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蓉 (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350000)
我國藝術設計理論研究現狀思考
許 蓉 (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350000)
中國藝術設計理論研究經過多年來的學習與探索,已經進入了相對自覺的階段,但仍存在著一系列問題,諸如研究者涉獵范圍具有片面性,盲目崇拜西方成就等等。針對這些現象,筆者認為,由工藝美術向現代設計轉型,“設計”理論勢必經歷適應和調整的過程。在此期間,藝術設計理論研究當建立在對技術的認知和實踐的基礎之上,將文化的元素透過創意轉換成具有價值的形式,而付諸量產行銷的事業,而非囿于對形式表象的認知。
藝術設計;理論研究;現狀解析
我國的藝術設計理論源于春秋時代,戰國時期的《考工記》可說是我國第一部涉及藝術設計理論的著作,該文中提到的車的設計,就體現實用性的理念及人體工程學的因素。到了現代,我國藝術設計理論研究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多來的學習與探索,已經進入了相對自覺的階段,許多優秀的設計師與高等學府教師們在從事設計實踐之余,潛下心來研究設計理論。這不但能夠促進中國藝術設計實踐的迅速成長,更有助于中國設計理論研究進入真正的自覺,而不只是停留在感性的模仿或照搬西方設計元素與理念。然而,現代藝術設計的理論研究也有自身的不足。一是許多研究者只能從他自己所熟悉的一個局部或者他實踐的主要內容來研究,而不能把視野擴大到整個設計領域,這往往導致其研究成果的片面性,難以助益于現代設計理論的宏觀體系;二是研究者對設計理論研究對象的認識不清,造成了研究成果的價值含量受損。研究西方的理論家往往也只看到西方設計實踐的成果,鮮能從西方的社會現實與文化因素去尋根求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文化上的差異,使研究者很難真正理解某種特定產品的文化成因,而這種文化的因素可能又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對象。針對之,筆者以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解決。
研究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學者,可謂得天獨厚。前輩們的研究為現代藝術設計理論研究積聚了必要的勢能和不可或缺的經驗條件,并且為學科的構建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先輩工藝美術理論家如陳之佛、雷圭元、田自秉、王家樹等,每一位都是工藝美術理論研究的大家,他們在中國工藝美術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理論成果,為中國現代設計理論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構建現代設計藝術理論成為可能。但并不是說,他們的研究成果就是適合中國現代藝術設計需要的理論。工藝美術與現代設計畢竟屬于兩個完全不同的學科范疇,工藝美術依靠手工完成,較多倚靠代代相傳的手藝,而現代設計是與機器生產相關聯的,依靠科學技術的力量。
過去工藝美術理論的研究主體集中在皇室、貴族等少數人使用的工藝品上,而研究的重點往往是工藝品的“藝”,多從審美的角度來分析對象的材料、圖案、形制、制作工藝等方面。對于現代藝術設計理論而言,只研究對象之美顯然是不全面的。若以“工”、“藝”區分,過去的研究重在“藝”,并且對“藝”的研究在經歷了幾代的努力之后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但這個研究并未能滿足現代設計實踐的需要。那么,對器物“工”的研究也就順理成章了。“工”主要是從對象的實用功能出發來研究。人造物的出現取決于人對其自身局限的發現意識,當人類開始意識到自身不足時,就逐漸開始創造可滿足其需要的器物,這種意識的產生源于對某種功能的追求,可以認為是一種最原始的、最迫切的、也是最本能的創造性活動?!翱邶X的發明與應用,都是圍繞……使純功能的造物進化為造物造美并舉的又文明活動”。對“工”的研究,也并非只停留在器物的功能上,同時還拓展到器物形成的原因,即“事理”(柳冠中先生提出的“設計事理學”),這要求從器物產生的環境、文化背景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器物的產生及其功能的實現。
傳統工藝美術的基本專業有染織、裝潢、陶瓷、服裝、特種工藝等等,而當代藝術設計的基本專業為工業設計、包裝設計、室內設計、服裝設計、平面廣告等等。因此,二者在專業門類上具有很強的時代背景。
傳統工藝美術是通過手工技藝來完成的, 傳統工藝美術相對于當代藝術設計在美學上,實質就是手工技術的裝飾美與機械技術的功能美的比較。如果說工藝美術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體,那么藝術設計就是以科學和藝術作為結合體。因此李硯祖先生將原來設計美學的功能之美與技術之美基礎上又延伸出了科學之美,這也正反映了藝術設計作為一種學科是有機地向前發展的。因此,由工藝美術向現代設計轉型勢在必行。
現代設計實踐需要的不是空洞的形而上的理論,而是能夠指導設計發展的理論,或者能為設計實踐提供更多的靈感源泉。這種理論的產生也要求理論家要投身到設計實踐中去體驗。當前,技術已走向生活,藝術也已走向生活,而生活如何來接引它們。設計作為生活的組織者,正好能夠擔當起這個重任讓技術和藝術這兩條錦鱗在自己的心池中優游。很多寶貴的設計思想火花都是在設計實踐過程中產生的,對于從事藝術設計的青年學子有很好的啟迪作用。
在能引起普遍共鳴的設計哲學形成以前,不管是形而上的設計思想還是零碎的思想火花,對于設計實踐都是寶貴的財富。設計作品不是設計師個性體現的最佳載體,這也是藝術設計不同于純藝術的根本所在。今日藝術成功的標志既不是形式風格,也不是語言樣式,而是具有個人特征的思維方式。藝術作品一般是藝術家個性的表達,傳達的是藝術家的情感與體驗,對于觀眾而言,那可能是個遙遠而又虛無的感受,盡管它可以讓藝術家自己為之瘋狂。設計作品與之不同,往往是針對某一消費群體,它要能體現出這個群體的共性需求。對于設計理論的研究,重點也應該從具體的設計實踐中抽象出設計的“一般”,用這種一般來指導設計實踐則具有導向性作用,要做好這樣的設計理論研究,僅依靠設計師或者純粹的理論家都難以實現,只能寄希望于第三類人——實踐型理論家的出現。
現代藝術設計理論研究的最大問題是設計實踐與理論研究的脫節,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理論研究者自認為其視角高于一切,企圖以某一理論指導一切設計實踐,而事實并未真正了解現代設計;二是設計師們著力于從事設計創作,暫時還沒有精力去顧及理論導向;三是外來設計實踐的影響,國外大量設計作品的涌入,使我們的設計市場顯得五彩繽紛,然而由于對國外設計理論理解的延時與膚淺,缺乏原創性,使我們本土的設計理論在面對紛雜的設計世界時顯得頗為蒼白,這時的設計理論要想合理的解釋已顯不力,更何況形成有效的指導。
中國現代設計經過近三十多年的發展,所取得的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但這顯然還沒有形成具有中國文化特征的現代設計,中國的民族文化精神在我們的設計作品中還沒有充分體現出來。這對于有著優秀設計傳統的中國來說顯然是不相稱的。反映在設計作品中的文化精神是設計作品的靈魂,這種靈魂的形成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延伸,亦可以說設計作品是文化精神的載體。要真正實現這個目的,理論先行還是必要的,對于設計理論的研究者而言,任務更加艱巨,藝術設計理論研究當建立在對技術的認知和實踐的基礎之上,將文化的元素透過創意轉換成具有價值的形式,而付諸量產行銷的事業,而非囿于對形式表象的認知。在此過程中理論家更近距離的去接觸設計實踐的過程顯得尤重要。
藝術設計學科自身的綜合性、復雜性體現出該學科教育的交叉性和跨學科性特質。然而當下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普遍存在的單一學科教育傾向已嚴重制約了這一學科的健康發展。藝術設計跨學科主要有兩種,一是藝術設計學科自身不同專業之間的融合,二是藝術設計學科與其它相關學科間的相互融合。藝術設計作為正在成長中的新興學科,勢必需要更多交叉學科研究者介入,這樣更有利于設計理論的成長,否則把設計藝術的邊界弄得界線清晰,就很難產生邊緣的融合了,設計理論需要更多的融入其他學科來幫助其健康發展。
總之,藝術設計與工藝美術,二者的關系同源而異流。由工藝美術向現代設計轉型,“設計”理論勢必經歷適應和調整的過程。在此期間,藝術設計理論研究當建立在對技術的認知和實踐的基礎之上,而非囿于對產品形式表象的認知。研究中國藝術設計理論是迎合當今社會的需要,是時代的呼喚,也是從工藝美術史論的轉向藝術設計史論拓展的必然。
[1]李硯祖.設計之維[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2]王琥.《中國傳統器具設計研究?首卷》.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07序.
[3]何曉佑.《設計教育,為新經濟時代的到來作準備》[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及設計版),2003(1).
[4]李硯祖.《論設計美學中的"三美"》[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3(1).
[5]李叢芹 .《設計批評論綱》[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06:84.