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劍英 (武漢理工大學 430070;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413000)
淺析湘繡“鬅毛針”的創新對湘繡發展的影響
羅劍英 (武漢理工大學 430070;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413000)
湘繡“鬅毛針”是受湖湘文化的影響創新而來的,它把湘繡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完善總結后的鬅毛針,受到世人的密切關注,通過鬅毛針的創新運用,一大批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也出現了大量的傳世經典之作。
鬅毛針;湘繡;湖湘文化;獅虎題材
湘繡是中國刺繡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是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民間刺繡發展而來的,已有兩千多年的文化歷史。從長沙烈士公園發掘的戰國木廊墓出土的鳥紋刺繡殘片、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羅綺地信期繡”“絹地長壽繡”“絹地乘云繡”到清代后期湘繡逐漸形成獨特風格的刺繡體系,再到新中國成立后湘繡創新了“鬅毛針”繡法,并涌現了大量的湘繡巔峰之作。在湘繡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其鮮明的風格。它凝聚了湘楚地帶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湘楚地帶最具有代表性的優秀民族傳統手工藝,是中華民族文化獨具特色的絢麗瑰寶。
湘繡誕生于湖南長沙,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深受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影響,具有鮮明的湖湘藝術特色。作為湖南文化名片的湘繡,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初有詩人屈原被稱為“楚南風氣開創者”,在之后的長時間里湖南都沒有代表性的名人來傳承弘揚湖湘文化,但在人民的生活創造中它還是延續了下來。直到唐宋時期,周敦頤發展完善了湖湘文化。之后著名學者胡安國、胡宏、胡寅潛心研究和傳播理學,建立了湖湘學派,湖湘文化開始在湖南地區廣泛傳播。后來張栻通過岳麓書院又將湖湘文化傳播到其他地區,經過魏源、曾國藩、左宗棠以及譚嗣同、黃興、毛澤東等人的發展傳播,將湖湘文化逐漸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與此同時,湖南的刺繡藝人通過自己的勞動智慧,充分發揚開拓創新的精神,創造了“摻針”工藝,形成了湘繡基本針法體系。在此基礎上還總結完善了湘繡獨一無二的“鬅毛針”繡法,此針法借助獅虎類題材,創作出了一系列的傳世經典之作。充分運用雙面全異繡的表現形式,湘繡不斷完善發展刺繡工藝與繡稿創作。湘繡主要通過作品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來體現湖湘文化特色,采用鬅毛針繡制的獅虎題材的作品氣勢恢宏、豪邁雄壯,和蘇繡作品中靈巧、精細、婉約的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也高度體現了湖湘人民的性格特點。還有一些大型湘繡作品,比如《毛主席和五十六個名族》《張家界》《毛主席去安源》等,作品風格都十分大氣豪邁,使人驚嘆不已。
在中國舊社會時期,男耕女織,女性在未出閣前就都會要學習刺繡、織布等手工技藝,從而刺繡、織布等手工制作成為了民間婦女的家常及主要工作。民國時期出生的湘繡藝人余振輝也不例外,從十歲開始在其姐姐的帶領下開始學習刺繡,靠繡花維持生計。13歲時她便開始學習走獸的繡制,開始運用的只是平針和摻針繡出來的老虎、獅子神態極不生動,皮毛十分的僵硬,看著好似“橡皮老虎”。因此她便開始有了想法,開始嘗試一些新的繡法,這也就是“鬅毛針”的初嘗試。通過這種創新型繡法刺繡的獅虎類作品,參加了赴日本、美國的展覽,贏得了較高的贊譽。
新中國成立后,刺繡藝人余振輝把全部心血都運用到了湘繡事業上,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余振輝帶領最得意的弟子周金秀、劉愛云以及畫師邵春林在長沙舉辦了鬅毛針創新研究培訓班,對這種獨特的繡法進行研究、總結和創新。采用文字和圖解的形式,剖析鬅毛針的每一個步驟、刺繡方法及要領,通過對鬅毛針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深入摸索,促進了鬅毛針的完善。使這種獨特的針法也得到了廣大的推廣。后經畫虎名師在原來記錄上進行修改完善,定名為“鬅毛針”繡法。
“鬅毛針”繡法不同于我們平時刺繡以“平”“齊”“細”“密”“光”“勻”“亮”等標準檢驗作品質量,它的特點在于運用粗細鋪地,細線混色,用線粗細相結合,疏密有致的進行施繡,按照動物毛發的走勢,施針極富有規律,又十分靈活,毛路順暢又不顯呆滯。鬅毛針的運用采用多色階的掉色形式,使針成放射性撐開,一頭較密把針腳藏起來,另一頭針腳撐開,用線較粗且稀疏,用于銜接不同的針法或粗細不一的繡線,這樣使人感覺就像生長出來的真毛一樣,好似從皮肉生長而出,毛發一簇簇、一層層,堅挺、蓬松而柔軟。在與其他針法的銜接上要十分注意針路走向,要互相協調,且又能恰當的區別表現出不同的質感。
湘繡作品圖案豐富、色彩雅致多變、形式種類繁多,素有“繡花花生香、繡鳥能聞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講究“以針代筆、以線潤色”對物象進行真實的再現。
湘繡鬅毛針的運用則更加真實的再現了動物的形象特征,對物象的形態特征和色彩變化有著較高的要求。不同的物象及其形態特征會影響刺繡針法的選擇和絲線的粗細及顏色的選擇。因此物象的形態特征是選擇運用湘繡鬅毛針首當其沖要考慮的因素之一。獅虎類作品是鬅毛針運用最典型的圖案,運用湘繡鬅毛針繡出來的獅子、老虎毛發有表里、有聚散、有層次、有虛實。色彩上有變化又有統一。這也要求刺繡藝人要完全懂得繡稿的畫意,并且要有高超的刺繡技藝,才能使作品極盡完美。
“鬅毛針”的創新出現給湘繡帶來了轟動性的影響,在當時使得湘繡獅虎類題材的繡品異軍突出,引起了刺繡界極大的稱贊,其他繡種都慕名而來,派人到湖南進修刺繡,學習“鬅毛針”繡法。但湘繡“鬅毛針”的獨特性受濃厚的湖湘地域文化特色的影響,是在不斷的探索、研究、反復的練習當中才能感悟到的,他們學習的時間較短,缺乏湖湘地域文化的熏陶,因此他們領略不到其中的精髓,最終沒有學習成功。
“蘇繡貓、湘繡虎”一直被中國刺繡界廣為流傳,湘繡的“繡虎能奔跑”更是將湘繡的獅虎類作品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鬅毛針的運用,則將這一說法變為現實,以仿真的表現手法再現了動物毛發真實的質感和神韻。要達到這一效果,則嚴格的考驗了刺繡藝人和畫師的綜合素質,要求刺繡藝人和畫師緊密合作,畫師要對物象的形態結構、意境進行整體布局,刺繡藝人在刺繡時應該考慮作品要達到什么樣的視覺效果與藝術效果、要如何施針布線等。這就要求畫師對物象形態把握到位,刺繡藝人則不再按照傳統的照色照形刺繡,而要自我理解繡稿,分析作品的針法、針路、色彩明暗虛實關系等。從此之后湘繡開始有規模的舉辦培訓班,集中學習培訓,對刺繡藝人和畫師的綜合素質進行高度提升,使刺繡藝人具有較高文化素養、藝術素養和精湛的刺繡技能,使畫師的繪畫能力和創作水平進行了系統的培養,之后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刺繡大師和繪畫大師,如周金秀、劉愛云、柳建新、李艷、楊應修、黃淬鋒、邵春林、李云凱等。
21世紀后,湘繡人才的培養已不再只是家族傳授、師徒相授、企業培訓等形式。而是發展成了學院式的教學培養模式,為湘繡的人才培養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通過學院的教學模式為湘繡行業輸送了大量的高端人才,對湘繡人才的文化素質、繪畫能力、刺繡技能、道德素養等都進行了規范的教育和系統的培養。2016年依托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和湘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地,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為來自全國的30名刺繡手藝人集中進行了湘繡鬅毛針技藝傳承與創新培訓,大大提高了她們的綜合素養,特別是在刺繡領悟能力方面有了極大的提高。
湘繡鬅毛針的運用要求刺繡藝人在刺繡過程當中不斷摸索、領悟、研究,才能掌握其刺繡技巧,從而使作品的物象更加的生動形象,質感更加逼真。尤其是在動物毛發的運用上,以走獸獅、虎作品最為突出,作品當中的獅子、老虎時而雄威,時而生動嬌憨,好似隨時都要跳躍而出,感覺我們就置身于其中,時刻與之零距離接觸。視覺上親切生動、質樸而逼真,心理上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驚心動魄之感。這也使得許多沒有近距離接觸過這些猛獸動物的人能夠有種預先體驗的效果。
湘繡作為農耕文明的一部分,在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的轉變中,湘繡鬅毛針繡法得到傳承與發展,離不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她們克服現實條件的束縛,通過努力,砥礪奮進,釋放自己的熱情,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結合對生活藝術的創造,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重作用下將湘繡藝術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使湘繡直至成為湖南的文化名片。它不僅豐富和美化了人們日常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吉祥的心理表達,展現出了中國民間文化的特征,極大的充實和推進了湖湘文化的進步,促使了湖湘文化與其他文化的相互交融。
湘繡鬅毛針的出現也給湘繡帶來了大量的刺繡精品乃至極品。出現了大量的獅虎類題材作品,這類作品當中的獅、虎都活潑生動,威儀盎然,具有一種震懾人心的藝術魅力。到20世紀80年代后,湘繡“鬅毛針”傳承人周金秀、劉愛云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徒弟,并將這種針法進行創新運用,除了運用到猛獸獅虎上,還運用到了繡制人物的發須、貓、狗、豹、羚羊、鹿、孔雀等走獸和大翎毛禽類上,極大的提高了湘繡作品的藝術價值。
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戴安娜王妃繡像》《飲虎》《雄獅》《獅嘯雄風》《非洲羚羊》和雙面全異繡作品《上山虎?下山獅》《孔雀?老虎》《貓頭?狗頭》《貓?頑皮》等等。
根據攝影照片再創作的英國王妃戴安娜繡像,氣質高貴不凡,容顏美麗動人。選用黃色、褐色等繡線運用“鬅毛針”繡法結合毛針、摻針繡制其頭發,惟妙惟肖的表現了王妃金黃蓬松柔軟的發質,顯得光彩奪目。使人物的膚色、發飾、衣著和配飾光影層次柔和而鮮明,質感形象逼真,人物顯得更加的精致靚麗。這稱得上是湘繡人物繡像的傳世繡品精品。
《飲虎》由劉愛云大師繡制,是湘繡發展到鼎盛時期的傳世經典之作,作品選用亞黃、秋黃、麻黃等十幾種繡線,運用湘繡獨特的鬅毛針繡法結合旋游針、毛針、滾針等多種針法進行繡制,鬅毛針繡出的虎毛質感強烈,粗細濃淡不一的各色絲線繡出的虎毛色彩斑斕,剛勁挺拔,把老虎的剛健肌肉表現的極其到位,顯得活靈活現,好似呼之欲出。作品榮獲了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金杯獎,1985年入選工藝美術國家珍品并被北京中國工藝美術館永久收藏。
《非洲羚羊》是刺繡大師劉愛云在非洲津巴布韋援外教學當中繡制的作品,打破了“鬅毛針”繡法只運用于獅虎類作品的模式,創新運用湘繡獨有的“鬅毛針”繡法,將羚羊毛發不同的生長方向虛實變化及蓬松柔軟的質感表現的極為生動,好似攝影作品一樣,是一幅極具有歷史性紀念意義的湘繡精品。
《上山虎?下山獅》是一幅轉動兩面都可供欣賞的雙面全異繡座屏,一面是斑斕的上山虎、一面是張口目瞪下山覓食的獅,老虎的一面是金秋紫陽高照,紅楓飛盡,獅子的一面則是夏夜皓月當空,轉動間,老虎、獅子在顧盼間的姿態生動逼真,兩幅不同的繡稿確在同一塊薄如蟬翼的透明尼龍綢上表現出來,不論從哪一面觀賞其背面的景象都被遮擋得天衣無縫,不留痕跡,這幅以鬅毛針繡制的雙面全異繡獅虎作品是湘繡的品牌特征。此作品獲得了湖南省科技成果二等獎,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金杯獎,在美國展出時,以高價被外國友人收藏。
《貓?頑皮》是以寵物貓為題材的雙面全異繡作品,一面是聚精會神、睜大雙眼的貓,眼睛繡得藍里偏綠,黃里現白,變幻莫測,一面是張開大嘴、伸出舌頭、笑容滿面的貓,似乎嗷嗷待哺。這幅以鬅毛針表現的貓與蘇繡的貓有著本質的區別,其眼睛、嘴巴形態各異,毛色深淺不同,毛發蓬松柔韌,絲縷分明。在美國展出時,一位教授對其驚嘆不已,稱贊,“此物只因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多見”。
湘繡“鬅毛針”繡法的出現使湘繡在中國刺繡歷史上占據了一席之地,地位遙居中國刺繡之首。其他繡種雖各有長處,但是在針法的使用上都大同小異,只有湘繡才擁有自己獨特的刺繡針法——鬅毛針。得益于湘繡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新一輩的湘繡技藝傳承人和湘繡工藝大師脫穎而出,湘繡的發展前景將會更加美好,湘繡“鬅毛針”的技藝傳承與創新將會更加具研究意義。
[1]田順新.《湘繡》[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2]鄒敏訥.《湖湘刺繡》[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
羅劍英(1989.9- ),女,漢族,湖南株洲人,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在讀,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助理工藝美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