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楠 高 良 (北京服裝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100029)
北京故宮藏繪畫作品在數字媒體時代下傳播方式的探索
趙 楠 高 良 (北京服裝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100029)
北京故宮博物院作為搭乘數字媒體時代列車的先行者,其館藏傳統繪畫作品運用新媒體技術進行傳播,取得了良好效果,為弘揚我國傳統繪畫藝術開辟了新的方式并有助于進行向其他產業合作延伸。本文對北京故宮藏繪畫結合數字媒體傳播已有作品進行分析并對未來具有可行性新傳播方式進行展望。
數字媒體;北京故宮藏繪畫作品;傳播方式
北京故宮博物院作為國內最具代表性的博物館,其館藏舉世聞名的藏品,除了具備文化展示的社會功能,同時還肩負傳播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使命。近年來北京故宮出品作品數量多,投入大,如故宮淘寶、故宮出品系列APP應用等為大眾矚目。北京故宮應用數字媒體作為一種多樣化、更新迅速且充滿創意的傳播形式,打破原本故宮單一傳播觀念,為其館藏繪畫藝術煥發新的藝術魅力。
近年來,通過工作人員的不斷探索,使故宮館藏繪畫作品對外傳播方式取得了大幅拓展,成功制造了話題熱度,吸引大眾注意。從目前故宮出品的作品來看,結合數字媒體的傳播方式有以下幾種:
App是英文Application的簡稱,本文中所提到的APP指智能手機的第三方應用程序。隨著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的廣泛應用,移動互聯生活方式開始形成,各個應用開發商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設計并優化產品,使人們的日常生活與互聯網融合。北京故宮推出的首個APP《胤禛美人圖》由中央美術學院交互設計實驗室制作,于2013年5月正式登陸APP store平臺。作為故宮首次將我國傳統繪畫藝術與數字技術結合的產品,引起廣泛關注。
在后期故宮還推出多款作品,以《韓熙載夜宴圖》為例分析,這幅作品繪寫了南唐韓熙載在家開宴行樂的場景。應用將高清圖像呈現在用戶面前,可以遠近觀看,只需要用戶的手指來操作,就像在博物館看實物,給人以真實的觀賞體驗感。畫面中小到人物衣袖上的圖案、家具上的雕花紋理都清晰可見,處處都能體會故宮出品的用心至深。
結合我國年輕群體他們的成長背景來看,處于互聯網發展爆棚的時間段,對比過去認知我國傳統繪畫藝術僅僅通過美術課本、電視紀錄片等傳統的方式,新一代年輕群體對新潮、鮮活的社會熱點、文化知識等認知視野十分廣闊,迎合現代數字生活日常,故宮出品APP可以觸動他們對故宮館藏繪畫傳統文化的吸引力,產生好奇心,從而達到宣傳故宮館藏繪畫作品的效果。
早在2010年10月1日,故宮淘寶正式上線,銷售其周邊文創產品。故宮推出淘寶店是寄希望于以電子商務媒介來宣傳故宮傳統文化,但最初的兩三年里,由于缺乏有創新、迎合時代發展的推廣,并沒能起到傳播故宮傳統文化的作用,直到2013年開始使用數字媒體平臺以及針對用戶群重新定制產品方向,故宮淘寶開始逐漸受到眾人矚目。
目前故宮淘寶中的文創產品,不乏出現故宮館藏的傳統繪畫作品,比如桌布、鼠標墊、絲巾等。此外,故宮淘寶借力微博、微信公眾賬號等社交平臺,將賬號擬人化,迎合網紅流行用語與大眾進行互動交流。故宮淘寶成功走入大眾視野,與其產品接地氣、貼近生活、美觀與使用兼顧有很大聯系,而且借助網絡平臺進行產品的宣傳和銷售在數字媒體時代下傳統實體店發展的趨勢之一。
通過這樣的方式,故宮淘寶不僅可以宣傳故宮文化,產生的收入還可以用來反哺故宮,使其有更好的經濟條件對故宮博物院進行保護和展覽,開展更多大范圍公益性教育,反之會增加大眾對故宮文化的關注度,形成持續發展的循環。
受到互聯網時代發展的沖擊,大眾生活時間邁向碎片化發展。而每天所面臨的信息量成倍增長,經常性、長時間的觀摩藝術作品對于多數人無法實現。近日社交網絡平臺出現了運用傳統繪畫作品為素材的動態圖形,引起熱傳。例如:《雍正行樂圖》創作于清代,畫作記錄政務之外雍正的業余愛好和生活日常。網絡熱傳動態版以《雍正行樂圖》為基礎,制作團隊運用數字技術對其進行改編,畫中雍正帝體驗著像尋常百姓一樣的日程生活,腦洞大開的創作團隊還為每幅動圖配上了網絡用語說明,打破了雍正皇帝在史料中所記載的性格多疑、為人狠辣、終日忙于政務而嚴肅的形象。
傳統形式上的作品展示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局限,過去故宮館藏繪畫基本只能完成參觀功能,無法滿足大眾個性化需求。故宮館藏傳統繪畫動圖可以被大眾“使用”,可以傳達信息和促成個性化文化體驗,是十分高效以及覆蓋面積較廣的傳播方法之一。
受到數字時代的沖擊,各行各業無一不發生巨大變革,教育領域也不例外。由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的傳統繪畫本身帶有的時代背景與思想感情,兒童在接納這些傳統文化時難以調動學習認知的主動性,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會以與動畫、游戲、iPad朝夕相處,面對被動交流溝通的傳統媒介對于認知我國傳統繪畫頗有難度。
通過這種形式,與傳統說教的教學方式相比,數字化的交互形學習方式不僅可以給兒童視、聽感官上帶來刺激,并且可以發揮出兒童自主自覺的認知需求,更具吸引力。例如在課堂中,教學課件使用Xbox或Kinect動作捕捉技術,讓兒童參與到繪畫作品的交流,還可整理記錄用戶需求,分析針對的兒童用戶群體進行認知發展、心里特征的數據分析,對互動學習方式進行改變,適應因材施教。所以數字化兒童交互式產品的研發與我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結合是非常有意義的。
隨著數字互聯時代的興起,人們的娛樂方式也逐漸走向數字娛樂。作為一個擁有數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過去在保存和傳播自已的傳統繪畫藝術程度欠缺。分析其原因:一是傳播方式缺乏創新,起不到吸引注意力的作用;再來就是日前外來文化入侵現象越發嚴重。而游戲作為一種興起并不斷快速發展更新的大眾文化,借以其強大的傳播優勢,為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弘揚提供了另一個平臺。
八零后是否還記得爭搶小霸王學習機和GBA的時期,對比現在隨處可見VR、AR等虛擬信號與現實結合,畫面逼真身臨其境的體驗游戲。無論是網絡游戲、手機游戲還是運用虛擬現實技術的VR體驗游戲都大受歡迎。游戲本身具有開放、互動、交流溝通的屬性,最大的使用群體又恰好是青少年人,又是大眾日常生活中現在將來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故北京故宮藏傳統繪畫藝術以游戲為傳播載體可以用來傳播我國本民族的藝術文化。
隨著科技水平和藝術家與大眾對藝術觀念理解的不斷更新,互動裝置藝術作為一快速興起的藝術門類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熱點。簡單來說,互動裝置藝術是一門具有強大包容性的藝術,可以將藝術作品融合、關聯到很多我們意想不到的領域。互動裝置藝術作品不僅在聽覺、視覺等多感官上滿足用戶,還具備參與和互動的形式,這種新形式的藝術作品給予了觀眾新的認知感受,打破了觀眾與藝術的距離,把藝術“高大上”的形象變得“接地氣”。
互動裝置藝術與繪畫藝術的結合有眾多案例。在2015年,“不朽的梵高”在上海開始啟動中國巡展。在將近半個小時的時間里,梵高的一聲化身成為3000多幅畫面,其中不僅有梵高的代表作品還有其書寫的書信手稿,都運用多媒體影像形式展現。這一顛覆傳統觀展理念的展覽,雖然展出的不是真跡,引發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觀展熱潮。
通過這樣的方式,北京故宮藏繪畫藝術應用多媒體交互技術可以打破這種單向的傳播模式,觀者能夠借助視聽覺、觸覺等多種傳感通道與虛擬世界進行沉浸式的信息交互。對比過去觀眾與展品之間一線之隔的距離感,讓觀者主動融入展示環境,提升了看作品時的趣味和參與性。
近年來,北京故宮館藏傳統繪畫作品越來越被關注、重視起來。從以上對北京故宮藏繪畫作品傳播方式探索可以分析出,故宮藏繪畫藝術數字化作為一種發展趨勢,將交互、視聽覺體驗等數字媒體技術結合在一體,很大程度上會促進故宮藏繪畫藝術在新時代的傳播和延續,滿足新媒體時代下人們對傳統繪畫藝術認識的新需求,有助于現代人理解當時畫中作者想要表達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精神,對實現我國傳統繪畫藝術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有著重要作用。
[1]李四達.數字媒體藝術概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謝麗靜,王苗苗.中國傳統文化在電子游戲中的傳播方式探究[J].藝術科技,2014(03):66-67.
[3]張菁雅.淺析文創產品的新媒體營銷模式——以故宮淘寶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6(21):66-67.
注:高良,通訊作者,北京服裝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