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虹 尤 恒 (南京林業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 210000)
《思考建筑》讀后感
——從日常生活體悟設計
余 虹 尤 恒 (南京林業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 210000)
作為一名設計師,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生活所需,解決人們在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設計來源于生活,為了設計出好的物品我們必須要充分的去感知生活。本文從《思考建筑》中得到一些啟發。要在生活中觀察事物,要走近生活,在實際探求中找到靈感火花解決問題。
生活;觀察;美;設計
來源于生活的東西、能幫助人們更好生活的東西、能讓人們展望未來生活的東西,往往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更能容易感染和打動人。在對卒姆托先生作品《思考建筑》的閱讀當中,我充分感知到對日常生活的體會和把握對設計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熱愛生活的人,對生活充滿興趣的人一定能在生活中發現很多特別的東西,而這對我們設計師這個職業是至關重要的。通過閱讀,可以了解到卒姆托就是這樣的人。“雖然我對植物沒有研究也只叫得出一些植物的名稱,但我已經變得更關注它們的世界了,我喜歡與它們共同存在它們的存在很安靜。”他樂于觀察生活中的一切,并把其完美的運用在自己的設計之中。
作者卒姆托在本書第一部分介紹了他在姑姑家花園里的經歷,這正是他觀察體味生活的一個典型小事例。人對生活的觀察,從兒時就已經開始。小時候會有很多沒有意識的觀察,即便這種無意識的積累,在將來的某一天也許會對你的思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會讓你有一個立足點去發散思維,從而得到新的設計。這種對于生活的觀察并不是說會有一個立竿見影的效果,這是一個漫長持續的過程,但也只有經過這一持續的過程,才能夠得到它給我們帶來的驚喜。
對于建筑設計來說它的本身就是應用于生活的,其中的各個部分是為了滿足日常生活中不同的需求。“它應是一個外殼和后臺,適于我們的生活在其間和其周圍的延續;是一個靈敏的容器,適于樓板上的腳步聲,適于專心工作,適于安然睡眠。”這種生活對于建筑的要求,除了從課本上得知一些知識,其實更多的在于平常生活中的觀察,畢竟很多細節方面在現實操作起來可能與課本上描述的有所出入。當你了解生活對于建筑的需要,在設計過程之中你就會充分考慮到它們之間的聯系從而設計出更加符合生活需求的建筑。“好的建筑應當接待訪客來賓,使他們能夠體驗它并安居其中,但它不應該對訪客絮叨不休。”關于此方面,卒姆托先生特別提到了材質、細節、完整的景觀三個點。材質運用于某個特定的建筑環境會有什么含義,人們對這樣的材質會有怎樣的感官反饋,材質本身并沒有詩意可言,但是在特定的建筑環境便能產生無盡的詩意。細節存在于建筑的各個部分。在建筑建造的過程當中,肯定是由各個構件組合而成。但是建筑不能如同雕塑一樣,把各個構件的相連接的部分全都不表現出來。這些部分完全可以用來表達設計師所想要表達的觀念,可以讓人們透過這些細節很好的把握整個建筑的情趣。正如作者所說:“建筑暴露于生活之中。如果建筑物回應外界足夠敏感的話,那么它就可以呈現一種品質,能見證過去生活的真實。”把細節處理得妥當了,它能起到的作用絕對不僅僅是裝飾,它是真的可以帶領我們更好的去理解建筑,而細節本身也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建筑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個好的建筑應該是其所在環境的一部分,讓人感覺宛若天成:它就是屬于這個地方,同樣的建筑若身處別的地方就會喪失它的意義,而這個建筑所在的地方簡直無法想象那個地方缺了它的樣子。“當我遇到某座建筑,它發展出一種跟它所處場所的特殊關聯,這時我或許認為,它充滿了一種內在的張力,這涉及到某些凌駕和超越場所本身的東西。”蘇州的新火車站,新火車站位于城北正對著的便是護城河,新火車站的建筑形式與整個蘇州城的氣質十分吻合。在建造之前設計師就充分了解了蘇州人的生活習慣,居住特點,最后他結合蘇州站臨近古城的環境特點, 挖掘出菱形體空間為主要基本元素, 形成富有蘇州地方特色的屋頂—菱形空間網架體系。斜坡頂、燈籠柱映襯在粉墻上, 光影浮動、若隱若現。在夜晚的時候,燈光、朦朧的建筑、河水三者交相輝映簡直美不勝收。它已經完美的融合到蘇州古城之中,哪怕它是一棟新建筑。這里沒有了它,實在難以相處有什么其他可以替代的東西。事實上,作者本人的設計-圣本尼科特教堂也是這一點完美的詮釋,可能是因為這個教堂十分符合周圍的一切,仿佛都是共生的,所以作者才有了“它早已在這”的印象。
每個人每天都會經歷不一樣的事情,都會觀察到不同于昨日的風景。可能是因為太多了,多到我們忙不過來去感知它的改變。但是,當眼睛掃過之物都會在腦海之中留下一個片段,在某日你自己都無法預料的情境下,在你真心需要的情境之下閃現在你的大腦之中。在這之前,也許你都感知不到這些的存在。身邊的事物,注意觀察他們,就在你無法預期的某一日,它將會給你帶來你同樣無法預期的靈感。正如勞倫教授在南京林業大學的“設計讓生活更美好”學術研討會的演講開始放映的電影《煙》的片段,一個人拍攝了一個街區的同一個街角同一時刻的4000天的景象,當這4000天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時候,才發現這熟悉的一切竟然變得那么不同尋常。
什么是美?這一概念在很多書本中都看到過。但是卒姆托看待美的觸點讓我感覺煥然一新,有了新的思考。
作者指出美的內核就是:濃縮的本質。不是夸張的外部裝飾就是美的,日常生活的點滴沒有故意的粉飾,沒有額外的添加物,但是發展其特質就處處能找到到美的影子。
美的來源各有不同。音樂、繪畫、詩歌、電影、自然等等從你不同的觸點給予你不同的美的體驗。當你聽到的音樂,它的動感和節奏,讓你深入其中。同一件物品在不同的人看來有不同的美的體驗。所以在設計的過程當中要考慮到不同人群的需求,所展現出來的物品必須是多面的、多維的。農夫山泉在2015年一口氣推出了嬰兒水、玻璃瓶裝礦泉水和學生礦泉水以此來滿足不同階層人的需求。嬰兒水特別強調了用戶體驗,瓶身的設計人性化地適用于爸爸和媽媽的不同手型。此外,針對學生的性格特點,農夫山泉也在瓶身包裝上大做文章。采用了色彩鮮艷的“插畫風格”的設計,以長白山春、夏、秋、冬四季為主題,這對于強調“彰顯個性”的年輕人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同樣都是水的外包裝,但是針對不同人群有著不同的設計,因為不同的人觀察視角不同需求也不一樣,針對人群的設計讓接受者接受起來更加容易。
但生活中不能也不需要夠做到什么設計都有其針對性,因為還是有事情的感知對人類來說是共通的。作者在書中描述了一家山地旅館的設計,這家旅館的大廳、二樓、頂層、甚至是外部的游廊都給人以絕佳的體驗。這家山地旅館并非出自名家之手,而就是房子的主人-一位畫家為自己和客人而設計,但卻讓作者頻頻回味,這座建筑讓他思考到建筑如何才能提供自然的空間條件去適應場所,日常習慣,行為等等。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說:“盡管我關注于自己的行為,但偶爾我凝視的目光也落在其他人的臉上,而我意識到,我喜歡他們的這種親近感-在這間屋子里我們每個人看起來都棒極了。”設計師為大眾提供了一個感受觸摸的機會,而當大眾身處設計者設計的作品之中的體悟是他們自己人生經歷的反饋。能夠讓大眾感受幸福,觸碰到溫暖的設計是一個設計師足以自豪的事情。
作者認為美在其誕生之初最為強烈。“盡管它不怎么露臉,而頻繁出現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到了我們預計它會出現的另一個場合,它又不露臉了。”或許這正是美的特別之處,美的難以捉摸讓它更加充滿魅力,讓它在生活中以多樣的姿態呈現,從而使我們的生活變的更加絢爛多姿,富有生機。設計師創造出這種美的體驗也是設計師應該具有的社會職責,是一個設計師應該去發掘和探索的部分。
我們每日重復的生活著,但每日都經歷著不同的事情。看似反復無常的事情,在某日間你也會突然覺得其充滿了特殊的魅力。“愛德華?霍普的繪畫表明,在日常的平凡事物中有一種力量,只有當我們注視良久時,才能發現它。”大家都會有這種體驗,一條你經常走的道路你很難發現它的魅力,但是有一天這條路被改造了,它竟然如此清晰的浮現在你腦中,但是你并沒有花費心力刻意去記住它,它的魅力終于被你承認。
在閱讀這本著作的時候,我了解到卒姆托是一位十分留心生活的設計師,生活的經歷給他帶來了無限的創作靈感,它的設計出發點充滿了人情趣味。他的大部分設計外表都很簡單,但通過自己有效地運用材料打造了詩意的空間。他通過對場所的思考,找到建筑存在的起點,以此作為構思的起點,建筑就是和生活密切相關的,當然所有的設計都是。設計是為了人類的設計,而人類的需求首先就是要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所以從日常生活出發,發現人們缺乏什么,需要什么,填補那些空缺,創造條件去滿足那些需要,是設計師共同的職責。卒姆托經常拒絕商業建筑的委托,但接受的每個設計都傾注數年時間和心血,他的建筑給人的淡然,靜謐的舒適感不言而喻。所以即便他的設計雖然為數不多而且大部分處于偏遠地區,但是因為他的精心設計還是在建筑設計界引起了很發的反響,而且打動了很多人。如何讓人們生活的更加美好,生活得更加的舒適,生活得更加的方便,是我們應該一直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1]彼得?卒姆托.《思考建筑》.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第二版.
[2]彼得?卒姆托.閉鎖的花園.城市環境設計,2011(9).
[3]薛喆.圣本尼迪克特教堂——分析卒姆托的一個設計.建筑師(The Architect),2012(2).
[4]左靜楠,周琦.彼得?卒姆托的材料觀念及其影響下的建筑設計方法初探.建筑師(The Architect),2012(1).
[5]張早.篩:卒姆托建筑觀感.建筑師(The Architect),2013(3).
[6]劉洋.美存在于觀者的眼中——由《思考建筑》解讀彼得?卒姆托的建筑觀.建筑技 藝(Architect Technique),2012(2).
[7]非亞.靜默的抒情——談談卒姆托的建筑.廣西城鎮建設,2013(10).
[8]盧健.彼得?卒姆托建構理念探析.華中建筑,2014(5).
余虹,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研究生在讀。
尤恒,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研究生在讀。
生活中處處都展現著美,在于濃縮,在于觀者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