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瑩 (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730070)
中國傳統戲劇題材在油畫中的表現研究
王小瑩 (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730070)
藝術多元化的發展傾向,為中國傳統戲劇題材的多維拓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在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傳承責任感的促使下,愈來愈多的創作者開始將中國傳統戲劇元素加以主觀提煉和升華,并將其運用到油畫藝術創作當中,使其再生在另一種藝術形式中,并綻放出奪目的光彩。通過油畫藝術形式作為傳播媒介和表現途徑,將中國傳統戲劇藝術元素融合其中并加以藝術塑造,有利于拓寬中國傳統戲劇藝術題材的表現維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在新的歷史語境下,對中華文化合理的發展、創新、傳承。本文深入分析中國傳統戲劇題材的深層藝術內涵與油畫創作之間的聯系,發掘在油畫中表現中國傳統戲劇題材的意義,并探討了中國傳統戲劇題材在油畫中的表現形式。
傳統戲劇;油畫;藝術維度
中國傳統戲劇藝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薈萃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凝聚著勞動人民的生活熱情與藝術智慧,傳承著中國古老而深厚的歷史文脈。其匯聚海納百川的多種表現形式,在戲劇人物、道具、造型、場景中均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無論是臉譜、服飾、飾物都富有濃郁的藝術魅力,體現了傳統文化獨具特色的審美傾向。隨著文藝復興浪潮的掀起,藝術愈加走向多元化和多維度發展趨勢,人們精神需求不斷提升,個性化、民族化的藝術傾向受到推崇和熱捧。中國傳統戲劇題材蘊含豐富的民族文脈傳承,能夠引起觀者極大的情感共鳴和藝術趣味共鳴,因此逐漸開始廣泛被提取運用在油畫等藝術表現形式當中。
中國傳統戲劇題材內容豐富,多取材于歷史典籍或文學作品、民間傳說等,也有一部分來源于現實故事改編。戲劇創作者在編寫戲本時,通常在詩文、話本、變文等基礎上加以主觀的提煉和藝術加工,通過對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節的二次理解加工,從而塑造出一個嶄新的戲劇題材。傳統戲劇取材時,常常出現不同的戲劇作者選用了同一題材,因此在進行藝術錘煉和故事塑造時,創作者會絞盡腦汁,在題材加工上正奇斗勝、各運巧思,因而在沖過傳統戲劇題材中出現了很多文采斐然、精彩無比的佳作。
將中國傳統戲劇題材運用到油畫當中,是對西畫與中國傳統文脈精髓的和諧雜糅。將戲劇題材中的藝術元素經過創作者的主觀提煉,加以合理的藝術表現方式與筆觸、技法、構圖等融合助力,能夠充分的展示出中西合璧的民族藝術魅力。
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帶來了世界性的經濟革新,同時也帶給各國本土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在國際化文化浪潮的沖撞與侵蝕下,如何在吸納優良文化精粹、通暢中外文化交流的同時,傳承自身優秀文化基因與傳統歷史文脈,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在時代發展的沖擊下,快文化與洋文化充斥了現代人們的生活,中國傳統戲劇文化逐漸走向衰頹。藝術多元化的發展傾向,為中國傳統戲劇題材的多維拓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在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傳承責任感的促使下,愈來愈多的創作者開始將中國傳統戲劇元素加以主觀提煉和升華,并將其運用到油畫藝術創作當中,使其再生在另一種藝術形式中,并綻放出奪目的光彩。油畫是泊來藝術,也是現代藝術的主流表現形式。中國藝術想要走向世界,不能一味的隔離和摒棄外來藝術,而是應當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并加以利用。通過油畫藝術形式作為傳播媒介和表現途徑,將中國傳統戲劇藝術元素融合其中并加以藝術塑造,有利于拓寬中國傳統戲劇藝術題材的表現維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在新的歷史語境下,對中華文化合理的發展、創新、傳承。
文藝復興后,藝術的發展呈現多元化趨勢。巴洛克、波普、洛可可、哥特等等藝術風格百花齊放,為現代藝術增添了無數似錦繁花勝景。工業革命大批量機械生產造成的藝術同質化曾經嚴重阻礙了藝術的多樣性發展,也使得人們愈加反感一致化的藝術風格。這為民族化與本土化藝術登上現代藝術舞臺提供了巨大的機遇。中國元素曾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中受到世界性的追捧和推崇,然而由于特殊歷史語境下政治經濟狀況式微的影響,這股中國風文化熱潮也逐漸衰落。隨著中國政治地位與經濟的不斷提升,中國元素從新進入世界人民的視野,并開始擁有愈來愈多的忠實擁躉。
將中國傳統戲劇題材應用到油畫創作中,能夠極大的順應這股重新燃起的中國風,同時為油畫藝術的題材表現維度提供更多的方向,拓寬了油畫藝術的發展層次。可以這樣說,油畫與中國傳統戲劇題材的相互溝通、融合,是一個相互促進、相互提攜、共同發展的過程,能夠為中國文脈傳承、中國文化傳播與油畫藝術表現形式的進一步豐富提供極大助益。
透過中國傳統戲劇題材的表象,能夠管中窺豹的發掘其更為深層的藝術內涵。繁花似錦般的豐富戲劇題材下,是中國傳統戲劇中自古傳承的潛在藝術表現規則。中國傳統戲劇種類繁多,其各個種類中又有詳細的分支和講究。每種傳統戲劇表現形式均有自身獨特的規則。
以中國傳統戲劇——京劇為例,將人物造型作為切入點分析中國傳統戲劇的藝術特色,可以從傳統戲劇的生、旦、凈、丑四大角色分類中發現,每一個行當均具有自身一脈的藝術表現特點,四大分類中又各自具有詳細的分支。生、旦兩行當造型較為單調,其各自的分支基本延續同一種風格樣式,但均具有一定的藝術美感;凈、丑兩行當造型藝術表現更為多種多樣,不同顏色、畫法的臉譜能夠作為符號化的標志幫助觀眾區分角色的好壞。四大行當的角色表現各有不同,因此其配飾、動作、唱詞、臉譜也各有內涵和特色。由此可見,從藝術層面上追本溯源,能夠發現中國傳統戲劇利用色彩、造型、圖樣、臉譜溝通與符號意蘊等多種形式共同構成了自身獨特的藝術精髓,能夠為現代藝術所汲取借鑒。
在傳統戲劇題材的支撐下,深入探究其潛在的約定俗成的藝術表現特色,并將其進行歸納和概括,有利于深入探討傳統戲劇題材在油畫中的合理運用,能夠從根本上將中國傳統戲劇的文化藝術底蘊表現出來。
中國傳統戲劇題材內容豐富,且蘊含深遠。在南北戲劇大浪淘沙般的交融、競爭中,優秀的戲劇題材經過不斷的完善、修改和整理,被傳承至今;而一些重復的、缺乏深層藝術審美、難以獲得廣泛的受眾推崇的戲劇題材逐漸被淘汰。傳承下來的傳統戲劇題材大多具有以下特點:符合歷史語境和時代需求;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性;能夠為廣大受眾或特殊階層喜愛并追捧;其主題精神達到了歷史價值與現實價值的統一性、協調性。這些題材經受了歷史和人民的考驗,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還具有深刻的歷史與文化意義。例如取材于《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等文學作品的戲劇題材,流傳至今的并非完整的全本書籍演化,而是對個別章節的提取和再創作。如《三打祝家莊》《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劇目。
因此在油畫創作中運用中國傳統戲劇題材,可以充分考慮流傳至今的戲劇題材的深層內涵。其是否符合現代歷史語境和時代要求,其藝術欣賞性能否為當今受眾所接受,其主題精神是否符合當前時代需要。通過這樣的思考和考量,再對戲劇題材進行選取,有助于提升油畫創作的時代價值和藝術質量。同時,在這種審慎選擇的助益下,可以對戲劇題材所缺乏的方面進行藝術補充。例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題材,其具有能夠引起觀者廣泛共鳴、并具有深刻精神力量等優勢,但由于其題材運用廣泛,容易造成觀者的審美疲勞。因此在油畫創作中,就需要對其進行一定的藝術加工,融入更多的創新思維和新想法、新觀點,并塑造更加符合當代藝術審美傾向的構圖、人物形象、色彩等,以提升其藝術價值。
中國傳統戲劇文化蘊含了中國歷史長河中的藝術精粹,是千百年來中國文化與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將中國傳統戲劇題材運用到油畫當中,是對西畫與中國傳統文脈精髓的和諧雜糅。將戲劇題材中的藝術元素經過創作者的主觀提煉,加以合理的藝術表現方式與筆觸、技法、構圖等融合助力,能夠充分的展示出中西合璧的民族藝術魅力。
[1]王春.一種“戲劇性”閱讀--1990年代以來中國油畫的“圖像”實踐問題[D].上海戲劇學院,2010.
[2]周易.繪畫與戲曲[D].南京藝術學院,2010.
[3]蔡雯娟.重回古典:西方傳統繪畫的敘事性與戲劇性新論[D].陜西師范大學,2011.
[4]楊靜.析當代中國油畫語言的“意象化”[D].西安美術學院,2008.
[5]王晉兵.“80后”的一代在中國當代油畫中的藝術表達[D].西安美術學院,2008.
王小瑩(1987.8- ),女,漢族,甘肅定西人,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