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秋 (懷化學院音樂舞蹈學院 418008)
茶山號子與嗚哇山歌的比較研究
王春秋 (懷化學院音樂舞蹈學院 418008)
茶山號子與嗚哇山歌是湘西南雪峰山地區瑤族同胞的兩種藝術形式,2008年同時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本文通過對茶山號子與嗚哇山歌所產生的地域、人文因素,以及藝術特征、社會功用等方面進行了比較研究,得出這兩種藝術形式是同一源流形成的不同分支的結論。
茶山號子;嗚哇山歌;比較研究
茶山號子與嗚哇山歌是流傳在湖南省湘西南瑤族同胞間的兩種藝術形式。茶山號子流傳于懷化市辰溪縣黃溪口瑤族鄉、羅子山瑤族鄉等幾個鄉鎮。嗚哇山歌流傳于懷化市溆浦縣的葛竹平鎮的山背村、邵陽市隆回縣的虎形山瑤族鄉的花瑤村寨里。茶山號子與嗚哇山歌在2008年經國務院批準同時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茶山號子與嗚哇山歌在藝術的起源、在藝術特征及社會功用方面,有相同點也有相異點。
中國的少數民族,從周朝開始,為了區別于“華夏”,統治者把周圍的人稱為蠻夷,即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其中南蠻指的是南方的少數民族,歷史上有一個重要的分支。瑤族的先祖即使南蠻的一部份,這個分支稱謂眾多,不同的歷史時期稱呼不同,先后被稱為“三苗”、“長沙蠻”、“武陵蠻”、“五溪蠻”。據《后漢書 南蠻傳》中記載“以犬(盤瓠)為始祖,織漬木皮……,好五色衣服……”,這些記載與瑤族的歷史文獻《過山榜》及民間傳說相同,說明瑤族與“長沙蠻”與“武陵蠻”有密切的關系1,是南方典型的山地民族。
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流動遷徙的民族,湖南是瑤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在湘西南的雪峰山腹地,主要分布著七姓瑤與花瑤兩個分支。七姓瑤主要分布在辰溪縣羅子山瑤族鄉、黃溪口鎮、龍頭庵鄉、上蒲溪瑤族鄉、后塘瑤族鄉、仙人灣瑤族鄉、蘇木溪瑤族鄉等幾個鄉鎮,因蒲、劉、丁、沈、石、陳、梁七姓而得名。據史料記載,早在東周時期,辰溪縣的七姓瑤就在著風光優美、云霧繚繞的崇山峻嶺中世代繁衍生息了。他們用血汗和智慧,在生產和生活中創造出許多栩栩如生的鄉土文化,獨具特色的茶山號子就是瑤民在勞動生活中形成的一種極為有特色的民間音樂形式。
花瑤生活在的溆浦縣山背的葛竹坪、兩丫坪等鄉鎮及與之相毗鄰邵陽市隆回縣虎行山瑤族鄉。其實,花瑤的分布在行政上劃分成溆浦縣和隆回縣,實際在種族上,整個虎形山區是花瑤族的世代生活的地方。關于花瑤的歷史與來歷,文獻較少,已經無從考證了。瑤族是一個遷移的民族,在歷史上有過多次大規模的遷移,關于雪峰山瑤族的族源和族稱也有多種說法。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的姜又春教授認為,雪峰山瑤族與遠古時期的“三苗”、“荊蠻”是一脈相承的。早在宋代,就在當今的辰溪縣、溆浦縣、靖州等地世居,并已經非常壯大。
湖南省懷化市處于武陵山脈和雪峰山脈之間,地形復雜,沅水自南向北貫穿全境。辰溪縣位于懷化市的北部,沅水的中上游;溆浦縣與辰溪縣相鄰,在懷化市的東北部,沅水的中游。辰溪縣與溆浦縣同屬于云貴高原至洞庭湖平原的過度地帶,境內多山地和丘陵,山水相間,風景如畫。
茶山號子主要流傳于辰溪縣羅子山瑤族鄉、黃溪口鎮、蘇木溪瑤族鄉等幾個七姓瑤鄉鎮。嗚哇山歌流傳于溆浦縣山背及邵陽市隆回縣虎形山等花瑤鄉鎮。從懷化市的地圖可以清晰的觀察出,七姓瑤聚居地與花瑤聚居地最近距離相距不過幾十公里,地理、氣候環境基本相同。這里群山連綿,山高林密,由于山區獨特的地理環境,人們在溝通交流的時候往往要提高聲調,放慢語速,加之勞動、狩獵等集體活動中鼓動士氣、協調動作等功用的需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節奏自由、聲音高亢的山歌、號子。在七姓瑤聚居地——辰溪羅子山一帶,因為多在挖茶山的集體勞動中演唱,所以稱這種歌唱的形式稱為茶山號子;在花瑤的聚居地——隆回縣虎行山、溆浦縣山背一帶,因為其歌曲常常出現“嗚哇嗚哇”的襯詞,所以稱這種演唱形式為嗚哇山歌。
茶山號子與嗚哇山歌不但是在流傳的地域及自然環境相同,在藝術特征上也有很多相同之處。
茶山號子與嗚哇山歌發音奇高,聲音非常響亮,就連湘西的特色樂器雙嗩吶也壓不倒。大多是由男子運用高腔唱法,采用真假聲并用的方法2,聲音高亢激昂、富有穿透力。這對這種高腔唱法的演唱者在音高、音域、腔體共鳴等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聲調高亢、悠長,粗獷有力。演唱的形式常常是一領眾合或是領合交替,多是以一個領唱,再眾人跟進,最后形成合唱,即為“領——進——合”的形式出現。演唱的歌曲都有“嗚哇嗚哇”的襯詞,“以襯應和、以襯助興、以襯仿生、以襯傳情”3。
因為七姓瑤與花瑤都是與漢族混居的,長期以來,與當地的漢族有密切的文化交流。因此,茶山號子與嗚哇山歌演唱的語言都是用漢語(當地漢民族地方方言)和瑤語演唱,多數使用漢語。
歌詞的創作手法上,多采用賦、比、興的手法,比興與比喻相結合的表現手法,有著濃郁的民間鄉土氣息4。在調式運用上,茶山號子與嗚哇山歌以羽、角、徵、商5調式居多,五聲調式體系,旋律音調以三音列和四音列為主。在嗚哇山歌中,主要是羽商構成的純五度框架,……以“羽、商、角”作為基調,通過延伸、重復和變化重復的三音列來展開旋律發展調式的。這種形式樂句結構靈活多樣,節奏自由綿長不拘一格,常在樂句中加襯、加腔,音調高亢奔放,音樂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也更為濃厚6。在旋律和音高方面,有很強的隨意性和即興性,曲調節奏較為自由,因此音樂表現更為豐富、自由、奔放。伴奏樂件也很簡單,只用鑼和鼓等進行節奏敲擊,并沒有旋律音高的樂件伴奏,主要是起到烘托火熱氣氛的作用。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七姓瑤與花瑤雖然地處相同的地域環境,但是在民族習俗、宗教信仰、審美觀念等很多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
依據辰溪縣羅子山米氏家族的《米氏族譜》記載的族群關系看來,早在元朝七姓瑤就已經是“編戶具籍”的“熟瑤”7。“七姓瑤”的蒲、劉、丁、沈、石、陳、梁七個姓氏中,“沈、石、陳”姓可能是在與漢文化交融時候產生的。
七姓瑤信奉“盤王”,每年都在瑤族鄉鎮舉辦“盤王節”、瑤族文化藝術節等集會。由于在歷史上辰溪縣的七姓瑤很早即為“熟瑤”,瑤族與漢人混居,因此,在民族文化上受漢族的影響較為廣泛,也參加當地漢族的節日和宗教的節會。瑤族群眾在集會上舉辦對山歌、喊號子、舞龍燈等等多種文化體育活動。
筆者2016年7月22日(農歷六月十九)參加黃溪口鄉羅子山村的廟會進行田野采風時,從當地的瑤族群眾中了解到,他們受漢族文化的影響較深,也接納漢族的宗教,對廟宇中供奉的漢族宗教的神靈也都朝拜。農歷六月十九,相傳是觀音菩薩的生日。筆者在現場見到,十里八鄉的鄉親們或是驅車或是徒步,跋涉十幾里甚至幾十里山路來到聚會的地點——一座建在高山上的觀音廟朝拜,粗略估計那天來參加廟會的有四五百人左右。瑤民們來廟會不但是朝拜神靈、趕集,也開展一些有民族特色的活動,例如對山歌、喊號子等。在此次田野采風中,筆者就在觀音廟的下面一個平坦的空地上,見到一群對山歌的人,周圍眾多人旁觀,偶爾也加入到對山歌的行列中來。
花瑤是因族人服飾獨特、色彩艷麗,特別是花瑤女性挑花技藝異常精湛,因此稱之為花瑤。花瑤在20世紀50年代的民族識別中被認定是瑤族的分支,現在人口數量在6千左右。花瑤是一個古老的族群,只有語言沒有文字,關于族源也很有爭議。花瑤不信奉盤王,也不過盤王節。2016年7月,筆者到溆浦縣山背做田間采風,據當地人奉寨妹講,20世紀90年代村上的小學校有支教的教師來以后,這里的人們才接觸到普通話。因與外界接觸的較少,受其他民族文化影響較少,花瑤傳統的文化和民俗得到很好的保護。他們傳統的節日是“討念拜”和兩次“討僚皈”。這三大傳統節日,原本都是為了紀念花瑤先民的三次歷史大殺戮而舉行的集會,但隨著歷史的推移,各民族大團結的局面使人民生活安居樂業,這種活動慢慢的演變成為人們趕集、聚會、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喜慶節日。每年在三大傳統節日中,花瑤人民不論男女老少,舉家出動,身著傳統的節日盛裝,相聚在集會地點,趕集購物、訪親會友或彼此對歌,盡情展示花瑤各種神秘而淳樸的民族風情。
(1)茶山號子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嗚哇山歌沒有程式性在辰溪縣羅子山瑤族鄉一帶,人們在挖茶山的時候,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儀式,這些程序和儀式也決定了茶山號子的內容。演唱的程序配合活動的程序,一般是祭拜山神——念咒語——焚香——求山神護佑,祈愿家人幸福平安,明年茶油豐收。并在特定的時間有固定的唱詞,如在開始挖山、休息、吃飯、收工等時間,都有固定的唱詞,其余則是由號子手即興編唱,內容極為廣泛。
而嗚哇山歌在表演時沒有固定的程序和儀式,隨意性大。歌詞沒有特定的內容,演唱者可根據某些情境和感情抒發的需要,即興的編唱,即所謂的“見子打子”,內容也是涉及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表達人們喜怒哀樂。
(2)嗚哇山歌的歌詞有固定的句式來渡韻,茶山號子沒有固定句式來渡韻。
茶山號子在節奏和韻律方面非常講究,共24個韻腳,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用固定的句式來渡韻,例如“十八妹”、“十八哥”、“少年乖”、“我老常”等等,而茶山號子沒有固定的句式來渡韻。
茶山號子是瑤民在集體挖茶山的勞動中演唱的一種勞動號子,因此起到統一勞動節奏、統一勞動的步驟、鼓舞勞動熱情的作用。同時還具有敬神、敬茶山的儀式和內容,表現出人們對神明、對自然的敬畏。茶山號子不僅是一種演唱的形式,同時也是充滿神秘色彩的儀式。
嗚哇山歌雖然也有勞動號子的功用,但更多的時候表現出來的是山歌特點,有“邀集同伴、驚散野獸”8的作用,也是個人內心情緒的一種傾訴和表達方式。
通過對茶山號子與嗚哇山歌所產生的地域、人文因素,以及藝術特征、社會功用等方面進行比較研究,分析了相同點和不同點,可以發現這兩種藝術形式是同一源流形成的不同分支。茶山號子與嗚哇山歌在全國民歌史上獨樹一幟,是湘西南優秀的民俗文化。很多學者教授都做了相關的研究,懷化學院做相關研究的李強教授把茶山號子與嗚哇山歌統稱為“雪峰山區瑤族嗚哇高腔號子歌”,這種提法也是這兩種藝術同源異流的有力佐證。
注釋:
1.李維信.《瑤族社會歷史名族選釋》.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1期.第110頁.
2.楊果朋,李強.《雪峰山區嗚哇瑤族高腔號子歌藝術特征及賞析》.《中國音樂》,2014年第4期.第229頁.
3.米瑞玲.《辰溪“茶山號子”及其演唱特點》.《中國音樂 》,2005年第3期.第156頁.
4.米瑞玲.《辰溪“茶山號子”及其演唱特點》.《中國音樂 》,2005年第3期.第228頁.
5.米瑞玲.《辰溪“茶山號子”及其演唱特點》.《中國音樂 》,2005年第3期.第229頁.
6.張瓊.《湘西南虎行山花瑤民歌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第21頁.
7.姜又春.《七姓瑤的族源與族稱》.懷化學院學報,2011年12月第十二期.第4頁.
8.李曉霞,張兆南,于國良.《嗚哇山歌的起源、發展和藝術特色》.大眾文藝,2012年第15期.第186頁.
湖南省教育廳科研課題《“茶山號子”與“嗚哇山歌”藝術特征的比較研究》項目編號15C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