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子琳 魏媛媛 周小儒 (北京化工大學 100000)
論蕪湖鐵畫的藝術和創新發展
汪子琳 魏媛媛 周小儒 (北京化工大學 100000)
隨著社會的發展,審美取向的多樣化,蕪湖鐵畫也面臨著如何在現有文化工業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本文通過闡述蕪湖鐵畫題材品種、傳統工藝,功能價值、提出符合蕪湖鐵畫產業發展的策略構想,從而使其適應地域性民族文化產業發展。
蕪湖鐵畫;工藝制作;功能價值;創新發展
我國的工藝美術發展悠久綿長,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璀璨的明珠。而鐵畫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工藝美術文化和高超的冶金技術的完美結合,以其清秀淡雅的繪畫風格、獨特細致的工藝技法、豐富深層次的精神文化內涵成為徽派藝術代表之一。鐵畫藝術是以民俗文化為繪制源泉,結合我國傳統中國畫的構圖形式、立意要旨,畫面多以黑白為主,融合水墨畫的特點,并綜合運用了造型藝術如雕塑、各種民間藝術如剪紙等的技法,同時運用鐵皮和鐵絲經過鍛打、焊接等所具有的自身工藝特色,用藝術的表現手法來處理畫面,使畫面虛實結合、疏密有致,擁有厚重感,能夠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民族精神。
鐵畫從誕生始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其題材品種隨著工藝提高和藝術的發展也愈發豐富多樣。從發展的時間線來說,最初是打造單枝的鐵花和制作當時流行的燈彩,一個燈彩是4至6幅小型鐵畫組成,融合傳統的國畫題材松蘭梅竹等,作為裝飾掛于家中墻壁。而后隨著屏風的出現,鐵畫和屏風形式相結合,尺度加大,內容也隨之多樣,會根據屏風的大小內容不斷豐富,大者多為國畫的山水景觀或人物木石,小者多為花鳥魚蟲。書法也是被鐵畫所運用,手工藝人將書法家的手跡經鍛造為凸起的字。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文化物質的多樣性,鐵畫的品類也越來越多,鐵畫更多的運用在座屏上、壁畫上,在裝飾陳列上有了新發展后又作為文化禮品。鐵畫題材的不斷改進是根植于我國的傳統文化的發展、生活方式的改進和鍛造技巧的進步的。
鐵畫的制作是個繁雜而精細的流程,需要高超的技藝與耐心。鐵畫要先準備好鍛造的畫稿,分成若干小份,準備需要的低碳鋼,把低碳鋼烤融,以錘為筆,千錘百煉出需要的形狀后再精細雕刻,一點一部分地修剪成構件。接下來是焊接,然后再對照原樣稿使用削銼術,進行整體整形加工,在全部成型后根據需要噴漆,噴漆前要用酸水去銹后再噴上顏色。制作工藝完成后裝配成畫,最后按品種配以襯底、框架、花盆等附件。待漆干后將其釘到白色底板上,這樣一幅鐵畫才制作完成。從捶打到淬火,體現了一個藝術家的技藝與審美,因而鍛制過程也是鐵畫藝術的精髓。
鐵畫最重要的材料鐵,由于具有良好的柔韌和延展性,而且質地堅硬,表面黑色,在打造過程中有不同痕跡的鍛跡錘痕,由于其特性,鐵的筋骨、鐵的義氣、鐵的凝聚力被人稱贊,象征堅毅不拔的品質。鐵畫的制作屬于工藝美術,其復雜的工藝技法,融入多種工藝美術的制作方式,千錘百煉后又須精雕細琢才能出精品,是機器所復制或代替不了的人工制作。這是需要發揮工匠精神才能完成的精致作品。這和中華民族艱苦奮斗、堅忍不拔的民族品質相一致,因此,這是鐵畫重要的特色,它賦予了鐵的生命力。至今人民大會堂上還放置著1959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大慶而作的鐵畫《迎客松》,是安徽省特色的傳統工藝代表。鐵畫在材質的使用上具有一定的價值,開創了工藝繪畫的先河,另一方面,鐵畫又和我國國畫相結合,結合了國畫的意境,以形寫神,在構圖上能夠表現特殊的意境和感受,具有國畫的神情意蘊,同時也借鑒我國書法“鐵劃銀鉤”筆法,使細節處千變萬化、絲絲入扣,是千錘百煉后躍然紙上的立體藝術。每一幅鐵畫藝術品都是繪畫和鍛造技藝的精益之作,成為鐵冶的丹青,實現了書畫藝術和打鐵過程的精妙結合,鐵畫還被稱為“鐵為肌骨畫為魂”。
鐵畫被眾多人賞識,但在發展中應加快腳步,筆者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創新,吸收新的血液。1,在題材創新上:傳統的蕪湖鐵畫的題材多以上文提到的題材為主,山水、花鳥、人物,多以傳統的國畫的種類去運用。現代社會人們生活大為豐富,人們對于藝術的需求加大,包融度更廣。對于創作題材可以進行新的題材的嘗試,可以結合西方的繪畫藝術風格來進行藝術的創作,從底稿的創作進行思考,去表現意境。也可考慮結合多廣度題材,如兒童畫形式的融入,插畫的創作結合。2,在傳承創新上,傳統的鐵畫傳承局限性多,大多是父傳子、師傅帶徒弟傳播范圍形式。鐵畫的傳承應該以一個更包容的姿態,可先從教育入手,小到小學的社團課工藝活動,大到高職大學專門專業,使其從“興趣”到“專業”,能夠變的更系統、讓人更易接觸和接受,再加上國內各種創意周的活動,組織民間藝術活動集市,把鐵畫的技藝普及到更多的人中。在這種傳承中,工作室的形式可遍地開花,融入更多年輕人的血液中去。3,在宣傳創新上,關注度是蕪湖鐵畫發展需要重點考慮的事,好的產品離不開宣傳,在宣傳形式上也需進行創新。除了旅游宣傳的推廣,近些年互聯網的大勢可利用,成立相關網站,系統介紹鐵畫,讓人們易于查詢觀看。這種宣傳形式可結合火熱的動畫形式進行宣傳,把鐵畫的創作生動化、有趣化,使能夠接受的人群擴大化,從年輕人入手,從動效甚至到動畫片的結合,從短視頻到長動畫,用更豐富的形式進行宣傳推廣,會更深入人心,受到更多的關注。4,在人才創新上,鐵匠藝人目前匱乏的是創新精神,只是一味進行技藝的打磨,復制名畫名家,模仿老題材、老案例,缺乏創新的想法,缺少優秀創意的繪畫設計人才的結合,束縛了蕪湖鐵畫的發展。缺乏的資金人力也有惡性循環的趨勢。所以在就近的人才培養上,可多人才結合,創意繪制和技藝制作想配合,發揮各自優勢為鐵畫的創新和發展創造更好的未來。
鐵畫的發展既要保留精髓又要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斷從各方面創新進步,相信政府部門配合手工藝人改革創新會使鐵畫走向光明的未來。
[1]史啟新.設計、手工藝及蕪湖鐵畫[J].創意與設計,2010.5.
[2]楊光輝,張開理.鐵畫藝術[J].江蘇美術出版社,1989.
[3] 薛梅陳佩佩.傳統與現代的融合--鐵畫藝術在室內陳設設計中的應用銅陵學院學報[J],2015.
[4] 楊基芹. 蕪湖鐵畫史話[J].世界遺產,2011.3.
汪子琳,碩士,北京化工大學產品設計系研究生。
魏媛媛,碩士,北京化工大學產品設計系研究生。
周小儒,北京化工大學產品設計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