市場經濟的法則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市場經濟強注重的是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它的基本動力是功利主義,由此帶來了社會價值觀的轉變,對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也是一種巨大的沖擊。舊道德面臨著新挑戰,傳統的社會道德強調的是君子與小人之辨,知行合一;而市場經濟只注重強者與弱者的分別,勝負之分。如果要爭取更好的物質生活,就要拋棄一些傳統道德的約束以順應新時代的潮流。在真實而冷酷的社會現實面前,是選擇生存還是良知,選擇妥協還是堅守,對于具有儒家傳統道德精神的池大為和聶致遠來說,都需要經歷心靈的陣痛和痙攣。小說對于他們的心理歷程描寫得十分細致入微,有血有肉,能夠引發共鳴。
《滄浪之水》中,池大為本來是一個很重臉面和尊嚴的人,但是現實卻一再告訴他,越是重臉面就越是沒有臉面,越是堅持自尊就越沒有尊嚴。只有權力才能帶來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利益。權力越大,利益越大,有權的人什么都有,沒權的人什么都沒有。要得到權力,就要放棄融入他骨髓的善良、公正、良心和理性,變成他所不屑的“豬人”、“狗人”。小說的前半部分就是敘述他對這一現實認識的過程。這個過程伴隨著他的親身體驗,是慘痛而深刻的經驗教訓,是一道道血淋淋的傷口。剛到衛生廳時,他年少氣盛,滿腔熱忱,在民主生活會上對廳里的浪費行為直抒己見,結果被調到中醫學會坐冷板凳。因住房逼仄,一家三代只能蝸居在一間房子里,他甚至要跟岳母同睡一間房,一度導致他陽痿。兒子被開水燙傷的事件更是極大地刺激了他,在醫院里,因為自己的無權無錢,只能眼睜睜看著兒子忍受痛苦,而藥政處處長丁小槐的一通電話,就使所有問題迎刃而解。這種切膚之痛,使他有了最后的勇氣,把心中的想法付諸行動。隨后,他在絕望中不斷地尋找著機會,先是妻子董柳嫻熟的針法救了馬廳長的孫女,贏得了初步的好感,進而的告密事件使他真正贏得了馬廳長的信任,從而開啟了他的仕途。告密事件可以說是他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點,也是小說前后部分的分界點。那個正直敢言、不慕名利的池大為“死了”,取而代之的是向權力和世俗妥協的池大為。在馬廳長的扶持下,他一路順風順水一直坐到了廳長的位置。小說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知識分子在官場的進化歷程,可謂驚心動魄,波譎云詭。小說的敘述張弛有度,故事情節的發展呈拋物線形狀,池大為“幡然醒悟”之前,一切皆是掣肘,與權力同流合污之后,一切春風得意,青云直上。
《活著之上》中,聶致遠是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師,是在現實環境下無奈生存的知識者。作為一個普通人,他同樣要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煩惱,就業、房子、職稱等等,雖然有時也要無奈屈服于現實,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內心始終保持著一絲傳統知識分子的良知,堅守做人的底線。小說對他的這種矛盾糾結心理刻畫得真實自然,這才是生活中真實的普通人,而非高大全式的人物。如他在高考閱卷中既想為導師幫忙,又不愿犧牲別的考生正當權益,最終沒有看到導師孩子的試卷,心里才坦然。他不愿昧著良心為了十萬塊錢為大老板寫虛假的自傳,但看到同學寫了且得到了那筆酬勞,心里有點惘然若失。在評職稱時,面對同事的惡意中傷,即便是有人慫恿他拿著真憑實據去校長那里告狀,他最終還是放棄了。生活中的誘惑和考驗太多了,在欲望化的時代里,作為一個普通人,要守住那一點點做人的底線是多么艱難。正是在這眾多瑣屑的生活細節中,才彰顯了一個獨善其身的知識者的人格尊嚴和精神品質。小說對高校知識分子聶致遠的刻畫真實典型,他的經歷和故事也許不如池大為那般驚心動魄、跌宕起伏,但是更像是我們身邊普通人的遭遇。
兩部作品的結局都蘊含深意,耐人尋味。《滄浪之水》中,池大為在父親的墳前燒掉了《中國歷代文化名人素描》這本書和父親的肖像。其實也是對過去的自己告別,對那個曾經堅守正義公平,以清高自許的自己告別?!痘钪稀分校欀逻h再次去尋訪曹雪芹的故居,內心波濤洶涌。他深深感慨:“我不是文化英雄。我景仰他們,可我沒有力量走近他們。我只是不愿在活著的名義之下,把他們指為虛幻,而是在他們感召之下,堅守那條做人的底線。就那么一點點堅守,又是多么地艱難啊!”是的,就是那么一點點的堅守也是很艱難的,因為“時勢比人強”。但是,總還是會有一些如聶致遠一樣的普通人在默默堅守做人的底線,如埋頭做學問的陶教授,不愿接受有錢有權人士幫助的女研究生賀小佳等等。這讓我想起魯迅先生《藥》的結尾革命烈士夏瑜墳上的花圈,讓人心里不禁升起一絲若有若無的希望,盡管是微弱的,但總有星火燎原的一天。
閻真是一位嚴肅的現實主義作家,小說所展現的黑幕還只是冰山一角,正如作者所說,越殘酷的,越意想不到的越是真實。其創作本意原是“立此存照”,是對魯迅先生“揭出病苦,以引起療救的注意”精神的繼承。從池大為的妥協到聶致遠的堅守,我們看到了并不是所有的知識分子都完全被功利主義所牽引,也透露出作者閻真從憤激到平和的心理轉變,更讓我們相信,能夠堅守做人底線的普通人一定會越來越多,我們的社會也必將朝著公平、正義、富強、民主的方向穩步前進!
[1]閻真. 滄浪之水 [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2]閻真. 活著之上 [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4.
[3]劉良初. 生存與良知之間——訪著名作家、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閻真[J].名家訪談,2015年4月8日.
本文為益陽市社科聯課題“論市場經濟對知識分子人格精神的解構與重塑——以方方、閻真小說為研究對象”(課題編號:2016YS49)的研究成果。
晏淑君,1977年出生,漢族,湖南省益陽市人,碩士學歷,講師職稱。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