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青 (浙江科技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310023)
構建“以農民為本、藝術化”的新農村公共空間策略研究
宋曉青 (浙江科技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310023)
隨著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不斷完善,鄉村空間建設逐漸被得到重視。公共藝術介入鄉村建設正逐步開展起來。公共藝術作為一種貼近大眾的藝術載體,能有效地改善農村生存環境,提升村民的精神涵養和人文素質,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社區的和諧發展。本文研究和探討了“以農民為本、藝術化”新農村社區空間公共藝術的發展策略。
新農村;公共藝術;社區;公共空間
課題名稱:構建“以農民為本、藝術化”的新農村公共空間策略研究。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城鄉轉變,傳統的農村正在向新農村社區形式邁進,新農村社區的村民也對精神訴求越來越多。公共藝術作為一種貼近大眾的藝術載體,以新的內涵和表現形式重構空間,讓更多的村民去關注藝術、享受藝術,提高大眾的精神涵養、人文素質、審美意識,這對于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社區的和諧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目前,我國的公共藝術的相關研究和實踐基本上都以城市為中心,而對農村視覺形態關注甚少。近年來,隨著“美麗鄉村”項目的發展,新型鄉村的建設與日俱進,但鄉村建設的重心集中在生態環境保護、整體規劃、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經濟發展等方面。而對于鄉村藝術的關注度較低,對于公共文化的發展仍停留在初步階段,農村公共空間很少有公共藝術作品存在,具有明確的反映地域文化和精神內涵的公共藝術作品更是甚少。雖然,部分藝術家和學者也已經開始發起藝術介入鄉村的運動,但無論在廣度和深度上都相對比較局限,我國鄉村空間公共藝術的發展還處于探索階段。
1.改善和美化農村環境
公共藝術介入新農村社區建設能有效地改善和美化農村環境,為村民創造了整潔、干凈、美麗舒適的環境。通過其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提升社區環境的觀賞性和藝術性,吸引了居民的聚集,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滿足人們情感的交流,提高居民生活的品質。
2.傳承農村歷史地域文化
公共藝術關注地域文化保護,在尊重文脈、尊重原住民、保護民俗、保護原生態的基礎上對農村地域文化進行發掘、凝練、藝術重構,作品本身對民俗文化、人文資源和鄉村特有的歷史文脈及傳統民俗等具有一定的傳承的意義。通過不同公共藝術形式為年輕一代或外來的游客講述鄉村過去的歷史,增強村民對本土文化自豪感。
3.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公共藝術介入新農村社區建設,不僅能改變農村原有陳舊、落后的面貌,還能通過自身獨特的活動形式,吸引各地游客,推進鄉村旅游的綜合開發, 帶動旅游產業的發展,給農村社區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增加村民收入。通過公共藝術的良性互動,提升農村社區的經濟活力。
1.地域文化的挖掘、凝練與再生,提高村民的歸屬感
基于對鄉村地域文化深入挖掘的基礎上,對文化加以再創造、創新,文化不僅要傳承更在于創新,這是保存新農村的活力與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這就要求在公共藝術的設計中應該深入挖掘當地的文化資源,讓新農村社區公共藝術具備獨特的文化符號,從而增強村民對社區的歸屬感。墻繪是農村公共藝術最常見的一種形式,如浙江舟山市嵊泗田岙村隨處可見的“漁民畫”壁畫,它們自然地向人們訴說著,古老的過去,風暴的災難,依稀的童年,海底的精靈,將記憶、生活、想象和情緒完美地融合在畫面中。這些壁畫創作植根于本土海洋文化,以村民喜聞樂見的傳統嵊泗“漁民畫”作為題材,充分體現了一直以來漁村人對大海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期盼,作品構圖大膽,色彩絢爛,想象力豐富。通過這種藝術形式, 提高了村民對當地悠久“漁文化”歷史、獨特的民風民俗的自豪感和歸屬感,從而增強了社區村民的凝聚力。
2.以村民為本,提高社區村民的參與性,增強村民的認同感
新農村社區建設中公共藝術設計重要環節是通過公共藝術的介入激發新農村社區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鼓勵村民自己去創建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而非某一藝術家個體的意志體現。在新農村社區建設的公共藝術實踐中,提高社區村民的參與性,增強村民的認同感。比如,浙江省武義縣俞源村稻田中的稻草藝術品展,都是由當地村民利用收割后廢棄的稻草和茅草親手制作的,這些栩栩如生的公共藝術品,如糧倉、稻筒、風谷車、搶收稻谷的農人等都出自村民之手,這些稻草藝術呼喚著村民內心的鄉土情懷,充分地調動了村民們積極性,同時也發揮了村民的創造性。這些藝術品將記憶中的農耕場景生動形象地呈現出來,深深的引發了老農們內心的共鳴,回憶到年壯時耕作的艱苦勞作的情景。
3.因地制宜,尋找特色鄉村肌理
農村有著不同于城市的生產景觀、土地利用景觀、特色的農作物景觀等都可以作為特色的農村肌理,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農村特色的鄉村肌理,創作出體現出與環境協調、共生的優秀公共藝術作品是新農村公共藝術創作的一個需要認真考量的問題。近幾年,在浙江省多個農村出現了體現本土文化圖案的氣勢宏大的彩色水稻地景藝術,如寧海南嶺、里山季、平園、團結等村和海寧袁花鎮長嘯村等。水稻專家、藝術家攜手當地村民,通過運用不同顏色的水稻將創意和設計引入農田里,打造農村獨特的大地藝術。同時,給鄉村注入發展的希望,喚醒了村民的文化自信。
4.創新思想和形式,可持續發展
公共藝術形式多樣,題材不拘一格,它可以是存在空間的實物,也可以是一個活動過程,如網絡、游行、節慶或民俗活動等。公共藝術的設計思想和形式日趨多元化,借助新的創作思想和新興藝術形式,創作出適于我國當代新型農村社區村民公共生活共生的可持續發展的公共藝術作品,以增強新農村社區活力。浙江臺州龍溪山里村是國內較早以公共藝術形式介入鄉村建設的鄉村,以公共藝術活動的豐富化,提升了農民生活美學、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2012年村里成功策劃了民間藝術、手工藝傳承展示,美麗鄉村攝影節、手機隨手拍、微博大賽、慈善商店自創玩具義賣、帳篷涂鴉、農民泥塑、生態雕塑創作營等活動,2013年又舉辦了美麗鄉村嘉年華活動,讓公共藝術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常態方法,以藝術為平臺,與村民共同進行農村公共空間的提升與改造。
在鄉村建設向城市化格局邁進的過程中,利用公共藝術的形式樹立新農村﹑新社區﹑新農民的整體風貌,將對新農村社區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設起到重要推動作用。目前,我國公共藝術介入新農村建設實踐尚處于起步階段,大多新農村社區公共空間中的視覺文化相對匱乏,好的公共藝術作品較少。因此,我們在公共藝術的形式和創作模式上還需要不斷地摸索和嘗試,去創作更多更好植根農村文化,以農民為本,與環境協調共生的公共藝術作品,為新農村建設和發展注入活力。
[1]王中.公共藝術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施明強,丁忠超.轉型視野下公共藝術的鄉村實踐[J].新農村,2015.3.
[3]來潔:尋蹤諸野之美——浙江省玉環縣龍溪鄉“美麗鄉村”公共藝術項目紀實[J.公共藝術,2012(4):22-27.
浙江省文化廳2016年度廳級文化科研項目課題成果,項目編號:ZW2016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