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 瑋 (安徽省安慶市宜秀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 246000)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初探
嵇 瑋 (安徽省安慶市宜秀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 246000)
現今,推動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踐行中國夢戰略愿景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同時,亦是黨中央、國務院給予國民素質提升的關心與重視。近一個時期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政策指引之下,各級黨委、政府均加大了對適應本地實情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的投入力度,務求實現對社會公眾文化休閑訴求的滿足,在此種趨勢之下,各地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工作得以有條不紊地進行,同時在這個過程之中也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果。
公共文化服務;政府主導;文化權益
受國內地區發展之間的不均衡態勢的影響,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推進過程之中,不同地區在對待此項工作的理念、方法以及工作實效性等方面依然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這就需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等文化服務部門積極轉變工作理念,務求在實際工作之中推進本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盡快建構成功。為此,本文中筆者將結合實際工作,將從堅持各級政府主導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尊重和維護所有群眾的文化權益、注重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運作手段的創新、打造“政府--市場--社會”的“三位一體”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主體、穩步推進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扶持和鼓勵多樣化的文化藝術這幾個方面展開研究,以供參考。
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的整體建設思路來看,因為此項工作乃是一項惠民工程,故而各級地方政府要積極發揮主導性作用,具體而言:首先,各級地方政府清晰把握此項工作的主旨,即依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構,實現對本地公眾精神文化訴求的對應性滿足;其次,各級地方政府要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各項管理制度,通過制度的完善來提高服務的質量;再次,各級地方政府應當給予本地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以積極的財政支持和政策扶持,應當借助媒體對此項工作的踐行意義進行宣傳,以便實現對不同社會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最后,各級地方政府應當將此項工作的推進與踐行情況納入到政績考核指標之中,以便依托制度保障的方式實現對此項工作的有力推進。通過政府主導,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有效性,是有保障的。
近年來,國內城鎮化建設總體建設進程不斷增速,在此種背景之下,國內城市均面臨著人口擴容的趨勢。現階段,多數一、二線城市之中均存在著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如此一來,隨著城市外來人口的不斷涌入,進而讓其成為城市中的新興群體,同時,不同的文化習俗也隨著這些外來人員的相繼到來,而傳入到城市之中。作為任何城市管理者而言,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便是:怎樣確保城市外來人口群體的精神文化訴求的滿足。從實際情況來看,國內大多數城市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過程之中,多數依然將本地原住民的精神文化訴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而少有對外來人群精神文化訴求的分析與滿足。如國內各個地方臺所報道的媒體新聞多數以本地原住民為視點,很少給予外來人群以足夠的重視和關照;很少有城市政府專門開設解決農民工實際問題的熱線;也很少有城市有意識地對外來人口聚集地進行規劃,以體現其文化特色。這說明,在全球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對隨之而來的多元文化格局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未能在城市發展建設過程之中,對外來人口涌入而帶來的文化多元發展趨勢以足夠的認知,進而造成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存在著覆蓋群體有限的不足與短板。為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需要顧及到這一部分人群,要充分考慮如何服務外來人口的文化需求,使其同本地居民一般享有最完善的文化服務。
文化部門在推進本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之中,應當注重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運作手段的創新、文化活動管理模式的創新以及文化服務內容與品類的創新等等,以此實現對本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構工作的全方位推進。
為確保各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能夠得以順利地進行下去,文化服務部門應當注重對市場資源的充分利用,從而打造出“政府--市場--社會”的“三位一體”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主體,從而真正實現激發公共文化服務活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滿足群眾多樣化的文化消費需求。通過市場化運作,使社會資源、民間資本均能夠被納入到本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工作之中來。
文化服務部門應當依托精準、細致的調研活動,在此基礎之上,面向本地民眾推出文化惠民項目。同時,文化服務部門應當繼續做好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范區創建工作,推動各地文化部門在發揮示范作用、擴大影響、解決突出問題、總結創新經驗上下功夫。加強統籌協調和過程管理,特別要在制度設計和體制機制創新上,取得具有推廣價值的創建成果。除此之外,文化服務部門應當結合本地實情,推出文化惠民試點工作,進而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創新。比如,文化館免費開放、提供公益性質的美術、舞蹈培訓,等等。
文化服務部門應當鼓勵文藝創作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對于能夠彰顯本地文化特質的文藝作品應當加以大力扶持,原因在于,文化藝術產品特別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藝術既具有私人產品的屬性,也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文化藝術產品在滿足私人消費的同時,也在傳遞公共文化精神,特別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藝術,是提高國民文化素質、培養公民的民族文化認同的有效途徑。任何文化的發展均是在同其它文化的彼此借鑒、吸收過程中實現自身的進步,因此,通過文藝創作的多樣性,將使本地文藝作品更具藝術生命力。
綜上所述,在推進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過程之中,文化服務部門應當積極探尋民間資本、社會資源的有效介入和參與方式,從而推動本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走上良性發展之路,進而通過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讓廣大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到文化建設成果,感受到政府的文化關懷。
[1]王列生.當代中國文化制度創新中的機構改革[J].藝術百家,2010(04).
[2]陳立旭.公共文化發展模式: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重構[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0(03).
[3]鄭建輝.新公共服務理論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路徑——以福建省為例[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
[4]王列生.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項目目標及其功能測值方法[J].江漢論壇,2009(04).
[5]陳立旭.以全新理念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于浙江實踐經驗的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08(09).
[6]王苗.甘肅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社會化研究[D].蘭州大學,2011.
[7]白家亮.非政府組織參與公共文化建設價值和對策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
[8]謝佳祎.富錦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現狀及未來發展方向[D].黑龍江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