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日豪 (江西上饒市廣豐區文化館 334600)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問題及其對策分析
蔣日豪 (江西上饒市廣豐區文化館 334600)
本文首先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包含的內容,接著從政府公共文化服務意識有待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財政投入不足等方面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問題,針對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跟經營性文化產業對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主要是以非營利性為主要目的,由政府部門提供,為社會提供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目標是能夠更好的滿足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要逐步提高社會大眾的文化素養,也就是滿足大眾的精神文化層次的需求,為社會發展創造和諧的文化生態環境。主要包含的內容如下:
1.公共文化內容服務。這是整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核心要素,主要是為大眾提供相應的公共信息,像一些時事熱點、政務新聞、氣象預報以及災害預警等等,還有文化與娛樂信息。除了這些,公共文化服務還要包含滿足特定人群的需求,像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節目、農村生產生活節目等,但是其核心內容仍舊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建立科學合理的公共文化產品供給體系能夠進一步提高文化產品的服務能力,也能夠增加整個文化產品供給的資源量,讓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得到很大的擴充。通過政府相關部門的引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深入的挖掘,開發出具備中國特點的文化產品,從而滿足公民的文化方面的需求。
3.公共文化人才保障。主要組成部分是專業的技術人員,加上業余的文化隊伍,還有相關管理人員,這是保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揮作用的中堅力量。
4.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載體,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也是進行思想文化建設的主要陣地,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硬件部分。包含的有各地的文化館、圖書館、紀念館以及美術館、博物館等等,此外還有通過現代化手段為大眾提供服務的一些文化信息系統。
1.政府公共文化服務意識有待提高
縱觀當前的公平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現狀,一些地方政府更看重的是地方經濟的發展,沒有把公共文化服納入到本地區的社會發展議程中去,服務意識有待提高,這是導致公共文化服務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處于政府目標的考慮,對于那些能夠顯示政績的公共文化服務,部分政府也有投入很大的精力,但是有些符合當地居民實際需求的文化服務供給卻沒有得到滿足。
2.公共文化服務財政投入不足
跟國外相比,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基數不是特別大,增長速度仍舊不是特別快,基層的公共文化設施方面的建設跟經濟的發展不相適應。沒有形成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務財政投入機制,投入量跟運作水平難以滿足實際發展需要。雖然有的地方的政府已經開始加大了對整個地區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力度,但是沒有重視資金的用途與去向,影響了資金運用成效。
3.公共文化服務發展不均衡
我國各地的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客觀存在的現實情況,東部經濟發展水平高,中西部相對比較低,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必然影響著其公共文化服務發展。而且受到我國的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城鄉之間的公共文化服務也存在很大的差距,農村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供給難以得到保障。
4.公民主動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活動的意識有待提高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受到我國行政管理體制的制約,公民缺乏主動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活動的意識,政府部門主導的公文文化建設,如果不能讓公民得到切實的利益是對公共資源的巨大浪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部門的形象。
1.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創新政府服務理念
對于各級黨委政府來說,在建設服務型政府過程中,要把文化建設放在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堅持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把公共財政作為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重要支撐點,積極轉變服務理念,實現服務方式的創新。此外,還要建立相應的文化建設考評體系,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跟政府的政績有效結合,擴大公共文化服務的種類與范圍,通過建立相應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相關制度,督促政府部門加大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力度,進而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2.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主體多元化
如前文所述,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主體仍舊是政府相關部門,政府投入是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主要資金來源。站在長遠的角度看,要擴大資金來源,就要把政府在其中的壟斷地位打破,引進非政府組織以及社會組織等加入到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來,進而提高文化市場的活力。此外,在進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時候,還要引入市場機制,不斷拓展新的文化消費主體,加大文化市場的消費空間,在加大資金投入的同時提高文化產品的生產能力,使得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3.縮小城鄉文化差距,推進公共文化建設協調發展
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均衡跟我國整體文化實力的提高有很大的關系。相關部門要不斷加大對于當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堅持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同步,運用文化的力量來幫助農民致富,讓他們能夠感受到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要不斷完善農村的一些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注重文化網絡建設,對農村地區特有的文化資源進行挖掘,建設具有農村特色的文化。要對農民的文化活動進行引導,這樣才能更好的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我們以基層公共圖書館為例,基層公共圖書館的一個重要的社會職責就是“把圖書送到基層、送到農村”,在新時期,要打破傳統的“坐家守市”的工作原則,走出圖書館,針對基層群眾,延伸其服務范圍和領域,讓知識深入到村鎮中去。此外,基層圖書館還可以從本地的實際出發,以本地文化作為著力點,整理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獻資料,建立特色化館藏,進而提高圖書的藏書質量,這也是基層圖書館進行自身宣傳以及服務延伸的重要途徑。可以建立“專藏室”以及“XX捐贈圖書展”,將特色館藏資料展覽出來,為基層公共文化建設服務。
4.提高公民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意識與能力
要進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就要激發公民的參與積極性,其中首要出發點就是提高公民的參與意識與能力,創造條件保證每個公共的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活動的權利。比如,可以建立相應的“文化低保”政策,讓公民能夠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真正的成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監督者與參與者。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各個國家之間的競爭逐步轉化為綜合國家的競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現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之一。要建設符合現代社會要求的公共服務文化體系,就要認真研究其發展的規律,處理好如何建設與如何管理之間的關系,讓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好的發揮其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
[1]邵培仁,廖衛民.文化傳播力:解讀長三角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全景圖— —對2006年以來中央主流媒體的一種實證研究[N].中華傳媒網.
[2]章建剛,陳新亮,張曉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新形勢下的發展訴求[N].學習時報,2015-11-29.
[3]毛少瑩.論公共文化服務中的“共同治理結構”[A].2014年深圳文化藍皮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