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姝聿 (秦皇島市玻璃博物館 066000)
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研究
陳姝聿 (秦皇島市玻璃博物館 066000)
從博物館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助力效用來看,依托其文化教育功能與文化價值傳遞功能的發揮,能夠提升國內公眾的綜合文化素養,進而幫助其自覺杜絕錯誤思想價值觀的侵蝕和影響。為此,本文將從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特性分析入手,就博物館如何發揮自身社會教育職能展開研究,以供參考。
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社會化
博物館擔負著一定的社會教育職責,在免費開放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履行其社會教育職能,成為了博物館當下需要思考的問題。
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具有直接性、多樣化、廣泛化和社會化的特性。
1.教育功能的直接性
博物館所陳列的大量展品,均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之中,所傳承下來的、具有悠久文化價值的展品,通過博物館展品陳列人員依據不同的文化主題對這些展品進行布展設計與陳列,將使來館參觀的公眾獲得文化熏陶與文化浸染,進而為璀璨的中華文明所驚呼和感嘆,同時,博物館所陳列的各類展品所具備的文化教育價值同一般的媒介不同,一般的媒介乃是需要將信息處理加工之后,以間接的方式為觀者進行展示,如書籍、報刊等媒介,而博物院中所陳列的各式展品能夠以最為直觀、最為原生態的方式直擊觀者的內心,此時,任何的語言在這些本身便承載了中華優秀文化的精美展品面前都是蒼白的和多余的。另外,隨著科技發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更加形象地解讀歷史,盡可能多地向社會公眾提供知識信息,也是博物館社會教育的文化服務亮點。這種直接性的教育方式可以給受教育者最為深刻的效果影響,也是其他的教育形式所無法比擬的。
2.教育功能的多樣化
博物館所陳列的各式展品,其在產生、傳承以及保護過程中均有著各不相同的經歷,同時,不同展品的存在,也使得博物館能夠為來館參觀的公眾奉獻上一場華美、豐足的文化教育大餐。博物館的類型大致可分為歷史的、自然的、科技的、藝術的、民族的、民俗的、軍事的、紀念性的、遺址性的、生態的,等等。即使是一種類型的博物館也會因為歷史時期、地域條件、民族特征等等因素而各有不同。除此之外,博物館在彰顯自身社會教育功能之外,亦能夠帶動周邊產業實現同步發展,如博物館可以結合布展主題,邀請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為來館參觀的公眾作主題報告;博物館也可以同出版機構合作,印制和發行以展品為題材的書籍和印刷品,以此實現對自身影響力的擴大。
3.教育功能的廣泛化
作為博物館而言,任何一個來館參觀的個體均是其教育的對象,也就是說,無論何種膚色、種族、年齡、性別、信仰的主體,在其踏入博物館的一瞬間,置身于展館大廳時,其便已然成為博物館的教育對象。通過博物館講解人員的悉心講解,使其能夠了解到每件精美展品的誕生過程,同時,當其置身于布置得美輪美奐的展品大廳時,其心靈與情操必然會受到沖擊,進而產生對美的向往與追求。
4.教育功能的社會化
由博物館最初的誕生意義來看,其存在的價值不但在于實現對人類文化的記憶與傳承,更在于幫助社會公眾實現文化素養的效度化提升,由此看來,博物館在自身的建設與發展過程之中,必須實現對各種承載了人類文明進程的各式展品加以妥善的保管與利用,以便藉此實現文化的傳承。
博物館要發揮自身的社會教育職能,需要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立體化宣傳形式,提升宣傳覆蓋面;
(一)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立體化宣傳形式,提升宣傳覆蓋面
1.依托線下媒體開展宣傳活動
所謂的線下媒體,即指傳統的紙質媒體,包括以書籍為代表的各類紙質印刷品。盡管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紙質媒體的受眾人群數量呈現出下降趨勢,不過中老年群體對此種媒體依然表現出一定的依賴性。博物館在日常的宣傳中一定要注意利用相關媒體,如舉辦展覽,在事先可以和相關的新聞媒體、報社打招呼,邀請記者進行相關報道,以擴大宣傳。同時,各地的博物館應當面向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印發宣傳品,也可以同當地的地方電視臺進行合作,錄制一些能夠宣傳自身形象的電視宣傳片等,以此實現自身文化影響力的擴大。
2.依托線上媒體開展宣傳活動
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現已成為社會公眾日常工作與學習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對于各地的博物館而言,應當認清這一形勢,依托線上媒體進行宣傳活動的開展,如博物館可以組織專人拍攝旨在宣傳自身館藏藏品的微電影,錄制一些微視頻,申請微信公眾號等,如此將使習慣于依托線上媒體獲取信息的當代公眾更易于從情感上與習慣上接受博物館的宣傳內容。還有就是,通過微信平臺的打造,將使博物館縮短同社會公眾的距離,便捷雙方之間的交流,從而幫助博物館了解到公眾的文化訴求,也能夠使公眾通過公眾號及時了解到博物館所推出的各類活動。
(二)促進館校合作,為學生第二課堂提供陣地
博物館社會教育職能的發揮,可以與學校進行合作,與學校教育互為補充。沒有博物館參與其中的現代教育是一種不完備的教育或說是有缺陷的教育,博物館的教育資源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它能為進入博物館參觀的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輔導題材,擴大教育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把博物館教育列入學校的教育計劃中是當今博物館的趨勢。人們把博物館當成學校的“第二課堂”,是對博物館服務人群和工作重點的定位。博物館工作者有責任也更有義務承擔學校教育的重任,成為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具體而言,博物館促進館校合作,一是博物館要加強同學校的主動聯絡和溝通,從了解學生課程安排入手,結合教育內容,有目的地開展教育活動;二是博物館要成為學校的實驗基地,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廣闊空間,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博物館真正成為學生的第二課堂。這樣,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才能發揮到最大。
從博物館所具備的社會功能來看,其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文化傳播價值在當前域外文化相繼傳入的過程之中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博物館對中華優秀文化的承載與傳承,將使社會公眾避免受到域外不良思潮的侵襲而產生價值觀偏移。為此,博物館應該認識到其自身的教育職能,并且不斷加強宣傳,更好地發揮其教育職能,為社會教育提供良好的陣地。
[1]方秀實,徐子琳.紀念館社會教育功能的對策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14(23).
[2]蘇學明,呂錦梅.淺談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J].大眾文藝,2012(23).
[3]馬凌.揚州市烈士檔案資源社會教育功能的思考[J].辦公室業務,2016(17).
[4]楊童舒.論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發揮與提升——以甘肅省博物館為例[J].學理論,2015(01).
[5]郭秀媚.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陳列、宣教和新媒體談[J].福建文博,2013(03).
[6]孫鵬飛.淺議博物館的公共教育職能[J].博物館研究,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