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阿平 (武漢理工大學 430070;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413000)
淺析湘繡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創新
陳阿平 (武漢理工大學 430070;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413000)
湘繡歷史文化悠久,是一門具有民族風格的傳統手工藝美術,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和精湛的刺繡技藝。隨著時代的進步,湘繡工藝的傳承和創新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與壓力。
湘繡;手工藝;傳承;創新
湘繡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借鑒、汲取了其它地域的民間刺繡技藝的精髓,通過創新、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刺繡技藝系統。時至今日,湘繡的保護與傳承一直是我們必須承擔的責任,它們承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見證了中國歷史的進步與發展。湘繡風格獨特,題材廣泛、技藝高超,在眾多傳統手工藝中大放異彩。在湘繡的保護與傳承的過程中,中國刺繡歷史的豐富資料與探索空間正慢慢的被挖掘出來。
根據考古發掘出的繡片證明,刺繡的文明史源遠流長。從湖南和湖北等地出土的楚繡可以看出,刺繡圖案非常的精美,刺繡技藝非常的精湛,這說明當時楚國的藝術水平和工藝技術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1。根據清嘉慶庚午《長沙縣志》卷十四“風俗”條和光緒丁丑《善化縣志》卷十六“風俗”條記載,湖南境內的刺繡最初發源于一些家庭婦女作業,一般都是繡一些日常實用物品來美化生活,只限于自繡自用。伴隨著湘繡商品生產的發展,繡莊的增多和湘繡技藝的進步,從事刺繡者也逐漸增多,為湘繡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湘繡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一批杰出繡工代表,她們在傳統刺繡的基礎上進行變革創新,積累了豐富的刺繡經驗,汲取中國其他繡種的優點,創造了一套完整的針法體系,她們將自己的經驗和技巧傳授給他人,使湘繡的技藝和品質得到推廣和提升,為湘繡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湘繡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精湛的技藝,征服了許多上層社會的名流、皇室貴族,曾在世界各地的博覽會上榮獲多種獎項,聞名國內外。
湘繡是我國具有民族風格的傳統手工藝美術,是“以纖素為紙”的藝術,它離不開絲、綢、緞、布帛等特定的物質材料。刺繡要根據繡稿的圖案和顏色,《周禮?考工記》里面把刺繡歸納在繪畫范圍內,認為“五彩備,謂之繡”。湘繡強調寫實,構圖嚴謹,顏色豐富,針法富有表現力,圖案生動逼真。湘繡繡線色階豐富,有色皆備。劈線,是繡工必備的技能,劈絲技術可以達到細若毫發,繡品的勻薄細膩與劈線技術的熟練程度分不開2。
湘繡的傳統工藝特點是平、齊、密、凈、短、活、光、亮。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湘繡在創新的過程中開發了多種題材和表現形式,將油畫、水彩畫等繪畫題材運用到刺繡中,根據物像和肌理靈活運用針法,打破了傳統工藝的衡量標準。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文化素養、審美水平的提高,對傳統湘繡有了新的要求,觀賞性工藝品與日用繡品并存,其題材和內容逐漸走向高雅化和藝術化。為了更加貼近現代生活,在創新的同時,既要保留手工藝的本質,又要保持自己的個性特征,而不是純粹的去復制、臨摹,應根據人們生活和壞境的需要,使繡品更加多樣化和現代化。
傳承必須通過創新才有其意義,湘繡的創新離不開刺繡者的文化修養和長期的、勤奮的藝術實踐、豐富的刺繡經驗。在過去,大多數手工藝人是通過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進行交流學習,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大都是為了滿足生活需要的農村婦女,很難保證刺繡技術的傳承和發展。如今,湘繡的傳承和發展,需要有較高的文化和藝術修養的人才。高校教學傳承是現在培養湘繡精英的主要方式,學院聘請了國家級湘繡大師和知名的畫家、藝術家、企業家親自指導,為湘繡的發展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高技藝人才。2016年學院開辦了鬅毛針技藝傳承與創新培訓班,吸引了來自不同省份的刺繡經驗豐富的人才,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了刺繡人才的藝術修養和技藝,促進了鬅毛針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技藝的創新是傳統手工藝的必經之路。技藝的創新,必須在保持原有特色的根基上進行。針法是湘繡表現作品的關鍵因素,刺繡者根據繡稿的形和色,利用針法和繡線使作品產生肌理美感,把湘繡獨特的工藝本質體現出來。刺繡者應在繼承原有工藝的優良技藝的同時,汲取和借鑒現代工藝技術的藝術成果,取其精華,為之所用,運用到技藝的創新上來。
題材的創新是湘繡一直在探討研究的問題。湘繡題材廣泛,許多傳統題材的作品已經不符合現代人們的審美,應以現代的生活方式、審美態度和審美追求為依據,在傳統題材的基礎上尋找切入點,創新出多樣化的題材內容,把現代化的生活元素與傳統工藝相融合,設計出符合現代的工藝品,運用到家居生活中,讓湘繡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功能得到體現,滿足大眾的生活和審美需要。
材質的創新是湘繡藝術風格的載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物質的不斷豐富,運用到刺繡中的材料多樣化,湘繡創新研發者和刺繡藝人嘗試著運用不同材質的色線和底料進行刺繡,達到了不同的藝術效果3。在湘繡材質創新的過程中,應根據工藝的特質不斷研發出適合刺繡的材料,使工藝與材質達到和諧統一。
裝裱是一門傳統的手工藝術,在湘繡的創新中具有重要意義。裝裱的形式可以改變繡品的裝飾風格,滿足人們的欣賞需求。應根據題材、風格以及構圖、色彩來選擇裝裱的形式,裝裱的好壞,直接體現了繡品的藝術價值。
互聯網絡的發展及普及,為湘繡的傳承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為了更好地推廣、宣傳,學院建設了”專業教學資源庫“中華刺繡”子庫,里面有大量湘繡課程和資料,為刺繡愛好者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學習的平臺。在網絡迅速發展的時代,人們喜歡通過網絡來查詢資料,學習知識,我們可以借用這個平臺進行宣傳,為湘繡的傳承和創新創造出更大的發展空間。
傳承與創新是湘繡發展的必經之路,是振興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作為一名手工藝人,必須對我國的傳統工藝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緊跟時代的步伐,以更高超的刺繡技藝繡制出有文化、有藝術魅力的作品,為湘繡的傳承與發展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注釋:
1.李湘樹.湘繡史話 .[M]北京:輕工業出版社,1988(8):22-36.
2.劉詠清.湘繡的原生態和市場態.[J],美與時代:下半月,2005(8):49-51.
3.許凡.徐青青.湖南湘繡藝術特色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8(6):127-130.
陳阿平(1990.9- ),女,漢族,湖南婁底人,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在讀,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助理工藝美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