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閎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文化館 064000)
關于基層群眾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考
楊 閎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文化館 064000)
目前,我國基層群眾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仍不平衡,本文通過結合本地區實際,分析了基層群眾文化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基層;群眾文化人才;問題;建議
文化人才隊伍是文化繁榮發展的關鍵要素。培養和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基層群眾文化人才隊伍,對于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進一步激發文化藝術生產力,促進地區綜合實力的提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基層文化單位規模和人才總量小
近年來,隨著國家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基層群眾文化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但基層群眾文化人才總量卻沒有得到同步發展。以筆者所在的豐潤區為例,區文化館定編30人,現在編人員22人,缺編8人。為彌補人員不足,豐潤區成立了文化志愿者藝術團,團員500余人,但相較80萬的全區總人口,占比仍非常低。區圖書館定編15人,現在編人員11人,缺編4人,兩館均與其他單位共同辦公,場館活動功能發揮嚴重受限。
(二)基層群眾文化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
一是基層文化單位專業人才缺乏,拔尖人才更是稀缺。比如,區文化館在舞蹈、戲劇、文學等方面都沒有專業人員,在開展創作和業務指導時捉襟見肘;區圖書館無圖書情報和計算機專業人員,特別是進入數字媒體時代,工作明顯滯后。二是基層專業人員年齡及其知識結構老化,人才出現斷層。三是專業人員和后勤人員比例嚴重失調,在區文化館后勤人員已經占比二分之一。
(三)用人機制不靈活,鄉鎮文化工作人員無保證
一方面基層文化單位普遍待遇低,硬件差,引進高層次人才缺乏吸引力,且留不住現有專業人才。另一方面用人單位對文化人才的任用無自主權,導致專業人才進不來。在豐潤,編制部門為每個鄉鎮(街道)文化站定編都在5人以上,但這些人員的選任由鄉鎮決定,因工作量大,每個鄉鎮一般只有1人,而且都身兼多職,不能專職專用,專心投身文化工作,缺少既懂管理又懂業務的文化站長。
(四)人才培養力度不足
基層文化單位由于受經費等諸多因素制約,對業內人才的培訓較少,多是以會代訓,層次較低、針對性差,繼續教育流于形式。基層文化藝術人員學歷偏低,知識結構還不盡合理,特別是專業藝術表演團體中尤為明顯,整體素質亟待進一步提高。文化管理人員、專家隊伍、科研力量薄弱,高層次、高水平的學科理論研究工作單薄。傳統民間藝術后繼乏人,已經出現青黃不接和斷層現象,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難以有效地保護和傳承,急需培養傳承人。
(一)擴大人才總量,壯大規模
一要確保現有人員總量逐步提高。實行“退一進一”的人員補充政策,保障專業技術人員及時得到補充。與高校結對子,建立培訓基地,培養人才,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從事文化工作。二要積極引進優秀人才。針對文化人才的特點,制定符合實際的招聘和引進標準、辦法,明確引進目標,把熱愛文化事業,懂專業,有點子、有特長的人才充實到群眾文化隊伍中來,避免因高學歷、高職稱使一些優秀人才被拒之門外,真正做到不拘一格引人才。三要發展基層文化隊伍。調整鄉鎮街道文化人才隊伍,選聘有專長的人員進入文化站。大力挖掘和培訓基層文藝人才,組建民間文藝團隊。大力培養扎根基層的鄉土文化能人、民間文化傳承人。完善基層文化志愿者的招募和管理,不斷壯大志愿者隊伍。
(二)加強培訓,優化隊伍結構
一要建立和完善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并納入全區總規劃,大力培養文化藝術專業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培養專業帶頭人和中青年人才,優化人才隊伍結構。二要加強業務技能培訓。建立崗位輪訓和上崗培訓制度,深化專業培訓和繼續教育。對村(社區)群眾文化人才實行從業資格認證和聘用制度。對基層文化專兼職干部進行系統、長效地培訓,提升業務能力,使之成管理能手,輔導行家。以活動促培訓,通過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增強實戰經驗。充分發揮各類協會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促進人才的個性化、專業化培養。三是培養領軍人才和帶頭人。建立文化人才資源信息庫,加大對有潛質的專技人員的培養和使用力度,培育、包裝和推介一批在本地區乃至省內外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名人,帶動地區文化人才梯隊建設。
(三)用好“三種機制”,激發活力
一要改革用人機制。提高用人單位對于人才使用的自主權,文化站長歸屬文化單位聘用管理。采取靈活方式與優惠政策,引進急需的文化專業人才和領軍型、高層次人才。各基層文化單位根據文化事業發展需要,科學合理地調整、設置管理崗位和專業技術崗位。打破唯編制論,聚集壯大編外生力軍,加大對體制外文化人才的保障力度,吸引優秀人才涌入。二要調整內部分配機制。鼓勵人才創新,出臺并落實獎勵辦法,對文化人才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創新和貢獻進行表彰獎勵,充分激發文化人才的創造性和創新能力。在分配中要打破平均主義,按崗定酬,按貢獻大小定待遇,使分配向重點崗位和優秀的、做出突出貢獻的文化人才傾斜。三要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建立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科學的、社會化的人才評價機制,打破論資排輩的舊套路,突出考察人才的實際貢獻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推行競爭上崗制度,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科學、合理的人才評價制度,真正使各類文化人才做到人盡其才、各盡其能、各得其所。
(四)加大投入,確保支持力度
一要增加對群眾文化人才培養和開發資金的投入,設立文化人才發展基金,用于優秀青年文化人才的培養和有突出貢獻的群眾文化人才的獎勵資金,扶持專業拔尖、業績突出的文藝骨干。二要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財政支持,特別是對于農村和城市老舊小區文化基礎建設投入,確保開展公共服務所需經費,創造良好的文化發展氛圍,吸引人才投身基層文化工作。三要對優秀民間文化人才在資金、政策等方面給予傾斜,特別是對一些瀕臨滅絕的民間文藝項目和藝人進行重點扶持,確保民間文化藝術得到有效的保護傳承。四要加大對有特色、有精品的業余文化隊伍扶持、獎勵力度,提升專業水平,擴大影響力,為區域內文化隊伍樹立示范標桿。
[1]許明鳳.荔城區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現狀和思考[J].大眾文藝,2013(12).
[2]徐晶.加強群眾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考[J].青年作家,2014(18).
[3]董策偉.加強新時期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考[J].才智,2015(29).
楊閎,女,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文化館,館員,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